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盲道——智慧助残文化项目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

一、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需要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享有平等阅读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相继出台,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2023年6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了包括设施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和社会服务无障碍等几个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对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残疾人能够更加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有力支持。

公共图书馆具有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作用,为残疾人提供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当前,关爱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辽宁省图书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肩负实现省内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的责任和使命,以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为蓝本,出于对辽宁省视障群体基本文化权益长远发展战略上的考虑,充分发挥省馆公共文化服务引领驱动作用,对特殊群体阅览室服务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和空间再造。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无障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残障人士对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图书馆的无障碍通行服务、无障碍阅读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了适应新时代高质量文化服务发展要求,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和《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规范》(GB/T36719-2018)、《全国文明城市(地级以上)测评体系》及其《测评体系操作手册》等相关文件资料,对特殊群体阅览室无障碍通行、无障碍信息沟通等方面进行设计改造,铺设数字盲道,以便更好地为残疾读者提供便捷舒适的体验环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视障阅览室服务效能。同时,该项目也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地保障辽宁省视障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推进辽宁省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图1 辽宁省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中心

二、主要做法

(一)项目建设内容及实施过程

数字盲道是面向未来智慧型图书馆的新型导航设施,充分利用5G网络、物联网、智能手机终端和人工智能算法,定位精准,导航准确及时,是未来残障人士出行的必备解决方案。平台采用融合定位的技术,结合蓝牙、WiFi等无线信号,进一步融合手机传感器信号进行定位,采用创新性视觉定位技术,赋予残障群体“数字第六感”。针对肢体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特殊人群不同的无障碍信息交流需求,以智能手机、无障碍查询终端为媒介,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的服务,成为肢体残疾、视力残疾、乘坐轮椅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无障碍信息获取的有效工具。

该项目通过“采集数据-梳理问题-提升改造-形成无障碍地图导航”的路径进行实施铺设,全面提升图书馆特殊人群服务中心智能无障碍环境:

1、无障碍数据采集

本项目通过专业化无障碍信息采集设备现场采集市政路面到特殊群体服务中心门前室外区域、特殊群体阅览区内人行同道路及其配套的无障碍设施、公共服务区域、设备设施位置、图书书架排列等POI及设施环境信息。采集上传后,数据归并到区域无障碍环境公共服务系统,对数据进行合规性检查、分拣和加工,对合格的数据,进行多源数据融合。

2、问题清单输出及整改

按照无障碍国标规范对采集清单数据的信息进行分析,产生摸底分析报告和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清单。程序自动识别并在地图上用红黄绿颜色标注区分,直观反映是否符合规范,同时生成无障碍设施点位及现场照片,改造完成后,采集更新最新改造数据同步上传至数据中心,进行筛查复核在系统后台和地图上同步更新设施和道路信息。

3、地图形成

作业平台集成采集源数据和地图底图,按区域及类型划分权限,编辑人行通道、无障碍设施等要素属性、关系等;根据无障碍国标规范把无障碍要素数据转化为地图道路和设施要素,形成母库源数据。经过作业后的数据,审核通过后,可以根据行业需求定制输出地图源数据,即发布辽宁省图书馆特殊人群服务中心无障碍地图。基于当前区域的无障碍流线、无障碍设施,归类整理,友好地展现给图书馆读者,让用户方便快捷地了解无障碍流线、无障碍设施,应用于出行服务,提供信息咨询、定位导航服务等。

4、导航规划

抽取残障人士在特殊人群服务中心出行服务需要的点线面数据,如人行通道、视障引导设施、助盲阅读设备等,提供API接口服务,基于地图数据的API服务,为残障人士定制类别搜索、关键字搜索、室内搜索服务,让用户快速搜索到周边的场地或视障引导设施。在室内场地部署蓝牙标签,利用蓝牙、惯导、GPS、WIFI的融合定位技术,实现室内公共场所的精准定位。为残障人士定制轮椅出行地图与视障地图,提供无障碍信息检索服务、无障碍路线规划服务、定位导航服务等,从而实现无障碍出行。

(二)项目功能作用及技术应用

本项目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结合图书馆的实际环境,重点针对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在图书馆内的通行服务,建立信息无障碍系统,为视障、肢残等特殊群体提供有效、便捷、精准、个性化的无障碍服务,实现从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到服务无障碍,满足他们在图书馆范围内独立自主通行。数字盲道技术的实现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关键技术:定位技术、环境感知和地图建模、路径规划和导航算法、用户界面和反馈机制、可穿戴设备和移动终端、数据管理和云服务。项目采用融合定位的技术路线,结合蓝牙、WiFi等无线信号,进一步融合手机传感器信号进行定位,创新性地赋予残障群体“数字第六感”。针对肢体障碍、视力障碍等特殊人群的信息交流需求,以智能手机、无障碍查询终端为媒介,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的服务,成为特殊群体无障碍信息获取的有效工具。

1、精准定位

通过安装室内辅助蓝牙定位标签(HTA-ILB-2),结合地图编辑平台和室内定位系统,赋予安装场所室内定位的能力。与室外GPS/北斗导航系统统一形成室内、外无障碍一张图,可以精准感知用户位置(亚米级)。残障人士可通过智能手机获取室内场所的定位、导航和无障碍出行服务。

2、无障碍地图

本项目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以辽宁省图书馆南门入口与特殊群体服务中心区域为界限,覆盖面积约1000平方米,第二期以市政路面到辽宁省图书馆南门入口处为界,覆盖面积约500平方米。通过采集图书馆内外所设无障碍设施,汇聚实时全量的无障碍数据资源,形成了面向到馆特殊群体读者的无障碍地图。同时在馆内外建设辅助定位系统,形成室内外一体化无障碍地图。依托无障碍地图,设计针对视障用户和轮椅用户不同的无障碍通行流线,在流线沿途增设无障碍信息设备,实现残障人士与其他有需要人士在馆内的自主通行。

3、室内定位导航系统

在辽宁省图书馆南门无障碍通道入口处、特殊群体服务中心门前,以及中心内的服务台、无障碍卫生间、电子阅读区、文献阅读区、电子助视区、无障碍电影室、培训教室等主要阅读空间及其路线上共设置26处目标定位点,关键位置节点增设15套智能语音提示器(其中室外3套,室内12套)通过蓝牙交互系统,融合手机传感器信号进行定位,构建一条较为精准的数字盲道,提供该区域内无障碍信息查询、定位、语音指引、无障碍路径规划、导航等服务,打造智能友好型无障碍环境。

·智能语音提示器(室内吊顶版、室外立柱版)

无障碍语音提示器(室内吊顶版、室外立柱版)安装于室内环境的关键地点和节点处(如洗手间、服务台、过道等),为视力障碍人士提供视觉信息转换为听觉信息的服务,形成语音盲道。

图2 室内吊顶版位置感应器(左)和语音播报器(右)
图3 室外立柱版智能语音提示器

·智能服务桩

无障碍智能服务桩是一款专门为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的产品,包括一键求助、地图指引、无障碍服务应用指引等功能。外形采用柱状设计,充分结合人的外形结构,以便更充分与环境融合。服务桩外带智能显示彩屏,内置语音传感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人与机器、环境的信息交互。安装布置灵活,为残障人士和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服务,是实现人与环境之间信息交互的重要桥梁。

图4 智能服务桩

4、用户界面和反馈机制

服务亭常驻界面包括了时间、天气、公告、场地等资讯,以及无障碍地图、一键求助等功能菜单入口。资讯内容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可通过运维人员进行远程更新。“一键求助”功能可帮助残疾人在线紧急呼叫求助工作人员,点击并与其进行视频通话。

5、应用软件“春芽地图视障版”

视障读者可通过设立在特殊群体服务中心门的无障碍服务桩的语音提示,利用移动终端下载“春芽地图视障版”应用软件,通过软件内的无障碍地图,选择要去的目的地,通过沿途所设的无障碍信息智能设备或手机内语音提示,沿着无障碍流线,将视觉信息、位置信息转换为听觉、触觉信息,实现在区域内自主通行。除此之外,视障读者及其他特殊群体读者可同通过无障碍智能服务桩内设置的“一键求助”功能,通过视频对话的方式,快速获取人工帮助。

6、数据管理和云服务

在数字赋能下,辽宁省图书馆将“数字管理”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建立无障碍环境数据平台,发挥数字平台信息化、网格化、精细化的独特优势,实现对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的全方位监管。

(三)项目运行管理

“数字盲道”主要是通过“实施-反馈-运维-服务”全链条管理模式来运行。从“管理”、“服务”两头一起抓,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建设一个无障碍环境阅读空间。

管理端:辽宁省图书馆逐步建立无障碍环境数据平台,采用数字化无障碍设施,基于无障碍环境数据驾驶舱,从横向、纵向多元角度分析特殊群体使用无障碍设施的时间、空间及频率,建立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辅助机制,为其提供可持续化、常态化、规范化的文化服务。

服务端:通过“室内、外步行导航”全链条服务模式,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有需求的群体提供精准、可感知、无障碍的出行服务,打造可感知、个性化的“无障碍出行环境”。

(四)项目建设资金及日常运营维护资金投入

辽宁省图书馆对“数字盲道”项目高度重视,为保障该项目的建设,全面实施了标准化工作的“三纳入”“一保障”,即纳入长期战略规划(《辽宁省图书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考评体系,并为其提供资金的专项保障,推动智能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深入开展。

与此同时,在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下,本馆通过制定并实施《物资采购管理规范》《政府采购及招标工作规范》《购买社会服务管理规范》等内部标准,进一步增强了物资采购流程化、购买社会服务指标化、日常运营维护标准化,为后续该项目的维护与升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实际效果

(一)建设全新智能无障碍环境

随着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的应用,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化文旅融合无障碍阅读空间,提供精准服务,成为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在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技术背景下,公共馆的无障碍空间建设正在向着数实融合、智慧化的方向不断迈进目前,公共馆的空间建设已然突破了实体空间的限制,向“全场景综合”的方向发展,从智慧图书馆的全景智能到以数据为主导的新一代线上平台的建设,公共馆智慧空间的建设为未来更多领域、更广范围的资源融合与跨界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辽宁省图书馆有责任与义务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智慧化的阅读空间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场馆空间是为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主阵地,是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基础和载体。“数字盲道”通过智慧化手段有效地减少了残障读者在特殊群体服务中心内通行的障碍,实现区域内无障碍、智慧化导航,优化服务体验,为将来进一步扩展升级整个图书馆为全面智慧友好型无障碍图书馆打下良好基础。

(二)打造国家级标准化试点

2021年,辽宁省图书馆特殊群体文化服务获批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该项目是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全国认定并扶持打造一批公共服务的发展典型和示范样板,在行业内实现标准化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数字盲道”系统成为此次标准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在终期验收阶段,国家级评委对此智慧化空间再造方式,给予高度认可。同时随着辽宁省图书馆特殊群体文化服务标准化格局形成,有效推动标准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以更加规范高效的服务满足特殊群体读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提升读者满意度

公共图书馆是终身学习的场所、是文旅融合场所,在“以人为中心”这一前提下,从读者需求角度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功能性、情感化、精神化的全方位需求,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提供更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和更优质精准的服务,在空间建设与规划方面全面整合文献、设备、服务、交流等多种功能。辽宁省图书馆在打造无障碍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时,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目标人群需求,并结合日常服务时遇到的问题,全方位整合各项功能的基础上,不断利用新的服务手段、营建新的空间风格,秉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全方位整合,为读者营造温馨的阅读空间。

行动不便一直是困扰残障群体在图书馆进行阅读的主要问题,数字盲道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视障读者提供了一个无障碍的阅读环境。经过数据筛选产生的智能导航系统和语音播报能有效减少残障人士出行过程中发生危险的可能,遇到紧急情况下可引导残障人士快速通行至室外安全区域,大幅提高其出行安全感,保护其人身安全,视障读者在不需要馆员的帮助下就可以自己浏览图书,满足知识获取需要。数字盲道开通后,残疾读者通过手机上的无障碍导航系统可以独立、安全、准确地前往盲道覆盖的任何区域,实现将人引导到书架的精准导航,实现精准的、可感知的、个性化的无障碍出行服务。同时,配合手语翻译、无障碍显示屏、语音转文字系统等各类设备,为残障人士的自主通行和自主阅读提供了条件。真正地做到了理念更到位、出行更便捷、区域更安全、服务更智慧,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的作用,营造出浓浓的无障碍关爱氛围。

(四)提高社会影响力

自2022年“数字盲道”项目建设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人民网、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等省内外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国内知名公共图书馆领导到特殊群体服务中心调研、考察,除此之外,哥伦比亚驻华大使也于2023年到特殊群体服务,亲身体验该项目,并认为该项目可在多领域进行复制应用,推广至国际。《技术赋能有爱无碍——辽宁省图书馆“数字盲道”项目》在“2023年全国图书情报创新案例大赛”中,荣获优秀案例奖。

四、经验启示

目前,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阵地,对于保障残疾人均等化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字盲道”项目充分利用5G互联网、物联网及智能导航技术,实现室内、室外一体化无障碍电子信息地图,将辽宁省图书馆特殊人群服务中心内外的道路通行情况、无障碍设施设备布置、功能区域划分、馆藏图书分布等实时信息进行直观展示。同时,针对不同残障群体的特性,围绕他们在图书馆中遇到的信息及通行障碍问题,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无障碍出行服务。包括了无障碍专题地图展现;分级预案下视障人士、轮椅出行用户动态路径导航;周边服务信息分类检索,快速获取;根据当前位置,室内室外场景无缝切换,一键语音实时导航等功能。

在智慧图书馆背景下,“数字盲道”构建了“大数据+技术服务+人文关怀”的多维模式,通过项目的不断改造,盘活了信息技术,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目前该项目仅在辽宁省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中心应用,以提升盲文藏书的利用率,改善特殊群体的服务体验。在未来,通过项目的不断改进,打造出可复制模式,可应用在更多的服务场景内,为视障人士、轮椅人士、听障人士、社会公众等提供无障碍导引服务。视障人士利用移动终端沿着无障碍流线,利用沿途布设的无障碍信息智能设备,将视觉信息、位置信息转换为听觉、触觉信息,实现在区域内自主通行,通过科技来补偿残障人士的缺失,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体验、融入社会,让更多的残疾人共享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