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等5人访问英国、德国的情况报告

  2018年6月12-19日,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率代表团一行5人应邀赴英国、德国访问。代表团成员包括办公室主任苏品红、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马静、国际交流处副研究馆员刘源泓、数字资源部馆员毛嘉瑞。代表团先后访问了两国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等机构,与两国图书馆同仁进行了深入的业务交流。访问英国国家图书馆期间,陈力与该馆执行总裁罗伊·基廷续签了两馆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驻英国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项晓炜出席了签字仪式。此次出访活动,双方进一步加深了了解,研讨了工作,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参访英国

  (一)英国国家图书馆

  代表团到达英国后,首先访问了英国国家图书馆。该馆馆长布雷泽和执行总裁基廷等接待了代表团。英方举办高层圆桌会议,双方就图书馆各项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会后陈力代表我馆与基廷续签了两馆合作谅解备忘录,希望今后双方在备忘录框架内进一步加强合作,使图书馆界合作成为中英两国人文领域合作的亮点。中国驻英国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项晓炜出席了签字仪式。

  在圆桌会谈中,英方介绍了英国图书馆联盟项目“鲜活的知识”及正在开展的一些项目,双方希望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与英国国家图书馆牵头,搭建一个供中英两国各级图书馆交流、分享、联络的专业平台,将两国国家图书馆间的合作拓展至两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双方初步商定于2019年3月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一次研讨会,英国国家图书馆和部分城市图书馆届时将出席会议,中英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将全面展开。

  陈力表示,中英两国国家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为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舞台,去年两馆合作成功举办了“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英国国家图书馆的珍宝”文献展览吸引了包括知名媒体、业界专家在内的近4.4万名公众参观,可谓中英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此外,两馆在文献数字化、汉学与国际敦煌项目、互借馆藏展览、馆际高层互访以及馆员交流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希望未来两馆能够进一步密切合作,共同进步。双方还讨论了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目前,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在英国已经实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普遍采用,但理事会制度实际运行情况不尽相同。

  代表团参观了该馆馆舍和部分特藏,了解了阅览服务情况。馆舍地上8层,地下4层,共12层。阅览服务主要有亚非部、美欧部、当代英国部和西方遗产部4个部门组成,日接待读者约4000人,其中本地读者、外地读者和国外读者各占1/3。伦敦和约克郡两地共有员工1600名。

  代表团了解到该馆亚非部藏有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包括中国波罗密佛经最早版本、唐代的《金刚经》和明代的《永乐大典》以及商代甲骨、竹简,宋元明及清代各类版刻书籍、抄本、绘画、拓本刻本、敦煌藏经和地图等。大部分藏品已经进行数字化扫描,有3人专门从事文献修复工作。在修复时需要将相关修复信息及时录入在相关系统中,以方便查询研究。此外该馆民国时期文献也有一定收藏,有1200张卡片目录,另有5000件未编目文献。

  代表团还参观了该馆举办的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展和詹姆斯·库克船长专题展览。马克思纪念展展出有共产党宣言1848年版,是最早版本之一,家人书信约30件,部分记录了马克思小女儿在图书馆以及伦敦的生活情况。詹姆斯·库克船长专题展览为纪念出船250周年而设立,主要描述出船过程。展厅布局利用率很高,相关纪念品也很丰富,展览图录、相册、画册、文具、箱包等应有尽有。与我文创产品相比,内容更加丰富。

  (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代表团随后参访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该学院是欧洲研究东方和非洲的中心,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任教的地方,青年老舍也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教学生涯,并由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在该馆人员陪同下,代表团参访了该馆馆舍和部分阅览室。图书馆分为6个区域,即南亚区、中东和中亚区、中国日本东南亚区、非洲朝鲜区、社科和人文区、档案及特藏区。该馆收藏了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其中老舍的作品收集最为齐全。藏书中以东方学、法律、历史、社会学、东南亚语言方面的书籍最为齐备,最具价值的包括许多中国古籍珍本和孤本,如《永乐大典》和马礼逊专藏。

  二、参访德国

  (一)柏林国家图书馆

  柏林国家图书馆,又称德国柏林国立普鲁士文化基金会图书馆,于1992年1月由东柏林的前东德国家图书馆、西柏林的前西德国立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合并而成,总面积为137,210平方米。图书馆有登记读者5万人,每天借阅图书约5千册。

  代表团首先参访了该馆部分书库和阅览室,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业务交流。该馆东亚部研究馆员高杏佛博士向代表团介绍了该馆历史、馆藏等情况。图书馆始建于1661年,1784年迁至“衣柜楼”,1914年新馆建成,命名“伊讷楼”,1918年更名为“普鲁士国家图书馆”。该馆收藏来自东亚及与东亚有关的文献,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文献。中文珍贵善本有宋本《周易集解》(现藏波兰克拉科夫)、明写本《华夷译语》、明嘉靖抄本《永乐大典》1册和满文文献等,缪勒木活字也是其馆藏一大特色,现存有三千余枚。

  该馆东亚部有员工20多人,其中中文馆员8人。自1951年开始承担“东亚、东南亚专藏”任务。东亚部收藏中文图书的历史很早,1665年中文图书第一次出现在当时的选帝侯图书馆。据记载,1683年柏林的选帝侯宫殿共有大概300册中文图书,并编有《大选帝侯收藏汉籍目录》。通过购买和个人捐献等渠道,1702年这一数字增长为400册。这些早期的中文图书包括耶稣会教士的书籍,梅膺祚编纂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序刊本《字汇》,编年史《资治通鉴》,孔子的“四书”以及一些重要的中国医学典籍。

  1810年以后,该馆陆续收藏了著名的清代《康熙字典》《水浒传》《列国志》《三国志》以及17世纪的木刻插图本等。此外,图书馆还藏有一批康有为题赠的清光绪年间万木草堂刻本《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书籍。东亚部收藏有民国时期文献2万多件,有些尚未进行编目。

  关于图书馆法,1969年3月西德政府通过了《关于德意志图书馆的法令》,给予法兰克福的德意志图书馆以国家图书馆法律地位,1971年又重新颁布经过修订的《图书馆法》,1990年10月3日颁布《联邦统一法令》,规定了国家图书馆的职责、组织机构及相关业务等。其中规定德国所有出版物,无论商业性或非商业性的都必须呈缴2册,除印刷本外,缩微品、视听资料以及物理形式的电子出版物都在呈缴之列。

  2014年8月我馆与该馆签署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德国国家图书馆合作意向书》,双方均表示今后愿意以合作意向书为基础,进一步开展合作。

  (二)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

  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建于1558年,馆址设在慕尼黑,现有6个主要工作部门:行政管理和中央服务部、采购部、编目部、使用部、手稿和珍本部及藏书维护部。5个特藏部:音乐特藏部、东欧特藏部、东方特藏部、东亚特藏部和地图特藏部。现有工作人员共800人,其中全职工作人员约400人。

  在该馆负责人陪同下,代表团首先参观了书库、部分阅览室和数字化工作室,随后与相关人员举行业务交流会。该馆藏书丰富,拥有大量珍贵宝藏。最重要的藏书包括4万件手稿,其中拉丁语1.9万件,德语1万件,东方手稿5000件。18500本古版本,26500件藏书印记,700件纸莎草纸手抄件,50个木刻本,400个名家收藏。目前该馆古版书的藏量位于世界之冠。该馆有中文图书23万册,其中包括宋元刻本20本,明代图书100本,赵城金藏卷轴一件。

  该馆数字化工作室具有较大规模,各种设备应有尽有,分别用于不同文献的数字化扫描。目前该馆共有25人专门从事数字化扫描和质检工作。除本馆员工外,一些数字化项目,例如19世纪藏品的数字化扫描工作是与谷歌、德国研究基金会合作开展的。

  在交流会上,双方重点讨论了该馆藏珍贵中文古籍善本的全文数字化问题,就合作开展此项工作达成共识,具体合作方式再作进一步商量。

  (三)慕尼黑城市图书馆

  代表团随后参观了慕尼黑城市图书馆加斯泰文化中心分馆。加斯泰文化中心集图书馆、文化活动场馆、剧场等于一体,慕尼黑爱乐乐团即驻于此。图书馆占地面积较大,整个馆内遍布自习桌,几乎都有电源插座,还有宽敞的阅读大厅、视听室和游戏室。问询处有工作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图书馆与城市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最佳融合。

  (四)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代表团此行还顺访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初步了解了中心的各项设施,以及文化中心图书馆硬件设备及服务情况。中国文化中心地处柏林市中心区,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六层建筑包括多功能厅、图书馆、展厅、阅览室、语音实验室、授课室等。图书馆现有藏书1万余册,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14:30-17:30。

  三、思考与建议

  此次出访,陈力常务副馆长代表我馆与英国国家图书馆续签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举行高层桌会议,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并进一步加深了友谊,密切了两馆关系。访问德国期间,双方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业务交流,代表团重点调研了中文文献的收藏、利用及数字化情况。双方希望未来在图书馆相关领域不断加强交流,开展务实合作。以下思考与建议供参考。

  (一)古籍与民国时期文献修复与数字化合作

  代表团通过此次参访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英国国家图书馆、德国柏林图书馆和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都有相当规模的中文古籍善本和民国时期文献,有些文献国内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这些珍贵古籍有些已经进行了数字化,有些尚未进行编目和数字化,因此在文献保护方面有较大合作空间。此外文献的修复和质优价廉的纸张脱酸技术是图书馆共同的需求,希望今后双方能够进一步商谈,实现上述馆藏中文珍贵文献的保护及数字化回归,填补国内空白。

  (二)互相学习借鉴相关工作经验助力文化交流

  图书馆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图书馆业务交流,彼此可以学习借鉴对方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图书馆事业进步。例如英国国家图书馆对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工作模式非常有兴趣,希望能够加强与中方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加大两国图书馆界的交流合作力度,使图书馆界合作真正成为中英两国人文领域合作的亮点,进而不断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

  参访图书馆和展览期间,代表团发现展览展柜空间利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一个展柜里通常摆放多件展品,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利用,不但视觉效果好,还使展品更加丰富,极大提升了展览效果。我馆在举办相关展览时可以借鉴。

  (三)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作用

  近年我馆与原文化部外联局签署了合作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战略协议,共同提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数字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我馆先后有两位馆员在柏林文化中心图书馆工作过,为该馆的建设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书籍大多为建设之初统一配置,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驻在国民众的文化需求。应在调研基础上,增强文献配置的针对性和文献更新频率。特别要考虑在馆舍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优势,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水平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