(一)自然崇拜

  中国古代先民在始初艰难的岁月里,饱受来自于自然界的多方而侵扰。在极其简陋的生存条件下,他们唯一的选择是顺应自然,祈求自然的恩赐。他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又顶礼膜拜至极。他们对于自然崇拜的心理,也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文字之中。

  在山东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文,就有表现太阳从高山之巅冉冉升起的图形,上面好像是一只“火鸟”,这样的图形已经具有文字表达的意义,表达了古代先民对“火鸟”太阳神的敬畏心理。与天体、自然相关的文字如“日”“月”“天”“风”“雨”“虹”“山”“川”“水”“火”等,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能找到。这说明早在汉字产生之初,天体和自然现象就在其中占有一定位置,反映了早期古代先民的对于天体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心理。

                
山东莒县陶樽                              甲骨文“天”字

(二)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先民在创造文字时,将他们的饮食习俗忠实地记录了下来。我们的祖先最早从事的是渔猎为主的生产经济,渔猎所得的动物,是他们主要的食物之一。他们所用的工具是网、弓和矢。商代用弓、矢打猎,叫做“射”,到今天“射”字仍属于汉字的基本词汇。“殳”在甲骨文、金文中,是一个会意字,它的上部是一支弯柄的武器“几”,下部是一只右“手”,表示“手拿武器”的意思。古代先民之所以如此重视渔猎工具,是因为这些东西关系到他们的食物来源、生存之本。


甲骨文“殳”字

  当先民由渔猎生活进入到以畜牧业为主时,以马、牛、羊、鸡、犬、豕(猪)等六畜为主的汉字大量出现。商周时代,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植物类食物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也逐渐居于主要地位。这一生产方式的变化、食物结构的转变,同样也反映到文字当中。以谷物为例,商代的谷类只有黍、稷、禾、稻、麦五种;到了周代,已增加到十五种,反映这个时期的汉语词汇也随之大为增加,它们是:黍、稷、禾、麦、稻、粱、靡、果、菽、麻(芝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