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美文化论坛——第六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的情况报告

  2018年7月31日至8月1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联合举办的中美文化论坛——第六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在美国都柏林市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举行。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一钢率代表团参加了该会议。出席该会议的还有,中国驻美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李鸿,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美大处处长林曦,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及部分中国图书馆界代表。现将会议情况报告如下:

  一、会议简介

  自从1996年8月首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美两国已成功举办五次图书馆联合会议。第一次会议主题是“全球的信息存取:机遇与挑战”(北京,1996);第二次是“中美图书馆合作战略政策指导”(纽约,华盛顿特区,2001);第三次是“数字时代的知识管理与服务”(上海,2005);第四次是“中美两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在国内以及两国间的合作”(俄亥俄州都柏林,2007);第五次是“数字资源共享:机遇与挑战”(北京,2010)。本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共同举办,于2018年7月31日至8月1日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都柏林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图书馆界的40余名专业人士围绕“合作与创新:构建图书馆命运共同体”展开了交流、研讨。中国驻美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李鸿,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一钢,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美大处处长林曦,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等十名中国代表参加会议。中国国家图书馆派出了以孙一钢副馆长为团长,数字资源部副主任吕淑萍、业务管理处副处长廖永霞和国际交流处郭妮为团员的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

  7月31日下午举行了开幕式,本届会议组委会主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馆长Winston Tabb、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美大处处长林曦以及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总裁兼CEO Skip Prichard分别致开幕词。WinstonTabb回顾了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的历史,指出此会议已成为中美图书馆业界交流借鉴、推动合作的重要平台。林曦处长在致辞中表示,人文交流是中美两国关系基石,中美之间需要不断加强包括图书馆合作在内的人文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他相信本次会议将进一步激发两国图书馆界的灵感,为两国图书馆事业共同发展带来动力。Skip Prichard则回顾了1996年以来OCLC与中国图书馆界的合作发展历史,指出创新来源于团队的合作,OCLC致力于支持和提供图书馆的服务,一直持续探索和引领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

  会议主题为“合作与创新:构建图书馆命运共同体”,下设四个分主题:全球背景下的图书馆领导力发展、图书馆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与创新、原生数字资源的保护和数字人文。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吉林市图书馆的中方代表和来自美国图书馆协会、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加拿大国家图书与档案馆、梅隆基金会、Hathi Trust、数字保存联盟(DPN)、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加拿大互联网档案计划等北美地区代表就上述主题分别发表了2个主旨报告和14个专题报告。

  8月1日下午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一钢致闭幕词,他高度评价了此次会议经过各方的共同筹备和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会议达到预期效果。在全球化趋势下,图书馆有责任将世界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衔接起来,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具特色的数字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与共享。此次会议中美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分享了各自的发展成果,展开了探讨,将为中美双方图书馆业界的发展带来借鉴和启迪。并邀请与会专家2020年到北京参加第七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

  二、会议报告情况

  (一)主旨报告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主席James Neal以“面对未来共同的挑战”为题回顾了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图书馆面临的新趋势、新发展、新变化,提出图书馆在这场变革中的角色也将发生相应改变,尤其在建立全球性的数字图书馆时必须重点思考原生性数字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问题,无论是电子期刊、电子书,还是社交媒体、研究或医疗数据,以及多媒体视频图像信息等都需要关注。进而阐释了图书馆如何与服务用户保持目标一致,提供必要服务,如何在社区和决策者、政治和信息政策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创建更多面向研发和创业的战略思维和行动的组织。提出图书馆需要一种松耦合结构的组织模型来应对变革,促进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成长,使其具备面向未来的能力,发出强大的声音;需要全方位的向外合作建立新型伙伴关系,通过公私合作来促进创新;通过卓越中心的建立,构建新的基础设施和采取新举措产生革命性的创新创造,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

  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孙一钢在主旨报告中用全景呈现的方式从馆际合作、社会合作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详尽阐释了中国图书馆这些年来在构建图书馆命运共同体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尝试。无论是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还是区域联盟的共建,总分馆制的建设模式,都为形成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图书馆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与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深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广泛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大大增强了图书馆事业发展活力,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无论是持续多年的哈佛燕京图书馆馆藏数字化合作项目,还是共建全球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推动周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深入融合与相互理解,共筑国际图书馆员的学习成长空间,中国图书馆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中美两国图书馆事业在国际图书馆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充分发挥两国图书馆在人类文明成果收藏与保存方面的优势,互学互鉴,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专题报告

  1.全球背景下的图书馆领导力发展

  图书馆领导力是各国图书馆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这也是图书馆如何在更广泛的国际事务中增强话语权的关键之一,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包容的理念迎接挑战。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2015至2017年主席Donna Scheeder女士受邀发表了演讲,介绍了全球领导力的内涵,重点阐释了即将在2018年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上发布的《全球愿景报告》,简述了全球图书馆面临的十大共同目标和十大发展机遇,指出国际图联希望通过一个强大的、联合的图书馆界,助力信息互通的文明参与型社会,作为图书馆领导者需要做的就是授权、激励、创造引领变革的共同愿景。首都图书馆邓菊英馆长在报告中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近些年的发展变化印证了图书馆领导力对推动图书馆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办馆效益和服务质量方面的努力以及北京地区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架构。OCLC首席战略师、会员与研究部副总裁Lorcan Dempsey的报告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OCLC通过元数据管理、资源共享和资源发现多个维度面向全球123个国家16000余个用户提供不断扩展的学习、创新和影响力支持服务,这样规模化的合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第二部分介绍了OCLC在梅隆基金会支持下与Ithaka S+R科研支持服务项目组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即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对大学图书馆组织的影响,指出大学图书馆正在从以收集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合作为导向的模式,支持所附属的机构在教学、学习和研究工作中的独特需求,进而探讨了不同类型大学图书馆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差异化服务。

  2.图书馆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与创新

  该专题呼应本次会议的讨论主题,共有四位发言人。美国HathiTrust数字馆藏项目的执行董事Mike Furlough详细介绍了2008年创立的HathiTrust的使命与历史、主要成就、会员福利和服务范围以及会员义务等,HathiTrust目前已有127家会员单位,主要服务于北美地区。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提供基于共享基础设施的协同服务,拥有超过1600万册件的数字化图书馆藏,其中超过600万件可开放访问,拥有超过100万件美国联邦政府出版物,可提供整本文献的文本和数据挖掘服务,可通过合作共享打印项目实现最大数量的馆藏保存,还提供超过70万种图书的个人著作权审查。特别指出会员资格不是“订阅”的同义词,重点是合作努力和合作效益。成员馆在项目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基础设施,共同完成各项服务。结尾指出:HathiTrust出现在一个关键时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知识获取的机会,它适应更广泛的成员参与,有意和谨慎地创建了透明的治理程序,特别专注于共同问题的解决,并提供低障碍选项让成员参与治理和运营。

  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馆长Guy Berthiaume以“图书馆和其他机构之间的成功合作和创新:如果你想远行,那就一起走”为题探讨了数字时代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如何应对改变,回顾了两次峰会上的结论,指出技术不是我们的敌人,记忆机构正在扮演新角色,图博档是创新链条的发端。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无论是图书馆,画廊还是博物馆,现在才真正被理解。并从“渥太华宣言”引出了图博档发展的驱动力,需要与社区、当地的民众、私营部门、政府加强合作,促进新的伙伴关系,吸引公众参与,以确保我们为公共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方代表中山大学图书馆程焕文馆长从大学使命、合作机制、决策服务、文化传播和人才培训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山大学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文化遗产与发展、行业条例的颁布实施、行业发展报告的起草、《广州大典》《清代稿钞本》等的出版传播等项目上与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吉林大学图书馆禹平馆长则重点就“互联网+”环境下如何通过跨界融合来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展开了论述。指出图书馆的跨界融合即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等,实现图书馆与其他行业资源的互补共享、合作共建,进而实现人力资源、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深度整合,最终达到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目的。跨界融合是手段而非目的,决不能为了跨界而跨界,融合中需要确保图书馆自身的利益和服务的宗旨。并详细介绍了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工程、内蒙古彩云“用户驱动采购”服务和杭州图书馆引领的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宣言等三个典型案例。

  3.原生数字资源保护

  此次会议,原生性数字资源的保存保护继续成为讨论和关注的焦点。加拿大互联网档案数字化项目经理Andrea Mills介绍了该项目在数字化和数字保存方面的经验。目前,该项目存储的资源包括软件、移动图像、音频、视频、电子书和网页等六大类,已存档了40PB的资料。参与该项目的加拿大图书馆通过28个扫描中心收集了25万种电子书,并建立了加拿大政府出版物门户。加拿大互联网档案机构代表国家遗产数字化战略指导委员会,与各机构合作,推进数字化馆藏的互联网获取。在数字保存策略方面,该项目为主要和辅助服务器提供7*24小时维护,并提供可供公众使用的校验,监控和确保其备份资源的及时性。最后介绍了“互联网档案”目前在做的面向低视力人群的试点项目和向全球用户提供数以百万计免费电子书的开放图书馆项目。

  美国数字保存网络(DPN)执行董事Mary Molinaro从4000年前的存储介质谈起,提出“我们如何确保未来的学者能够获得今天创建的信息?”世界上90%的数字数据是在过去两年中创建的,数字媒介的寿命只有5~20年,新媒体类型往往寿命更短。面对数字信息的诸多不安全风险,通过复制、迁移、仿真、封装以及继承计划来实现数字保存是普遍策略,而最佳实践包括至少3个稳定的可检查备份,地理位置分离,不同的技术架构,确保信息安全四个条件。DPN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得到了研究机构图书馆和信息技术组织以及美国大学协会主席的支持,来自斯坦福、德克萨斯、哈特鲁斯特、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和弗吉利亚大学的团队齐心协力,设计了一个基于节点的模型,满足了最佳实践。设置了四个节点(HathiTrust、APTrust、Chronopolis、Texas Preservation Node),2018年又与南加州大学数字资源库合作增加了两个备份节点,每TB资源保存20年需要花费1000美元。指出数字保存面临的挑战是建构服务设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需要快速的响应变化和服务供应商的灵活应对。

  中方代表吕淑萍分享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经验。国图主要以本馆组织采集、拍摄、创建等为主要获取方式,并结合征集、合作建设的方式开展原生数字资源建设。建设内容包括网络信息资源、原创数字资源和知识化加工资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从制定明确的保存保护发展规划、建立面向全国的分布式保存机制、建立覆盖全面的标准规范体系、发展稳定可靠的保存保护技术、妥善处理权益管理问题等五个方面确保原生数字资源的保存保护。特别介绍了互联网信息保存与服务、中国记忆、国图公开课3个特色项目。针对互联网信息,国图采取了全面采集和重点采集相结合的策略,采集与保存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通过部署“省/市”级采集节点来构建“对象分散、逻辑集中”的全国网络资源采集与保存体系。

  4.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是近几年兴起的热点研究领域,会议邀请了来自梅隆基金会学术交流项目干事Patricia Hswe介绍了基金会在艺术和人文方面资助的情况。梅隆基金会学术交流计划致力于帮助研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大学、出版社和艺术组织等,进一步加深对世界各地社会和文化的集体理解,旨在开发可持续工具和组织以及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员网络,承诺提供持续、多阶段、协作的资助以提升教学、研究、保存和出版,改变学术实践。Patricia特别介绍了学术交流计划鼓励合作的机制、范围和规模,对2014-2016年间合作资助的机构项目进行了图示分析,中国有18个项目获得了累计876,300美元的资助。最后介绍了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资助的数字人文项目,尤其是面向中国的敦煌石窟项目。基金会持续15年投入了1017万美金支持数字敦煌项目。指出数字化是相对容易的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更多考虑数字遗产的保存、管理、流通等后续处理机制。

  来自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的Jonathan Bengtson带来了“战略联盟:从加拿大看数字人文与研究图书馆”的报告。报告包括四个部分,从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谈起,总结了图书馆与数字人文的交叉与融合,介绍了加拿大研究图书馆的整体状况和国家层面共享研究数据和文化遗产的知识网络,重点分享了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服务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总结了图书馆积极参与数字学术和数字人文的价值。

  中方代表吉林市图书馆石继禹馆长畅谈了个人对数字人文的认识和理解,描绘了未来图书馆与数字人文完美交融的场景:各级图书馆可以以本区域为中心,通过数字人文研究成果,将地方特色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揭示,只要点击所要查看的年代端口,就能够进入到当时的实境地图中,了解到当时的发展状况。国家图书馆廖永霞概述了数字人文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特别分享了上海图书馆数字人文进阶历程和中国记忆项目建设现状,提出了图书馆在现阶段需要重点发挥作用的四个方向: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建设;充当数字人文项目孵化器的连接平台;提供数字人文信息素养培训和工具支持;数字人文理念的传播与推广。

  三、会议主要成果与建议

  1996年8月,第一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美两国的国家(国会)图书馆及两国的图书馆学会(协会)商定,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由两国轮流主办,参加会议的代表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的国家图书馆、重点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以及信息方面的专家等,有着广泛的代表性。会议宗旨是加强中国和北美地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并通过这一交流平台开展务实的合作项目。该会议作为中美(北美)图书馆界的高层峰会,在推动双方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深了相互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馆际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合作项目的开展。第六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时隔八年后在美国哥伦布市成功举行,国家图书馆代表团顺利参会,延续并强化了这一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此次会议因审批和签证等多方面原因,中方代表团除国图外参会人员较少,没能形成更充分的交流与研讨氛围,建议在以后的会议组织中能提前定向邀请国内有代表性的机构派员参会,提前准备与交流主题密切相关并能代表国内最前沿发展现状的报告,以利于中美合作会议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会议围绕“合作与创新”的主题,探讨了全球背景下的图书馆领导力发展、图书馆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与创新、原生数字资源的保护和数字人文,中美双方的发言各有侧重,北美地区更多介绍的是大学图书馆和研究型图书馆及其联盟的经验分享,中方侧重公共图书馆的视角和个体图书馆的实践。虽然没能形成更契合的交锋与对话,但对中国图书馆的启发意义深远:包括思考全球背景下图书馆领导力的未来,如何有效的连接全球和本地的行动,如何拥抱数字创新,鼓励和倡导年轻的图书馆员跟上技术的变化,更新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的传统角色,确保利益相关者理解图书馆的价值;如何借鉴类似HathiTrust、互联网档案(Internet Archive)和数字保存网络(DPN)这样成功的合作案例积累的经验,改进和提升国内跨行业、跨区域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实际合作效益,包括联盟策略、资金筹集、技术实现方案、管理和执行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等。

  关于中美图书馆实际合作项目的推动,此次会议上双方代表都提及了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工程和梅隆基金会支持的数字敦煌项目,应该说这两个项目是中美数字化合作的典范,历时时间长,成效卓著。前者是海内外众多机构多年来不断推动、共同努力才促成的传统学术资源的“共有”和“回归”,是一次跨界合作的成果。2017年8月,哈佛燕京图书馆正式宣布,馆藏的4200部/53000卷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工程历时十年已全部完成,并可实现免费在线浏览、下载。此项数字化工程合作机构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以及浙江大学牵头的CADAL(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等机构。而数字敦煌项目从1999年开始持续获得美国梅隆基金会的支持,并与美国西北大学等国内外机构逐步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石窟数字化工作程序,在数字敦煌关键技术领域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2016年首次向全球正式发布了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随着“数字敦煌”全面有序推进,如何长久、安全、科学、高效地存储和管理好这些数字资产,在保护好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推动文化传播、文物保护和衍生产品开发应用,成为当前“数字敦煌”和其他国际合作数字化建设项目的重要课题。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除会议主办方的努力之外,有赖于多家机构的支持和参与,包括OCLC、哥伦布公共图书馆、北美华人图书馆协会(CALA)、艾利贝斯有限公司等,在会议的组织和服务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无论是会场的圆桌布置,哥伦布公共图书馆和OCLC参观环节的小组设置和讲解,还是闭幕晚宴的人员安排和现场演出,体现了会议承办方的细致周到,充分考虑了中美双方交流的需求和地主之谊。会议闭幕期间双方代表集体商议,2020年7月在北京举办第七届中美图书馆合作会议,并建议提前寻找合适的合作方为会议的圆满召开积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