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清等2人赴台湾参会的情况报告

  2018年4月16日至20日,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长梁爱民2人应台湾古籍保护学会邀请,赴台北参加由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古籍保护与流传学术研讨会”。现将出访情况报告如下:

  一、出访概况

  本次赴台主要包括参加研讨会和参访调研两部分。

  (一)研讨会内容丰富。由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古籍保护与流传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4月16日至20日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召开。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等二十余家内地省市图书馆、高校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有关高校的古籍整理、保护与研究专家学者70余人与会。会议演讲分为以下五个主题:古籍专业人才的现在与未来、变革与研究;近几年古籍整理、研究与出版成果及其文献价值;古籍保护专题研究(含版本学);籍一带一路新形势传播中国古籍的新方案;古籍的馆藏、出版与学术三位一体研讨。

  会上,张志清副馆长发表题为“中华古籍保护新进展”的主题演讲,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他说,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提出“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的新举措。十年来,这项工程遍及全国,共有超过两千家古籍收藏单位参与古籍保护工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之原则,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设、人才培养、保护修复、影印再造、标准研制、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得到领导、专家、民众的充分肯定。张馆长还就《“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作了简要解读。他认为,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华古籍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希望本次论坛成为创新合作方式的新契机,助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互通,共同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研讨会期间,梁爱民作“整理典籍手留余香,对话古人心有所系——高校学生参加古籍普查志愿活动与人才培养”的专题发言,着重介绍协会连续三年组织实施“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对志愿者成长的影响,认为活动在推进古籍普查进程的同时,在青年学生中倡导了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文化志愿者们对中华古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而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有望成为古籍保护后备力量。她还向与会者简要介绍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工作概况。我馆与会代表的演讲和专题发言得到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充分认同。

  研讨会上,共宣讲49篇论文和报告,作者就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技术、文献整理与揭示、数字服务等论题发表真知灼见,展开热烈讨论。既有各单位实际工作经验、研究成果介绍,也有专家对古籍整理、校勘等问题的切磋,还有与古籍保护有关的工作规划,有宏观展望,也有微观研究。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华古籍保护事业。

  (二)参观访问台湾图书馆“台湾图书医院”。4月18日,台湾古籍保护学会组织部分与会代表参观了台湾图书馆“台湾图书医院”。台湾于1915年日治时期建立“台湾总督府图书馆”,历经时代变迁,2013年改称“国立台湾图书馆”。现馆址2004年启用,面积六万平方米,是台湾目前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为强化学术研究功能,2007年将装订室、图书批量除酸系统、冷冻除虫设备等进行整合,成立了“台湾图书医院”。在图书文献修复领域,台湾图书馆在台湾地区首屈一指,“台湾图书医院”经常接待各地参观学习,希望推广图书保健观念及医疗修复技术,使文献得以永续传承。当天,郑来长馆长与大家会面,参考特藏组徐美文老师作了全面细致讲解。

  台湾图书医院图书冷冻除虫设备每批可处理图书2000册,每批次作业21日。关键点是:每批图书除虫需要两次。冷冻至-24℃杀虫7日,再在柜中放置7日并逐渐回温至23℃,再杀虫7日(估计还要第二次回温7日,实际上是28日)。这样一年12批次,共计处理图书2.4万册。因第一次回温时,书鱼虫卵不能杀死,会加速变成成虫,所以需要第二次杀虫。杀虫前,书籍装入塑料袋,但不密封,主要是为排湿方便;也不抽真空或低氧。此法与美国冷冻杀虫操作规程稍有不同,但都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二次杀虫原理,十分切要。台湾图书医院也提供远程冷冻杀虫服务,用汽车携带冷冻箱上门,及时处理水浸书籍和杀虫。

  台湾图书医院现有员工20余人,大部分是“志工”,每周固定到馆几天,最长的已经工作了20年,掌握了较高图书修复技术,对图书修复充满感情。这为我们开展古籍保护志愿者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参观树火纪念纸博物馆。4月19日,张志清副馆长一行参观了树火纪念纸博物馆,该博物馆为台湾第一座纸博物馆。陈树火先生曾有在台湾建立纸博物馆的想法,然而在1990年10月2日广州白云机场飞机相撞事件中,陈树火夫妇不幸罹难。为完成陈先生的遗愿,经过5年的筹备,1995年设立了树火纪念纸博物馆。1999年把基金会和博物馆统一命名为树火纪念纸文化基金会。

  博物馆展示空间分布在四个楼面,一楼展示世界各国的手工纸艺品,内侧空间可见传统的手工造纸表演,另有贩售图书纸品、艺术礼品等相关纪念品。二楼详细介绍造纸术的发明及传播历史,可以一窥有关造纸的原料及染料的奥秘,特展室不定期策划与纸相关的主题展览。三楼认识台湾造纸的历史及欣赏台湾纸乡的特殊风貌,其中台湾原本特有的蓪草纸,是我们第一次知悉。此外,还策划了各种新颖有趣的展示形式,向青少年普及纸的知识、特性及各种小常识。四楼设小型手工造纸厂,可以了解造纸原料的处理方法,包括浸泡、蒸煮和漂白等步骤,此外,馆方每天会依参观人数,安排1-2场教学活动,从加染料、抄纸、压干,可实际演练一遍。

  在博物馆隔壁,还设立一间纸样展示室,展示大陆、台湾、日本等地生产的各类型纸,包括先进的修复用纸,例如典具帖、凤梨纸等,以满足不同的购买需求。

  二、主要收获

  本次赴台参会,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进一步扩大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影响力。代表团一行在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和发言,宣传了国家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在开展古籍普查、保护修复、整理利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介绍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组织的“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前不久刚刚入选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评选的2017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受到与会者广泛赞誉。

  (二)从报告中感受到古籍保护和古籍整理研究相互依存,关系愈加紧密。此次研讨会上,专门开辟了两场有关人才培养的发言,专家学者对古籍保护志愿者工作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给予了重点关注。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蒋寅教授发表“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演讲,引人深思。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台湾著名学者林庆彰、刘兆佑先生等与会助威;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效雷教授带领4位古籍保护硕士研究生听会、看善本,收获颇丰;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黄显功主任认为,图书馆古籍界有责任打破古籍数字服务的人为鸿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国英教授“字书的数字化整理”的演讲,为我们揭开了机器从事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的未来新篇章。

  (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台湾古籍保护学会办会方法。台湾古籍保护学会成立于2014年6月,其宗旨是凝聚文化力量,保护传统文献。由林登昱先生发起主办的“古籍保护与流传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六届,为海峡两岸古籍保护工作同仁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次研讨会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与会嘉宾覆盖了大陆、台湾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古籍出版等单位,仅内地就有二十所高校派员参会,可谓高层次、全方位、多侧面;论题视野开阔,信息量丰富,会场有主持、有点评,气氛既热烈又融洽。

  此次交流活动经过我馆国际交流处前期的细致沟通,各项活动进行非常顺利。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为做好繁杂的会务工作,特选派志愿者参与会务,并引领参观访问,满足专家学者不同的考察需求。志愿者们热情细致,周到礼貌,大家纷纷给予好评。

  近年,海峡两岸在古籍保护方面交流日渐深入,台湾古籍保护学会与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双方联合编纂的《海峡两岸中华古籍保护论著提要》(2011-2015)于2017年7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续编(2000-2010)的编纂工作也已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