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

  我国传统的文字学讲到汉字构造的时候常提到一个词——“六书”。那什么是“六书”呢?“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其中有关于周代教育“六艺”的内容,“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是《周礼》并没有指明“六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后来东汉的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详细解释了“六书”:“《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今本作‘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但是古人对于“六书”的具体解释大同小异,不是很一致。到了清代以后,传统的语言学按照班固提出的顺序和许慎提出的名称,把“六书”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象形是一种很原始的造字方法。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人们首先看到周围的自然现象和事物,就按照这些事物的形象,画出一些最简单的图画和轮廓,于是像“日、月、山、水、人”等象形文字就创造出来了。(图1:象形字“人”“木”“日”“月”)


象形字“人”“木”“日”“月”

  但是象形不完全等同于绘画,古人在创造象形字的时候,不是完全写实性地描绘,而是采取了写意的手法,只用了两三笔就把客观的实物描绘出来。最早的象形字看起来有点像图画,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逐渐成了现在的字了。

  指事

  指事是一种用的很少的造字方法。古人在象形字不够用的时候,就发明了指事的文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二笔,或者是增添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所要说的事,这就是指事的方法。比如,以“一”作为地平线,在上面加上一点,就代表了在地平线以上,这就是“上”这个字,同样的在“一”下面加一点就是“下”字了。再比如,我们有一个成语是“本末倒置”,这是怎么来的呢?“木”是一个象形字,在“木”字的下面画一个短横,就代表了树木下面的“根”,这就是“本”字;在“木”字的上面画一个长横,就代表了树梢,这就是“末”字,所以把“本”和“末”倒置,直接的意义是把树根和树梢的位置颠倒,就比喻分不清主次了。(图2:指事字“上”“下”)


指事字“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