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文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一些省市也有分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布”,在状语中是“人”的意思。

  在唐宋时期,壮族曾经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按照汉字“六书”的造字法,创造了一种“土俗字”,现在一般叫“古壮字”。壮文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宋人庄绰的《鸡肋篇》、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都提到了广西的这种“土俗字”。壮族人民利用方块壮字记录了不少内容,比如古代壮族的神话传说、歌谣寓言、家谱契约、乡规民约、信函药方等等。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

  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培训壮文骨干,出版书报,壮文在扫盲、宣传党的政策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又完成了《壮文方案》的修订工作,使壮文进一步通用化,壮文也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


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