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代表团赴美国、加拿大访问

  2016年9月4至11日,以馆长韩永进为团长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代表团一行5人赴美国、加拿大访问,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进行业务交流,并重点调研其文献储备库建设情况。代表团同时还拜访了我驻美国和加拿大使领馆,就与相关国家图书馆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交换了意见。代表团成员包括研究院副院长申晓娟、基建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六长等。

  经过周密安排,精心准备,深入交流与现场调研,代表团圆满完成了出访任务,特别是通过对国外有关文献战略储备库的调研,为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的建设获得了可资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现将代表团一行的重要行程、收获及体会总结如下。

  一、代表团主要行程

  当地时间9月4日,代表团顺利抵达美国纽约。9月5日-6日上午,先后参访纽约公共图书馆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总馆、东亚图书馆、科学与工程图书馆。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代表团一行首先与该馆东亚图书馆馆长程健进行了深入交流。该馆中文馆藏起源于李鸿章赠书,上世纪30年代开始采集入藏日文文献,50年代开始采集入藏韩文文献。截至目前,该馆已有东亚馆藏110万册件,工作人员22人,年均文献购置费约130-140万美元,年均接待读者约10万人次。中文馆藏中家谱、方志较有特色,还收藏有127片甲骨以及部分红色文献、抗日战争史料、民国时期文献等,中文文献藏量居北美东亚图书馆第三位。该馆已就部分文献的数字化、影印出版等与国内一些机构开展合作。程健馆长还介绍了该馆与纽约公共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等联合建设的远程书库情况,并表达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在特色文献、善本等方面联合展览的意愿。

  代表团调研了哥伦比亚大学于2011年建成使用的科学与工程图书馆,该馆是全校科学与工程数字资源的提供中心,仅有极少量图书馆藏,主要提供300个左右的软件与商购数字资源库,并设有创意中心,提供3D打印机、虚拟现实空间及多功能教室、教授实验室,读者可以预约使用。

  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总馆,副教务长兼馆长安·桑顿女士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双方就共同面临的数字资源增长及数字化服务带来的挑战进行了交流,并就未来与东亚图书馆间可能的合作进行了探讨。

  9月6日代表团赶赴华盛顿,7日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该馆成立于1800年,馆藏文献总量1.6亿件,覆盖470种语言,其中书籍达3900万件,手稿达7000万件,包括美国历史上23位总统的手稿。该馆文献除对总统、国会议员提供外借外,不对普通读者提供外借服务。馆内还设有美国版权局、全国盲人及残障人士图书馆服务部、国会研究服务中心和国会法律图书馆等机构。

  代表团还有针对性地了解该馆的特色馆藏,特别是三件镇馆之宝,即巨型手抄本《美因茨圣经》(Giant Bible of Mainz)和印刷版《古腾堡圣经》(Gutenberg Bible),以及该馆于2003年购入的世界上唯一一张大版本瓦尔德泽米勒地图(Waldseemüller Map),地图绘制于1507年,是世界第一幅标明“美洲”的地图,America这个名字就来自于这幅地图。代理馆长茅以森会见了代表团,双方共同回顾了合作历史,交流了各自文献储备库建设情况,以及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合作建设情况,表达了对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共同意愿。之后,代表团又专门访问了亚洲部,主任邵东方及两位馆员介绍了该部收藏的1958年以前的中文馆藏及中国研究电子资源的情况。

  之后,代表团一行访问了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库尔佩珀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帕卡德视听资料保存中心,也称美国国家视听资料保存中心。该中心于2007年建成,占地45公顷,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存储容量达7PB,是美国为全国音视频资源的采集、编目、存储及长期保存而成立的。在美期间,代表团还拜会了驻纽约总领事馆文化参赞李立言和驻美国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李鸿,就中美文化交流、图书馆事业合作发展等进行了交流。

  9月8日,代表团抵达加拿大渥太华,9月9日访问了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在该馆保存保护中心进行了会谈。该馆多个部门负责人参加,文化出版物司司长皮埃尔·卡玛德介绍了该馆的基本情况。该馆成立于2004年,由建于1953年的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和建于1872年的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合并而成,共有全职工作人员866人,另有部分非在编工作人员,共计1000多人,主要承担四项职能:一是收集加拿大出版物,主要渠道为接受缴送、捐赠或采购,其中既包括加拿大本国出版物,也包括加拿大人在海外出版的出版物,以及与加拿大有关的海外出版物。1953年加拿大颁布呈缴制度,国内出版物向该馆缴送2份;二是根据国际标准收藏和加工文献,制作书目数据并提供共享,分派国际标准书号;三是向公众提供服务,使公众可以获取该馆所收藏的文献。该馆在渥太华市区有一个馆区,向公众提供文献服务;四是进行文献保存保护,该馆建设了一个保存保护中心和一个专门书库,用于确保文献的永久安全保存。双方还就各自的文献数字化情况、当前工作重点、与本国其它图书馆的合作、公共服务等相关工作进行了交流,进一步确定了合作协议文本内容。

  随后,代表团调研了该馆保存保护中心,详细了解其建设和运行情况。该中心1992-1996年建造,1997年启用,共五层,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计划在2020年扩建。为适应加拿大四季温差大的气候特点以及文献保存保护的要求,该中心采用了楼中楼式的建筑,在文献保存保护建筑外围又建造了一个以玻璃和钢筋为主的建筑,整个楼区的机械厂房完全与建筑本身隔离,以保护文献的安全。该中心五层设置有许多研究室,专门用于古籍、地图、手稿、照片、视频资料、档案资料的修复与保护。四层有文献数字化的设施设备,目前正在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加拿大士兵资料进行数字化,共64万个档案,每个档案约20-50页资料。其余楼层每层建有16个文献储存库,每个储存库面积为350平方米,用于储存纸质档案、彩色胶卷,同时还建有立式储存库用于储存该馆收藏的画作。

  在加期间,代表团还拜会了驻加拿大使馆公使王文天、公使衔文化参赞赵海生,就中加文化交流、图书馆事业合作发展等进行了交流。

  二、本次出访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加强了相互了解,推进了双边合作

  本次出访期间,代表团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管理层间均开展富有实效的双边会谈,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特别是与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间正式确立了合作协议文本,未来双方将在高层互访、人员往来、图书馆业务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此外,先后与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东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就彼此的中文馆藏建设、馆藏整理出版及数字化工作进行了交流,达成围绕双方中文古籍善本和特藏文献开展合作的初步意向。

  (二)加深了对文献储备库建设和运行情况的了解,进一步丰富了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的调研资料

  代表团本次出访共实地调研了两个文献储备库,即美国国会图书馆帕卡德视听资料保存中心、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保存保护中心,对这两个中心的设计思路、业务功能、设施设备、安保措施、运行管理、服务情况等进行了全方位实地调研,对解决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为下一步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展细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特别是代表团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了解到,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文献入藏压力,节约资金,该馆已与纽约公共图书馆、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等联合建设了远程书库,各参与建设单位都能利用远程书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馆藏文献共建、共享、共用。代表团随即将其纳入调研范围,以供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中参考。

  (三)促进了与我驻美国和加拿大使领馆之间的交流

  代表团在与我驻美国、加拿大使馆和驻纽约总领馆的交流中,深刻领会到文化在新时期外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使领馆均表达了希望在对外文化工作得到国家图书馆支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中国,对于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有积极意义。韩永进馆长表示国家图书馆愿意为祖国的文化外交积极努力,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在与驻加拿大使馆公使王文天、公使衔文化参赞赵海生的会谈中,代表团了解到李克强总理将于近期访问加拿大,赵海生建议我馆以总理出访加拿大为契机,与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也可作为总理出访的成果之一。韩永进馆长对此建议表示支持。

  三、思考与启示

  (一)对于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的启示

  一是关于储备库与各馆区的命名及功能定位。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有位于几个不同地理位置的馆区,其中文献储备库有两个,位于帕卡德的视听资料储备库被命名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帕卡德馆区国家视听资料保存中心。这一命名既体现了该馆区所在地理位置,也体现了该馆区所承担的主要功能。目前,我馆已有白石桥和文津街两个馆区,加上即将开工建设的承德文献储备库,将有三个馆区,这三个馆区承担不同功能。如何通过命名规范管理,明示功能,值得思考。

  二是文献保护与信息加工处理应当作为文献储备库的重要功能。美国国会图书馆帕卡德视听资料保存中心围绕视听资料馆藏,承担着资料采集、加工、处理、格式与载体转换、服务、保存等所有业务工作,该保存中心不仅是视听资料的保存地,更是国家视听资料加工处理中心。该中心藏有500万件音视频资料,除储存库房外,还有大量办公区域。对数字化后的资源进行存储,并同灾备中心和华盛顿主馆区之间通过光缆和网络连接传送数字资源。面向电影院等机构出借电影胶片,对缴送及社会捐赠的音视频资料进行处理。此外,该中心还有一个影剧院,面向公众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加拿大国家图书和档案馆的保存保护中心也承担着大量文献修复、整理、加工及数字化的功能。这种将文献加工处理、数字化、文献修复等功能与文献储备功能合并在一个馆区的做法,既能够更好地实现文献的长久保存,同时也更有利于集中开展文献的加工处理与数字化工作,使储备库能够以原始介质和数字化介质两种形态为主馆区提供文献支撑。建议国家图书馆文献战略储备库建设除文献储存外,也重点考虑将其同步建设为信息处理加工中心、数字化加工中心和文献修复、脱酸保护中心,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与总馆间的文献传输。

  三是关于文献储备库的工程设计。代表团对美、加国家图书馆文献储备库的最深切感受是其建设中所秉承的实事求是,注重实用,注重细节原则,一切以有利于文献保存保护为出发点。文献资料主要采取密集架的存储方式,充分考虑到建筑内梁板柱的位置而设计密集架尺寸。例如,本次调研的两个储备库都采用了手动密集架,原因是电动密集架一方面可能因静电造成对文献安全储存的威胁,另一方面是电动密集架故障率相对较高,后期运行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在内部装饰方面都非常讲求实用,除办公区以外的库房、走廊均无吊顶,管线布置合理整齐,方便了后期的运营检修,两个库的顶部都是暴露的管线。文献储备库区大多是水泥墙面,办公区域的装修也主要以实现功能为主。在墙角都安装了挡板,防止书车经过时不小心对墙面的撞击,极大降低了后期维修维护。机房及配套工程与办公区、书库分离,通过通道连接,既满足办公区日常运营需求,又要保证书库的安全。文献储存库区被隔离为若干面积相当、相对独立的库房,以便将可能的灾害影响降至最低,且文献储存库区与办公区域隔离,各类管线均安置在储存库外,一方面便于检修,另一方面降低因管线破裂可能对文献造成的损毁。充分考虑了用电、用水、用压缩空气等需求,插座、通风口、水槽等都布局合理,几乎见不到再单独拉线、接线、外接电源接线板现象。加拿大馆的每一个文献储存库区内都还设置了专门的通风设施、防水设施和防虫防鼠设施。此外,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利用,根据地势地貌等特征设计而建设,使新建的半地下办公和实验大楼与周边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

  四是关于储备库与主馆区业务之间的联系。本次调研的两个储备库与主馆区业务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管道。在对主馆区的文献支撑上,除了原始传统介质外,主要以数字化的形式提供主馆区读者使用储备库文献;储备库在功能上更集中体现了对文献的深度加工,在某种程度上都被建成了重要的数据中心。这种功能设计有利于集中开展数字化工作,与主馆区业务形成互补与互动,便于读者利用。

  (二)对于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是应加强面向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美国国会图书馆为国会议员提供与普通公众完全不同的特殊服务,包括提供文献外借,设立专门的议员阅览室,配备几百人的专门团队为议员提供研究报告等。作为国家图书馆,我馆也应当持续加强面向党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包括开辟专门服务空间,提供专门服务产品,特别是应当加强服务的深度,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支撑研究报告。

  二是应加强面向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服务。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新建的科学与工程图书馆令代表团印象深刻,这是一个基本没有传统纸质文献的图书馆,其主要职能是提供教学和科研所需的硬件、软件、工具、数字资源和研究室,主要致力于满足教师和学生研究、学习及科技创新的需要。在该图书馆的二层专门设置了创意中心,提供3D打印设备和虚拟现实设备,以及超过300个工具软件。

  三是将公众需求和文献保存保护作为数字化工作的出发点。访问的这三个图书馆在文献数字化方面都采取了相同策略,即并不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文献数字化工作,而是根据保存与服务的需要,急用优先。在服务方面完全根据版权状态决定是否提供开放服务。

  四是关于公共服务。国家图书馆承担的繁重公共服务,是其他国家图书馆所不可比拟的,交流中美国和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同仁都对我馆的巨大公共服务量表示惊叹。我们认为,我馆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应当是有限服务,特别应尊重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力保核心业务做强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