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相传最早是由秦国大将蒙恬制作成功的,所以蒙恬有制笔祖师的美称。

  关于蒙恬造笔的传说由来已久,并且演变出不同的版本。最简单的蒙恬造笔故事是蒙恬感于用竹梃写字费时费力,所以潜心造笔,最后研制成功软头毛笔。另一个故事加入了神话色彩,将蒙恬的人生轨迹和造笔过程重叠在了一起。话说赵高隐瞒始皇死讯,篡改遗诏,假传圣旨赐死远在边疆的扶苏,囚禁辅佐扶苏的大将蒙恬。蒙恬被拘禁,只求一死,欲在尽忠前上书一封,苦于身边无刀笔,恍惚入梦,见两位少女跪在面前道:“我俩在将军围猎时受将军活命之恩,不能救将军于危难,愿以死相报!”语毕一同撞壁而死。蒙恬惊醒,见面前倒落着黄鼠狼和狐狸的尸首。想起当年自己在一次狩猎时放生过这两只小动物。感慨不已,禽兽尚有感恩之心,比人争权夺利的恶毒高尚不知几何,轻抚尸身,指尖触到了狐尾狼毫柔而坚韧。内心一动,便分别取下一撮狐尾和狼毫,束于木杆做笔,血书写下奏章后,自刎身亡。蒙恬死后,出于对将军的敬仰,百姓们纷纷开始仿制起蒙恬死前发明的毛笔了。

  湖笔的制造地浙江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的造笔传说中,除了蒙恬这位“笔祖”外,还“许配”他一个“笔娘娘”。传说中,蒙恬发明毛笔的地方就是在善琏。蒙恬随秦始皇东巡行至善琏,正巧救起落水女子名叫卜香莲,二人互生爱意,交往过程中,两人开始用羊毛和竹竿来制造书写工具,获得了成功。后蒙恬遇难,卜夫人隐居故里,传授乡民制笔三技。这个传说由来已久,被人津津乐道。汉武帝时封谥蒙恬,在善琏建立了祠堂,其地亦被称作蒙溪。善琏当地一直保留着“蒙公祠”,将蒙恬奉为“笔祖”,每当蒙恬3月16日生辰和9月16日忌日(一说9月16日为卜香莲生日),四方的笔工都会赶到善琏,进行祭笔祖活动。近年来,善琏镇政府将传统的民俗活动祭笔祖发展成了“湖笔文化节”中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内容。

  传说归传说,其实,据考古研究,远在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是软笔绘制而成的符号,一些甲骨上的文字也有毛笔蘸墨和朱砂书写的痕迹。由此推断最迟在商周时古人已使用更适合在光滑硬物表面书写的软笔了。根据考古发现,现今最古老的毛笔出土自战国古墓。这支笔的制作与现在的制笔工艺间存在着差别。笔杆是实心竹竿,兔毛笔头用髹漆细线捆在笔杆上,绑绳上涂漆以起到保护细绳浸水不损的作用。即便如此,制笔用料都易腐朽,所以能存世至今的毛笔文物十分罕见。秦代的毛笔将笔头插入镂空笔腔内,并且开始外用短毫、使长毫以便于蓄墨,与今日所见毛笔已经很接近了。所以,可以推断,自文字产生之初,笔就已经随之创造出来了。所谓蒙恬造笔,并不是蒙恬创“造”了笔,而是改“造”出了更适宜书写的笔。

  毛笔制作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汉代毛笔尾端削尖,能插入头上发髻,称作“簪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兔毫与黄鼠狼毫的“兼毫”笔的制作。唐代,书法艺术蓬勃发展,书法流派纷呈,毛笔创制出不同规格。安徽宣城是当时的造笔中心。宣笔的制作传统,保留到今天,宣笔制作技艺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唐宋时期,毛笔从选料到制作方法基本形成了完整体系。元代开始,经济中心逐渐南迁。浙江的湖笔逐渐取代了宣笔,湖笔的出产地就是传说中蒙恬造出毛笔的善琏。浙江省湖州市申报的湖笔制造技艺,名列国家级非遗名录。除此两项之外,国家级名录中还有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等三项。

  在书写工具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至今一些少数民族文字书写利用的是竹木硬笔,但用软笔代替硬笔仍然是这一进程中大多数的选择。这由毛发束成的软笔为中国的书写贡献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赐予了文字线条的形状变化。中国字的笔画可以有宽窄粗细,富于绘画的美感,依着毛料柔韧不同,勾勒不同的线条,创作出如此多的书法流派,都应归功于毛笔。只有毛笔,能让人如此潇洒挥毫而作。毛笔的挥洒,潜移默化的从书写习惯,到影响着中国人的写作风格;从书写方法,到左右着思维方式;从写作工具,到牵引着民族文化……如此看来,不得不承认,称笔是“天地之伟器”有“治世之功”,也是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