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文

  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及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全国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时人樊绰在《蛮书》中称之为“栗粟”,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到明代仍把傈僳看作是“罗罗”(彝族)的一个分支,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说:“栗粟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傈僳这一名称,除有关史籍用字稍有不同外,1000多年来沿用至今。

  历史上傈僳族没有创立文字,只能口耳相传、刻木记事。20世纪初,维西县傈僳族青年汪忍波创制了共有1030个字的象形文字,这是傈僳族历史上的第一种文字;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人傅利叶和克伦族青年巴东以英文字母为基础创制出第二种文字,即老傈僳文;1913年,英国传教士王慧仁根据云南省武定、禄劝两县自称傈坡、他称傈僳人的语言,以武定县滔谷村语音为基础创制出了一种“格框式”的拼音文字;第四种文字是20世纪50年代由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各民族通用傈僳语和老傈僳文。

佤文

  佤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南部的西盟和沧源两个佤族自治县,另外在孟连、澜沧、双江、耿马、镇康、永德等县也有分布。

  20世纪30年代,英国传教士永文森到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时,曾以澜沧、沧源两县之间的安康、岩帅一带的佤语为基础,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当地群众称之为“撒喇文”(撒喇为佤语“牧师”之意)。永文森等人使用这种文字翻译出版了《圣经》、《经文问答》、《赞美诗》等书,这些书发行量很小。

  除此之外,佤族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木刻一般用0.5寸至1寸宽的竹片,长度不等,一边或两边刻口,以示意或记事。实物则表达特定的意思,如甘蔗、芭蕉、盐巴表示友好,辣椒表示气愤,鸡毛表示事情紧急,火药、子弹表示要械斗等等。

  1956年派出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对佤族语言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着手佤文的设计工作。1957年在昆明市召开了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正式通过了佤文方案(草案),创制了拉丁字母拼写的佤文字。1958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指导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对佤文方案(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