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图书馆代表团赴日本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5届大会的情况报告

  2019年9月1至5日,以我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汤更生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3人应日本国际博协大会组委会邀请,参加于日本京都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5届大会(以下简称“第25届博协大会”)。代表团参加了大会开幕式,听取了大会主旨演讲、主题报告和部分分会场报告,参加了大会安排的二条城和北山的文化活动,并参观了京都国立博物馆、清水寺、京都传统文化博物馆和东京国际动漫博物馆等4个博物馆,以及大会展览(博物馆博览会)和为配合大会举办的多个系列特展。代表团成员包括展览部展览策划组组长徐慧子、业务管理处副研究馆员龙利方。代表团此次参会行程紧凑,收获颇丰。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出访的基本情况

  (一)第25届博协大会开幕式

  代表团于9月2日参加了第25届博协大会开幕式。此次大会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大会在日本传统佛教乐器法螺营造的庄重氛围中拉开帷幕,国际博协主席苏埃·阿克索伊、国际博协日本国家委员会主席小松青木、日本科学委员会会长山极寿一、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柴山昌彦、日本内阁府副大臣佐藤章、京都府知事西胁隆俊、京都市市长门川大作分别致辞。秋筱宫文仁亲王及夫人代表日本皇室出席大会并致贺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来贺信。

  苏埃·阿克索伊主席在开幕词中回顾了自2016年米兰大会当选主席之后,国际博协领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当今世界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挑战。她指出,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国际博协将保护世界遗产的任务放在首位。她还强调,博物馆作为世界上最受信任的机构之一,也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际博协要扩大能力建设和专业培训的规模,为专业发展做出贡献。苏埃·阿克索伊主席在讲话中还呼吁广大的博物馆界同仁面对机遇和挑战,要不断思考国际博协和博物馆的未来,要团结起来,众志成城。

  (二)大会主旨演讲

  代表团听取了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巴西摄影家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和中国艺术家蔡国强所做的主旨演讲。

  1.建筑师隈研吾——《森林时代》

  建筑师隈研吾指出,20世纪,人类开始忽视自然的力量,以为可以掌控一切,然而在以“场所”为主角的后工业时代,由“物”的生产和“国家”构成的工业化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建筑成为重新连接人与场所的媒介。他阐述了从“混凝土时代”向“森林时代”转变中的建筑理念,强调了博物馆作为人与场所、与自然的纽带作用。

  2.摄影家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巴西亚马逊森林计划》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指出,亚马逊森林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而那里生活的原住民作为森林的古老守护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策划的以150张照片和一支交响乐队为主体的展览和音乐会,真实记录了当地原住居民的生活现状,他希望借助博物馆平台向世界呼吁:人类携起手来,珍惜自然之母的馈赠,保护亚马逊森林及其原住民的生活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艺术家蔡国强——《我的美术馆春秋》

  蔡国强分享了他在世界不同美术馆的项目,探讨了多个问题:美术馆的经典如何激励今天艺术的冒险,美术馆的专家如何成为艺术家的通灵者?在兴建美术馆成为世界性的时尚,当代艺术精品化、精英化的今天,什么是美术馆与社区的关系?如何打造当地民众喜爱的美术馆,而不仅仅是外来观光客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全体大会·主题报告

  代表团参加了9月2日、3日和4日的全体大会,会议主题报告分别为:策划“可持续的未来”、博物馆的定义:ICOM的核心力量、灾难时期的博物馆和亚洲艺术博物馆及其世界收藏。

  1.策划“可持续的未来”

  瓦朗格尔博物馆开发顾问兼ICOM持续性工作小组主席莫里恩里斯、第六区博物馆馆长博尼塔·艾莉森·贝内特、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亚西亚拉弗罗纳、竞马会气候变动博物馆馆长兼香港中文大学事务局长塞西莉亚林等7位发言人,围绕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探讨了博物馆作为传统、创新和社区的纽带,在促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今后还可以在哪些领域有所建树。

  2.博物馆的定义:ICOM的核心力量

  博物馆定义·展望·可能性委员会主席杰特·桑达尔、Okello Abungu世界遗产顾问CEO乔治·奥基罗·阿布古、哥斯达黎加ICOM主席劳兰·博尼拉·默查夫等6位发言人,探讨了近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宗旨、政策发生的调整和改变,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定义似乎已不能很好地反映目前的现状、需应对的挑战和未来将担负的责任。会上,国际博协将召集网络专家、会员和外部声音,讨论更改并重新定义博物馆这一重大议题,分析其愿景和潜力,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3.灾难时期的博物馆

  ICOM灾害风险管理委员会主席科林·韦格纳、东北大学教授小野裕一、ICOM美国会员亚历杭德拉·佩尼亚·古蒂雷兹、ICCROM阿帕纳坦顿、巴西ICOM主席雷娜塔·维埃拉·达莫塔等5位发言人,围绕发生重大灾难时,如巴西国家博物馆、巴黎圣母院等,为了拯救生命和文化遗产,博物馆应该建立灾难风险管理,采取有效及迅速的应对措施;探讨了博物馆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建议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4.亚洲艺术博物馆及其世界收藏

  哈弗大学教授由纪夫·利普特、千叶市美术馆馆长河合正朝、应用美术科学博物馆策展人金敏君、ICOM ICFA主席克里斯托夫·林德等4位发言人,探讨了随着来自亚洲的国际博协会员数量不断增加,希望借助2019年京都国际博协大会的契机,重新审视亚洲艺术与博物馆的意义,并就亚洲美术博物馆及美术作品如何与世界各国观众进行交流互鉴,如何在世界博物馆联动中发挥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

  (四)委员会专业会议

  大会期间,各委员会分别举办了专业会议。中国博协实施的“国际博协京都大会青年学术资助计划”支持的博物馆代表在国际博协各委员会上进行了发言。发言主题涵盖了博物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藏、宣教、科研职能,博物馆与考古的关系,博物馆作为文化承载和文化中心与社区的关系,博物馆作为文化枢纽在区域中与人的关系,新技术在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展陈策划中的应用,博物馆学中对于博物馆本身的定义探讨,博物馆学中的理念对现实实践的影响等多个方面。通过提出问题、阐述思考、分享经验、展现成果的方式,中国博物馆代表与国际代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五)展览及文化活动

  会议期间,代表团参观了国际博协大会展览,并参加了大会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

  1.大会展览——博物馆博览会

  9月2日开幕的博物馆博览会,有147家参展商展示了在展品运输、布展、展品展示及保存等方面的产品、服务和最新科技成果,不仅令人充分感受到了现代博物馆展览中的科技感,也让人对博物馆事业发展充满了期待。

  2.二条城社会文化活动

  9月3日晚组委会在二条城组织了社会文化活动。二条城的城堡和宫殿建于1603年,是当时德川家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为保卫京都御所和作为觐见天皇时的住所而修建的,被定为名胜古迹,占地27.5公顷,总建筑面积有7300平方米。活动当天,在二条城内举办了“超越时空:美的基准”展览,汇聚了青木美歌、小林且典、白石由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展览运用最新映像技术对展品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可谓一场“世界遗产二条城与现代日本美术的对话”。

  3.北山地区社会文化活动

  9月4日晚上组委会在北山地区举办了社会文化活动,游览京都植物园,观赏稀有植物展品及著名陶瓷作品的复制品,参观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作品。

  (六)参观博物馆

  代表团参观了京都国立博物馆、清水寺、京都传统文化博物馆和京都动漫博物馆。

  1.京都国立博物馆

  京都国立博物馆,前身为帝国京都博物馆,于1889年根据宫内省官制设立,1897年开馆。该馆占地50377平方米,主要陈列场地有旧馆和新馆。新馆陈列日本及中国和朝鲜的考古、陶瓷、 雕塑、绘画、书法、染织、漆器、金器等,旧馆常举办国际展览和特别展览。馆藏品偏重于11世纪到14世纪的平安朝到室町幕府时期,以日本古代美术作品为中心,还收藏了亚洲古代工艺美术品共88800多件。会议期间,为纪念ICOM京都大会隆重召开特别策划“守美传美——托付于京博的旷世之宝”特展。京都国立博物馆保管着超过6200件由神社、寺院等收藏者寄放在博物馆的“寄讬品”,展览精选展出其中的绝世精品,令代表团充分领略到了京都国立博物馆守护传承美术精品的历程。

  2.清水寺

  清水寺位于京都东部音羽山的山腰,始建于77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曾数次被烧毁并重建, 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堂前悬空的清水舞台是日本国宝级文物。会议期间,在清水寺的成就院内举办特展,展出作品有司马江汉的《树下骑马人物图》、川端康成的《乘马服》手稿以及何井宽次郎、小津安二郎、森村泰昌等人的作品,代表团观赏了诸多名家的珍品,并在日式建筑中体验了日本的“寂”文化。

  3.京都文化博物馆

  京都文化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文化设施,它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了京都1200年的历史和文化。馆内藏品多种多样,有珍贵历史文献资料、精美刺绣、服装等。博物馆分为主楼和配楼,主楼举办各种特别展览、项目专题展览,介绍与京都相关的艺术作品;还设有日式的画廊和舒适的电影院,定期播放京都府收藏的著名影片。配楼是旧日本银行京都分行,1906年完成建造,是代表明治时期西式建筑的重要文化遗产。会议期间,推出“百花缭乱——日本X美术”特展,令代表团充分领略了日本的传统文化、服饰文化及绘画艺术。

  4.京都国际动漫博物馆

  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于2006年11月开馆,是精华大学与京都市联合开设的,在旧龙池小学校舍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该博物馆将漫画确认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领域和体系,以展示和保存为目的,收集了大量的漫画作品,展现了日本作为世界漫画大国所具有的强大魅力。馆区设计有巨大的活动空间,作为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配合展览主题举办各种活动的互动场所。会议期间推出了竹宫惠子漫画大展。

  二、出访成果

  (一)增进相互了解,融入世界博物馆大家庭

  此次国际博协大会,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余名博物馆从业者参会,与会者作为行业代表与业务精英,带来了最前沿的理念思考与经验探讨。通过大会形式多样的活动安排,代表团通过各种途径,和与会者交流博物馆当今的热点议题,了解了国际同行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开阔了思路和眼界,获得了新的认知和启发,同时也将典籍博物馆的声音传向国际。

  (二)学习日本(京都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建设融合共生的理念

  此次大会的所在地京都,位于日本西部,从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历史的积淀使得京都市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镇之一。因此,京都市遍布文化遗址与各类博物馆、艺术馆300余家。为了配合此次大会,京都市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特别准备了200余项文化体验与参观活动,均安排在当地博物馆及寺院遗址。这种结合一方面展示了京都文化传统的深厚广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与当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与和谐共生,正应和了此次大会的主题——博物馆是文化的枢纽、传统的未来。

  (三)了解博物馆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

  “陈列”是博物馆一个重要的话题,陈列的艺术与技术是与会者关注的一个主要议题。大会博物馆博览会上,代表团通过与各参展厂商的交流探讨,了解到多项目前业界先进技术,并积极思考其本土化应用问题。主要包括:通过3D模型打印制造更细致安全的展品包裹材料;利用精密结构打造多层防震展台;利用高像素点位摄像建立高达22亿像素的超清立体文物图像,并对其进行二度创作展示;利用仿生原理制造的水生生物演示品等等。这些前沿的设备技术,不仅有与典籍博物馆展陈需求契合的技术信息,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技术的演示,展现了博物馆界技术发展的生机活力和创作性,激发了参会者为典籍博物馆展陈技术的发展去开拓、去创想的灵感与热情。

  (四)领略世界各国博物馆的策展视角与陈展特色

  展览不仅仅是展示,它是博物馆从业者对文化、艺术、历史的多重思考,通过一定的诠释方法获得的艺术创作品。在此次大会上不同国家的策展人表达了他们对于“博物馆”定义的思考、对于博物馆功能的思考,以及不同文化场域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和揭示展品,全球意识与文化独特性的关系,如何处理博物馆“历史”与“现在”的二元对立等议题。同时,博物馆界还将自身的生存发展与更广泛的世界性议题联系起来,诸如如何利用博物馆振兴地方经济、如何考虑博物馆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丰富的讨论解读之中,代表团一致认为:多样性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更好地保护自身文明,是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做出的最大贡献。

  (五)对博物馆理念的再思考

  在此次大会上,国际博协设有专门议题,召集专家、与会者讨论,并广泛听取外部声音,讨论改变博物馆定义以及设立新定义的愿景。数天的大会中,各位主题发言人也均涉及了这一话题,在9月7日的大会闭幕式上,国际博协宣布推迟对“博物馆新定义”的投票,这充分说明,随着全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如何定义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持续讨论的热点,不论讨论结果如何,这种讨论都将极大的推动博物馆界对本体的思考。基于这个博物馆全球性的热议话题,代表团认为,应把审视、反思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职能定位,并在国际博协的体系框架下思考如何发挥自身特点,办出特色博物馆的议题提上日程。

  三、启示和建议

  (一)做好文化遗产的“托管者”与“展示者”

  大会提到,每个种族、每个人,都有享受文化遗产的权力,博物馆应该成为文化遗产的托管者。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是以主要展出典籍类文献展品为特色的国家级博物馆。近年来,诸多馆藏专题展览受到社会好评与欢迎,如何在保护中对文献进行更好的展示、在展示中实现对文献的更好的保护,应成为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长期课题,包括硬件标准、软件配套、规范流程、选题策划以及灾备保护等各个方面。

  (二)实现典籍文献类陈展与文物、艺术品陈展的结合

  目前,典籍文献类博物馆还不多见,在世界各博物馆中,纸质类文献展品通常与文物类展品、艺术类展品一同出现在展览之中。此次国际博协大会在京都举办的文化活动中,可以见到川端康成的手稿、毕加索的画作与现代影像技术融于日式古老寺院建筑之内,体现出“场”的营造,为纸质文献增添了生动的背景解读。作为专业性博物馆,可以参考综合性博物馆此类陈展的技巧和理念,同时也要保有自身展览特点,并考虑结合的实际困难,如借展、经费、理念融合等,为立体的、成熟的典籍文献类展览运营做好顶层设计。

  (三)加强自身宣传

  国际博协大会是交流沟通的平台,也是宣传的平台。在此次大会上,百余家各国博物馆人汇聚一堂,国内也派出诸多代表团,这是宣传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绝佳场合。为达到这一目的,建议在筹备第26届参会过程中,可通过撰写大会论文、申请分会场、参加大会展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国际博物馆业界了解国家典籍博物馆,了解我们的精品馆藏和精品展览。

  (四)博物馆理念的进一步接轨

  在与会讨论中,代表团注意到博物馆的策展思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更多的博物馆人在思考博物馆作为文化场所与社区、与当地居民的联系,博物馆不是圣殿,而是论坛,是民众的会客厅,应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这方面,典籍博物馆一直在尝试将展览推向广大公众,在这种推送中,多以实体性的向外走为主,如以巡展的形式、交流展的形式将展览内容输出,这也是加强展览与民众联系的一种方式。囿于空间的局限,典籍博物馆自身设施服务目前以“便民”为主,还较少有自身陈展空间对社交需求、舒适性和民众归属性方面的考虑,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作为一个方向予以长期规划,让典籍博物馆成为更加吸引人来、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的“第二个家”。

  (五)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引进世界优秀展览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文化发展繁荣、文化交流频繁、文化共生共长的时代,身处其中,要做好自身,也要借鉴他人。透过世界各地的优秀展览,不仅能增强文化交流互鉴,增强典籍博物馆业界知名度,增加社会关注和观众认可,同时也能提升专业队伍,加强自身策展能力。因此,建议通过国际博协平台,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每年或双年一次,引进国际性优秀展览,并在展览经费中,予以专项考虑。

  四、回国后需要跟踪落实及需督办事项

  (一)建议落实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会员身份

  为了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建议在2022年第26届国博协会大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前,国家典籍博物馆确认成为国博协会的团体会员,同时鼓励典籍博物馆专业人员申请成为国博协会的个人会员。建议围绕下届大会——“博物馆的力量”主题,鼓励馆员发表学术论文,提高中国话语权,整合展览资源,争取参加展会。

  (二)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博物馆协会的联系

  加强与中国博物馆协会的联系,积极参加博协组织的活动,展现典籍博物馆的独特魅力。要立足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同时,更好地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舞台,积极参与中国和世界博物馆事业建设。

  (三)拓展业界交流,加大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全球文化发展的共识,加强博物馆、图书馆与档案馆的交流互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图书馆典籍资源的实体文物价值、文献内容价值和多载体形态价值,提高受众单次利用性价比和持续利用性价比,从而实现典籍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博机构服务效能的整体提升。

  专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