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关于邵颖超等2人赴香港、澳门交流情况的报告

2023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我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副研究馆员邵颖超、刘俊前往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对港澳地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存藏保护和整理利用情况进行调研,与港澳图书馆同仁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探索双方合作模式。此次调研共七天,行程紧凑,收获良多,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出访背景

国家图书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于2012年正式启动,并作为文化典籍保护重点项目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原文化部《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6年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重大工程“中华典籍整理”专项。项目自启动后,建立了相应的保护工作机制,陆续开展了文献普查、文献征集、文献整理、文献修复、数据库建设和宣传推广等工作,充分发挥文献资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基本文献支撑。

此次出访调研内容主要涉及港澳地区各收藏单位馆藏民国时期文献的存藏情况,了解其采访编目、修复等原生性保护工作及数字化、整理出版等再生性保护工作,学习对方在文献保护工作上的先进经验,探索双方在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征集、整理等方面的合作模式。对港澳地区民国时期文献进行摸底调研,有助于进一步全面掌握海内外民国时期文献的存世情况,加强地区之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便于进一步推进港澳地区收藏单位加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促进大陆地区与港澳地区民国时期文献合璧,充分发挥史料价值,服务社会学界。

二、出访具体情况

(一)香港地区调研交流情况

1.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是东亚地区领先的研究型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数字和纸质资源。其使命是在知识的创造、获取、传播和保存方面进行合作,以激励和支持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学习和教学。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系统包含大学图书馆、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崇基学院牟路思怡图书馆等七所图书馆。此次主要走访调研了大学图书馆。

据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特藏主任朱文燕介绍,该馆藏有民国时期图书约18,000种,70,000册;民国时期报刊约500种,超过4,500册,还有一些民国时期的特藏如马鉴书信文件、卞赵如兰特藏、土地契约及家族文书等。以上文献均已进行编目,有一部分已经数字化,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检索阅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数码创新主管李智恒介绍了馆藏数字化建设情况。为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广资源共享及促进学术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致力发展数字化计划及提供便捷的线上浏览。自1995年起,该馆已将大量印本及影音资料数字化,其中包括中文古籍珍本、1911至1949年间民国时期于国内及香港出版的书籍,还有期刊、报章、手稿、胶卷及录音录像带等,已推出数十项数字化计划。我馆邵颖超介绍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主要情况。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同仁对民国时期文献普查、整理出版项目表示关注,希望有机会展开进一步合作。调研人员参观了民国时期文献库房和“香港文学特藏”展示区。其库房条件较好,能保持恒温恒湿、整洁有序。大部分民国时期图书装入特制透明聚酯纤维书袋中保存,防止进一步破损又方便利用,很有借鉴价值。

2.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邵逸夫图书馆)藏书包括超过 1,034,000 册印刷图书、约 2,174,500 册电子图书、逾177,700 册期刊合订本以及数量不断增加的电子数据库、电子期刊和媒体资源。据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梁乐雯女士介绍,该馆民国时期文献不多,图书量约数百种,没有专门统计与聚集。该馆有少量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但多为现代整理影印出版或研究性著作。此外,该馆设有中国法律史专藏,入库文献所涉及时期从古代至1949年,以清朝至民国为主。另外还有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捐赠的300余件珍贵文献,包括家族档案、其父邹殿邦先生自传、书信、账簿和地契等;其中地契部分,主要涉及1920至1940年前后在中国广东地区的土地转让。

由于学校面积所限,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库另设于沙田石门,安装了独立空调及抽湿系统、紫外线吸收膜、火灾监测和门禁管控系统等。该馆作为JULAC(大学图书馆联合咨询委员会)成员之一,通过共享JULAC香港八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数字资源的入藏,结合建设的智能取件系统(Smart Pickup System),及时响应并满足师生的文献资源获取需求。

3.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李兆基图书馆)以促进香港科技大学的学习、教学和研究,刺激智力成长和全人发展,为知识创造、保存和交流做出贡献为使命,致力于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和研究中心、灵感源泉以及知识交流和保存的可靠合作伙伴。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区环境优美,面朝大海,开放区域座无虚席。图书馆服务细致周到、非常人性化,为师生的学习研究、小组讨论、特色教学等活动提供特制空间,还有专门的休息仓可以进行小憩。

据该馆邱颖琦女士介绍,该馆民国时期文献存量不大,民国时期的线装书大概2,000余册,平装书几百册。特色馆藏有地图专藏,现在正在举办“地图中国——五百年的意向演化”展览,广受好评。另有沙飞摄影作品63幅,由其女儿捐赠。这部分照片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已有整理出版作品。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购入比例也日益提升,馆藏数字化建设成果颇丰。其中与民国时期文献有关的有“1949年之前的中文书籍”,主要收录20世纪初出版的中文资料,大部分是中国文学或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以及历史、经济或教育类书籍;“中国晚清地图 - 1949 年”包含 1949 年之前出版的中国地图,主要由中国或日本出版商出版,除了大陆的各省地图和城市地图外,还有不少日本人制作的台湾地图;“1949年之前有关中国的西方书籍”,主要涉及西方作家关于中国的旅行报道和地理文化记述合集,部分而多样地反映了16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渐进过程。

4.香港大学图书馆

香港大学图书馆设有总馆及六个分馆,分别为牙科图书馆、冯平山图书馆、吕志和法律图书馆、音乐图书馆、田家炳教育图书馆及余振强医学图书馆。据香港大学图书馆李俊祺先生介绍,该馆民国时期文献主要收藏于冯平山图书馆,有民国时期平装书19,341册、线装书51,975册、期刊2,362册,报纸33种,都已编目。相关特色馆藏有陈君葆先生纪念藏书,收有原陈氏水云楼特藏约200种,1,113册;罗祯符太医特藏(清末太医罗祯符1930年移居香港),此特藏丰富多样,包括手稿、书函、中医药方、药业生生堂广告设计原稿、古籍、书画等;木鱼书特藏,约230余种,印于晚清至民国时期,多为机器石印,少量为木刻本及铅印本,印刷地在广州及香港,尤以粤港两地的五桂堂印刷最多;冯平山图书馆馆史档案,该馆成立于1932年,历史悠久,创馆相关资料、战时资料、书籍登记册等保存完好。这些特藏资源很多都已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检索利用。

冯平山图书馆馆长胡美华女士和编目、修复相关负责老师参与了接待交流,对我馆民国时期文献保项目的文献普查和整理出版项目很感兴趣,表示可以探索进一步合作。文献保护与保存部的刘女士介绍了香港大学图书馆修复保护情况。香港大学图书馆是唯一设有修复部门的香港高校图书馆,有8位专职员工,既掌握了西文书籍的修复技术,也有中国古籍的修复经验,日常主要进行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保护。胡美华女士带领调研人员参观了冯平山图书馆阅览室和善本收藏室。主要了解翻阅柯林•吉姆森(Colin•Gimson)关于日本占领香港时期(1941-1945)的特藏文献,柯林•吉姆森是英国殖民总督富兰克林•查尔斯•吉姆森( Franklin Charles Gimson)的堂弟,富兰克林1941年被关入斯坦利战俘营(Stanley Prisoner of War Camp)。柯林将富兰克林在战俘营中的笔记、日治时期香港人民的悲惨故事等文献进行整理并捐赠给香港大学图书馆。

此外调研人员还参观了缩微文献收藏室。胡美华女士表示在缩微文献的保存利用、图书馆展览策划等方面也希望加强与内地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

5.香港中央图书馆

香港中央图书馆成立于2001年,隶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是香港公共图书馆体系中面积最大、服务范畴最广和馆藏数量最多的公共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设有多个特藏部门,专门搜集主要与香港有关的参考资料,内容涵盖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社会、经济、民俗学等各个领域;收藏资料包括中西典籍、期刊、照片、档案、乐谱、戏曲剧本、手稿、地图、函牍、缩微胶卷、视听资料、数码资料等,当中不乏罕本、孤本及绝版刊物。

香港中央图书馆高级馆长李景贤先生、馆长陈嘉欣女士和助理馆长林晓彤女士接待了调研人员并对该馆情况作了介绍。中央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收藏量不大,散见各处,这次交流特意准备了纸质《鲁金文库目录》、香港乡村生活特藏书目、馆藏民国时期文献缩微胶卷目录、馆藏民国时期图书目录(收录530种广东和港澳地区民国时期出版图书)以供翻阅。该馆藏有完整的民国时期香港政府公报(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即港英政府出版的公告性英文报纸,这批文献对于研究民国时期香港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随后调研人员参观了阅览区域和库房,以及修复工作室。该修复工作室隶属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香港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修复保护工作。

(二)澳门地区调研交流情况

1.澳门档案馆

澳门档案馆是澳门地区总档案馆,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保管及保护本地区具有历史价值的档案资源,并供社会大众利用。馆内有档案5万余案卷、图像7万多幅、书刊资料1万余册,其载体以纸质为主。馆藏最早档案,可追溯至1630年。已开通在线查阅馆藏档案目录及档案文献全文影像服务。

澳门档案馆藏有市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和民政厅等政府部门从清朝至近现代的相关档案(主要为葡语),还有一些特色馆藏,如1930年澳门火柴商标,1931年8月13日二龙喉火药库爆炸后的照片,1934年澳门殖民地盾徽之设计稿等。

2.澳门何东图书馆

澳门何东图书馆是澳门地区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也是一所集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园林式图书馆。据澳门何东图书馆吕思慧女士介绍,该馆藏有民国时期线装书及精、平装书约1万册。最负盛名的馆藏是近代著名藏书家刘承干“嘉业堂”旧藏16种。此外,还藏有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著作、地方史料和传统蒙学著作及近代新式教科书等。负责修复工作的陈先生介绍了该馆修复保护工作,因为人手紧张,专职人员仅1人,日常主要进行抢救性修复,既有西文修复学习,也参加了中文古籍修复学习。吕思慧女士对我馆提出开展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工作很感兴趣,表示后续将向上汇报并进一步探讨合作模式。

随后调研人员参观了该馆“嘉业堂”藏书专室和民国精、平装书收藏专室,室内木质书柜排列整齐,基本保持恒温恒湿,书籍保存状况良好。西文特藏则存放于议事亭藏书楼,现藏有2万多册西文古籍,收藏16世纪至20世纪葡萄牙在远东的历史文献,前葡属各海外领地的法令文献等,如孙中山先生于澳门创办的《镜海丛报》原件,以及澳葡政府留下的政府法律文件专藏,涉及民国时期澳门的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对于研究澳门史具有重要价值。

3.澳门大学图书馆

澳门大学图书馆(伍宜孙图书馆)馆藏超过1,200多万册/件,其中纸本图书约850,000册、期刊6,000种、古籍27,000册、视听资料30,000件、书画文物近1,000种、档案特藏3,000种、缩微资料5,000卷。电子资源包括电子资料库260个、电子图书约800,000册、电子论文约13,000,000篇、电子报纸2,000种及电子期刊超过140,000种。

澳门大学图书馆是澳门地区藏有民国时期文献最多的高校馆,馆长吴建中、特藏组主管许伟达、特藏组陈智荣接待了此次调研。吴建中馆长一直关注内地图书馆界发展,长期致力于推动澳门地区和内地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他表示澳门大学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次在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上也期待能有进一步的合作。

陈智荣先生带领参观了该馆古籍特藏室。该室藏有数千册民国时期图书,有比较完整的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另有何贤、陈君葆等人捐赠的民国时期契约文书,还有部分手稿、反映早期马克思海外传播的文献等。此外,该馆近年来购入了部分珍贵西文图书,如最早的中英文字典,以及海外中国学相关著作。

三、小结

经过此次调研交流,我馆对港澳地区主要文献收藏单位的民国时期文献存藏、编目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上述走访交流的8家单位,都十分愿意加强与内地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大多对国家图书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很感兴趣,特别是对文献普查合作表达了较强意愿。下一步,我馆将继续加强推进与港澳地区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建立文献普查合作模式,同时以文献普查带动文献整理、文献数字化、文献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专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