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首期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员线上培训班”情况的报告

  为推动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高质量发展,由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首期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员线上培训班”(以下简称“首期培训班”)于2021年11月23日至12月21日正式上线。首期培训班以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图书馆人才培养为目标,是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大会召开以来专门推出的线上培训活动。现将具体培训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背景

  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于2018年5月28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倡议发起,由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国家图书馆和在本地区或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图书馆自愿组成的非政府性、开放性、非营利性的国际图书馆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自成立以来,联盟通过举办年度论坛和有序开展馆员研修班等活动,不断深化成员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吸纳新成员机构,截至2021年底,共有38家国内外机构加入联盟。

  2021年9月2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大会在浙江杭州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通过各馆的通力协作,会议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其中一项就是实施“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员系列培训班”。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牵头单位,在前期调研及充分论证基础上,于2021年底举办了首期培训班,为联盟成员机构创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与馆员技能提升机会,有效加强了图书馆专业人才间的沟通与交流。

  二、培训情况

  2021年10月,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经充分调研成员机构需求,确定首期培训班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为主题,着重分享中国图书馆界在数字化建设中的相关经验以及重点案例。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实际情况,首期培训班共邀请4位中国图书馆界数字图书馆领域专家进行视频授课,视频制作完成后以邮件链接的形式定期向联盟成员机构推送。活动举办期间,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通过设计及发送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参会机构征集反馈意见并开展互动答疑。

  (一)课程介绍

  首期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魏大威,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主任兼信息技术部主任谢强,福建省图书馆副馆长陈顺以及陕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窦鹏共4位专家进行视频授课。作为联盟牵头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不仅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成果,而且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研究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福建省图书馆和陕西省图书馆作为联盟国内重点成员机构,在参与“一带一路”相关数字资源库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建设案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借鉴性。

  魏大威讲授“开班第一课”,他围绕软硬件建设、数字资源整合揭示、完善行业标准、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此外,他与联盟成员机构分享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相关背景以及近十年取得的重要成就。他指出,面对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新需求,中国国家图书馆提出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工作思路,并系统阐述了智慧图书馆建设布局的内容及意义。

  谢强以“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分享与展望”为题,从实际操作层面介绍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中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典型服务创新案例,如“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国图公开课”“M地铁?图书馆”等。他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将新的服务思路与模式带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并逐渐探索出线上、线下以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未来图书馆会以更加智能化、智慧化的服务为读者提供创新服务。

  陈顺介绍了福建省图书馆在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东方起点,该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开展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资源挖掘、整理、记录及推广等工作。为加强文化资源服务的供需对接和服务管理,该馆积极搭建了资源仓库、融媒体技术支撑等系统。同时,该馆还通过开发文献数据库和设立数字文化之窗等方式积极展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数字文化成果,促进其广泛传播。

  窦鹏重点介绍了陕西省图书馆《丝绸之路》多媒体资源库项目。该项目是陕西省图书馆投身于重振丝绸之路、助力该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过程中的主要工作。陕西省图书馆自2014年起开始建设丝绸之路多媒体系列库,其中丝绸之路?文物古迹库、丝绸之路?文化科技库作为两个较为成熟的数据库比较全面地收录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文物古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相关文献。此外,她还介绍了该馆在资源库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由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策划实施,制作完成后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读者云门户网站以互联网公开访问的形式向国内外38家联盟成员机构推送视频链接。此外,根据推送过程中成员机构反馈意见,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通过网盘等形式对个别无法在线观看的成员机构提供下载观看渠道,最大程度地做到课程的有效推送及及时共享。与此同时,由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实施的“丝绸之路数字图书馆”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过程中,待平台搭建完成后,相关视频将批量上传供成员机构反复观看学习。

  (二)调查问卷

  为整体评估首期培训班效果以及更好地促进联盟未来发展,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在推送视频的同时,还向联盟成员机构发送了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问卷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内容涉及对本次培训课程的整体评价以及对联盟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收集整理相关意见,可以看出首期培训班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思考与建议

  开展人员交流与业务培训是联盟成立以来成员机构间呼声较高的合作意向之一。“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员系列培训班”作为联盟的人才培训机制,在促进联盟成员人才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桥梁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以线上形式开展图书馆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新常态。首期培训班的举办既是对联盟人才交流方式的有效探索,亦为后续视频会议和线上活动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一)问题思考

  1.受限于线上培训的形式,成效难以完全把控。首期培训班作为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首次尝试以线上形式面向国际图书馆界开展业务培训,虽前期已多次取经并多番论证,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视频录制方面,由于不同授课专家的录制团队及设备差异,录制视频的音像效果有所差异;在网络传送过程中,受制于传送方式单一、不同国家及地区在线观看过程中网络速度限制,部分成员机构在收看视频时存在加载速度慢、卡顿等现象;在培训意见反馈环节,存在部分开放式问题没有收到完整答复等情况。因此,在后续培训课程设计中亟需进一步调研新技术手段,优化视频录制方式和网络传送观看体验,同时应进行机制设计,确保以最优的方式、最便捷的渠道收集各方的听课效果,以期达到培训预期效果。

  2.师资过于单一,缺乏国际专家的支持。因首期培训班策划起步较晚,未能充分调研成员机构的专家力量,在授课专家的选择过程中着重以联盟国内成员机构推荐专家为主,未能将国际专家列入师资力量,忽略了国内外占比,未能充分调动联盟成员机构的积极性。在后续课程开发设计中,应充分发挥联盟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协调作用,邀请各成员机构积极推荐业务相关领域专家并纳入联盟专家库,方便后期更好地调动国内外专家力量参与培训班的专业授课和业务交流。

  (二)工作建议

  1.稳步推进馆员培训,加强联盟协同发展

  高质量的项目内容支撑是联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联盟牵头单位,将进一步突出项目引领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成员机构的普遍诉求,继续按年度、分批次邀请各成员机构的图书馆从业人员来华或参加线上培训,开展专题文献保护和数字化合作、加强图书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等,深化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实现联盟内部优势互补和资源对接,确保联盟成员机构间的协同发展。

  2.整合联盟优质资源,提升联盟核心竞争力

  通过此次课程的宣传推送以及反馈,可以看出国内部分公共图书馆在与“一带一路”主题相关资源建设中已做了大量工作。因此,联盟应在已有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国内重点公共图书馆作为成员机构,同时也吸引有意向的国外图书馆加入。在活动策划及实施过程中,应将馆员培训活动有效地嫁接到“丝绸之路数字图书馆”项目,将视频资源以更加便捷有效的方式推送至联盟成员机构,做到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从而全面提升联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