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事业总体情况介绍——詹福瑞访问英国国家图书馆期间发言

(2016年3月16日)

  很高兴与英国国家图书馆各位同仁在伦敦会面!

  在听取了英国国家图书馆发展战略与项目规划后,我将介绍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并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经过三、四十年的积累,中国图书馆事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较为完备的图书馆体系基本形成

  一个由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以及工会图书馆、军队图书馆等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组成的较为完备的图书馆体系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型图书馆共约70万个,其中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17个,高校图书馆超过3200个,专业图书馆1000余个,工会图书馆约20万个,军队图书馆90个。以公共图书馆为例,省级公共图书馆设置率100%,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设置率94%,县级公共图书馆设置率92%,“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基本实现。

  在此基础上,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跨系统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合作,逐步建立起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分工合作机制。

  (二)设施设备条件明显改善

  新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图书馆馆舍的大规模建设时期,一批现代化馆舍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1232万平方米,是1979年的14倍多;万人均建筑面积90平方米,是1979年的10倍;许多新建图书馆成为城市新的文化地标,广东、天津、湖北、辽宁等地的新馆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四川省图书馆新馆今天也正式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图书馆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拥有读者坐席85.6万个,比2010年增加了35.7%;电子阅览室终端12.2万台,比2010年增长了46.9%。一些发达地区的图书馆还引进了移动阅读终端、视听体验设备、智能楼宇管理系统等现代化设施。

  (三)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总藏量7.9亿册,比1979年增长了330%;人均藏量0.578册,比1979年增长210%。与此同时,数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截止目前,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的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0000TB,全国公共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总量5.1亿册,比2012年增加了405.5%。

  在此基础上,各级公共图书馆立足地方历史文化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全面采集保存地方志、家谱、少数民族文献、民族记忆类资源,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地方专题数据库,如上海图书馆的家谱资源数据库、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四川省图书馆的藏族唐卡数据库。

  (四)图书馆服务效能日益提升

  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平等、免费、开放的服务理念不断彰显,特别是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部署“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并为各级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提供专项经费保障,推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免费开放和基本服务项目免费提供。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5.3亿,比1979年增长580%;人均年到馆0.388次,比1979年增长390%;文献外借4.67亿册次,比1979年增长380%;人均文献外借0.342册次,比1979年增长250%。

  各级公共图书馆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渠道,广泛开展了面向各级立法决策机关、重点教育科研企事业、社会公众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面向少年儿童、残障人士、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许多图书馆通过设立无障碍信息服务中心、农民工之家、儿童阅读室等,为各类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服务。2014年,各级公共图书馆提供少儿阅览坐席21.1万个,比2010年增加近5万个。

  此外,各地还在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流动服务、自助服务等,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流动服务书刊借阅人次达3479万,比2007年增加611.5%;书刊借阅册次达5717万,比2007年增加661.3%,有效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半径。

  (五)图书馆职能不断拓展

  除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断拓展,讲座、展览、培训、阅读推广等成为新时期图书馆的重要服务内容,“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文津讲坛”“上图讲座”“巴蜀讲坛”等社会教育服务品牌和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系列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开展各类活动近10.4万场次,参与人次超过5000万,比2006年增长82.9%。

  与此同时,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重塑馆舍空间,逐步把图书馆打造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公共文化空间,为社会公众休闲娱乐、自我提升、相互交流、创新创业提供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利用价值的场所。如上海图书馆、长沙图书馆等围绕创客、极客及专业设计人员搭建主题服务的知识平台和体验艺术创意的智能空间;杭州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东莞莞城区图书馆等通过音乐、美术、生活等主题馆中馆建设,为拥有共同爱好、共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交流、共享空间。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出版成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广州大典”等一系列文献整理出版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彰显。

  (六)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中国自1995年开始跟踪国际数字图书馆研发进展,新世纪以来,文化、教育、科研、军队等系统纷纷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全国性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平台搭建、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数字图书馆业务与传统业务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服务网络,为每个县配备了68万元的计算机设备,显著提升了基层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已实现全国520家省、市级图书馆的互联互通,并面向2900余家县级图书馆推送资源和服务,目前提供共享的资源已超过140TB,一个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全媒体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发展成熟。

  (七)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自1996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以来,我国图书馆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肯定,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目前,中国图书馆界有近30人担任国际图联各专业组委员职务,陆续获得一批国际奖项,如2005年云南省图书馆获得了年度“古斯特”奖,2008年东莞图书馆、2010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志愿者行动”分别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创新奖,201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爱上图书馆”系列视频及排架游戏荣获第十届国际图联国际营销奖第一名。

  “十一五”以来,图书馆界还积极参与甚至策划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如“中国之窗”、世界数字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合作项目、全球“中华寻根网”、海外中华古籍调查暨数字化合作项目、中美百万册数字图书馆项目、国际敦煌项目等,其中,仅“中国之窗”项目就向58个国家的近100个图书馆捐赠了5万余册图书,这些项目的实施加强了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了积极贡献。

  应该说,当前,中国图书馆事业目前总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重点

  关于中国图书馆未来发展重点,有以下几个方向:

  1、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文化典籍服务当代、服务社会。

  2、建立分级分布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3、深入开展知识服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信息与工具支持。

  4、积极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为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5、加快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图书馆的数字文化服务效能。

  7、秉持开放合作理念,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事业发展。

  8、开展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组建理事会,增强图书馆事业发展活力。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发言内容到此为止。如各位同仁有关于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任何疑问,欢迎大家与我进一步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