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9.06
来源:
课程目录
一、第一讲 扶桑灵机——列入人类非遗的蚕桑丝织技艺(上)
二、第一讲 扶桑灵机——列入人类非遗的蚕桑丝织技艺(下)
三、第一讲 扶桑灵机——列入人类非遗的蚕桑丝织技艺(观众问答)
四、第二讲 蚕为龙精——丝绸在中国的起源及其文化契机(上)
五、第二讲 蚕为龙精——丝绸在中国的起源及其文化契机(下)
六、第二讲 蚕为龙精——丝绸在中国的起源及其文化契机(观众问答)
七、第三讲 赛里斯人——丝绸的早期传播及对欧洲的影响
八、第三讲 赛里斯人——丝绸的早期传播及对欧洲的影响(观众问答)
九、第四讲 丝绸之路——来自考古、文献、图像的物证(上)
十、第四讲 丝绸之路——来自考古、文献、图像的物证(下)
十一、第四讲 丝绸之路——来自考古、文献、图像的物证(观众问答)
十二、第五讲 五色汉锦——中国丝绸向西传播的高峰(上)
十三、第五讲 五色汉锦——中国丝绸向西传播的高峰(下)
十四、第五讲 五色汉锦——中国丝绸向西传播的高峰(观众问答)
十五、第六讲 何处大秦——丝路沿线国家学习丝绸生产的经过(上)
十六、第六讲 何处大秦——丝路沿线国家学习丝绸生产的经过(下)
十七、第六讲 何处大秦——丝路沿线国家学习丝绸生产的经过(观众问答)
十八、第七讲 锦上胡韵——丝织品上所见西方文化的影响(上)
十九、第七讲 锦上胡韵——丝织品上所见西方文化的影响(下)
二十、第七讲 锦上胡韵——丝织品上所见西方文化的影响(观众问答)
二十一、第八讲 大唐风尚——大唐织锦风格的形成(上)
二十二、第八讲 大唐风尚——大唐织锦风格的形成(下)
二十三、第八讲 大唐风尚——大唐织锦风格的形成(观众问答)
二十四、第九讲 长河入海——东南沿海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上)
二十五、第九讲 长河入海——东南沿海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下)
二十六、第九讲 长河入海——东南沿海丝绸之路的丝绸贸易(观众问答)
二十七、第十讲 西北神州——辽、金、西夏、回纥时期的丝绸交往(上)
二十八、第十讲 西北神州——辽、金、西夏、回纥时期的丝绸交往(下)
二十九、第十讲 西北神州——辽、金、西夏、回纥时期的丝绸交往(观众问答)
三十、第十一讲 欧亚通衢——蒙元时期的东西丝绸交流(上)
三十一、第十一讲 欧亚通衢——蒙元时期的东西丝绸交流(下)
三十二、第十一讲 欧亚通衢——蒙元时期的东西丝绸交流(观众问答)
三十三、第十二讲 东西洋上——明清传教士和中国外销绸(上)
三十四、第十二讲 东西洋上——明清传教士和中国外销绸(下)
三十五、第十二讲 东西洋上——明清传教士和中国外销绸(观众问答)
三十六、第十三讲 衣被天下——世界各地的丝绸生产及其产品(上)
三十七、第十三讲 衣被天下——世界各地的丝绸生产及其产品(下)
三十八、第十三讲 衣被天下——世界各地的丝绸生产及其产品(观众问答)
三十九、第十四讲 经纬天地——中国丝绸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上)
四十、第十四讲 经纬天地——中国丝绸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下)
四十一、第十四讲 经纬天地——中国丝绸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观众问答)
四十二、第十五讲 锦绣前程——世界遗产背景下的丝绸未来(上)
四十三、第十五讲 锦绣前程——世界遗产背景下的丝绸未来(下)
四十四、第十五讲 锦绣前程——世界遗产背景下的丝绸未来(观众问答)
丝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它的巨大魅力令世界人民神往,丝路的传播让丝绸不仅属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交融的载体。在这贯穿中西的贸易之路上,交易商品的种类十分丰富,但最终以丝绸命名,这是世界对丝绸的选择。今天,丝绸之路又焕发了新的生机,让我们一起回到丝路的起点,探寻丝绸的锦绣前程。
课程介绍
丝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从桑蚕到丝绸,从一片桑叶、一只蚕茧,再到一缕丝线、一片绸缎,走过了数千年的光阴。这细密的丝线,经纬纵横,把大自然的宝贵馈赠和祖先的伟大智慧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络绎不绝,代代相传。丝绸以其特有的细腻光滑的质感和优秀的实用性,为中国的物质文明增添了绚丽的光彩,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向往。可以说,丝绸的性格,正是中国人的性格:温润、细腻、热情、浪漫,对和平与美好的生活充满向往。丝绸之路既把丝绸传播给了全世界,也把丝绸身上所承载的中国性格,传播给了全世界。
丝绸的巨大魅力令世界人民神往,丝路的传播让丝绸不只属于中国,比如唐代陵阳公样的出现,就是世界各地丝绸艺术与织染印绣技术的综合性创新,丝绸逐渐成为世界文化交融的载体。在古丝绸之路上,各国家民族交易的内容十分丰富,茶叶、玉器、香料等,丝绸只是其中一种,最终决定以丝路命名,表明了世界人民对丝绸的喜爱,是世界选择了“丝绸”。丝绸之路已历经千年,她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艺术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21世纪,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丝绸之路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古老丝路的起点,感受丝绸的柔软质地与文化魅力,探寻丝绸的锦绣前程。
课程简介
本课为双主体内容,既讲述几千年来作为东西方经济、科技、文化重要交流纽带的丝绸之路,又体现丝路之绸在时空长河中的技艺变迁与文明交流。课程从丝绸的远古起源开始梳理,丝绸是怎样来的,它背后有怎样精妙绝伦的技艺,这些技艺在汉唐等各个历史时期达到怎样的高峰;丝绸的文化契机与科学高度,它在传播中经由丝绸之路对沿线各国丝绸生产甚至整个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丝绸本身体现的技艺与文化的融合;落脚到如今世界各地的丝绸生产,丝绸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及对丝绸未来的展望,描绘出一条丝绸起源、发展、传播的清晰脉络。主讲人赵丰先生综合运用他在考古、纺织技艺、文献等多方面的田野考察和文献研究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解读丝绸质地柔美与文化厚重双重内涵的便捷“丝路”。
教师简介
赵丰,纺织考古学家。浙江海宁人,1961年出生,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研究员,上海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
1997年获中国纺织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7-2006年间,分别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进行客座研究。现任国际古代纺织品研究中心理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浙江省特级专家。2009年,主持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研究方向为:纺织科技史、染织艺术史、丝绸之路等。著有《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辽代丝绸》等多部著作,主编《中国丝绸通史》、《中国丝绸艺术》等多部书籍,主持国际合作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