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土、阿、伊三国图书馆

  9月10日至20日,以韩永进馆长为团长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代表团一行5人,对土耳其、阿塞拜疆和伊朗三个国家的部分图书馆进行了为期10天的正式访问。现分为“出访背景与目标”、“调研概况与成果”、“合作困难与建议”等四个部分综合汇报如下。

  一、出访背景与目标

  2013年9月至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把“一带一路”确定为优化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

  此次国家图书馆组团以地处中亚和欧亚大陆交汇处的土耳其、阿塞拜疆和伊朗三国为目的地,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拓展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图书馆间的合作为目标,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图书馆国际影响力的务实之行。

  二、实地走访与调研

  10天紧张的日程安排,代表团访问了三个国家、六个城市的九家五种类型图书馆。

  1.国家级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是此行代表团访问的核心计划内容。主要访问了土耳其国家图书馆、土耳其手写文献管理局图书馆、阿塞拜疆国家图书馆和伊朗国家图书馆与档案馆。

  (1)土耳其国家图书馆

  土耳其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图书馆之一,1946年筹建,1948年8月16日正式建成。土耳其国家馆馆藏141万余件,包括图书、期刊以及非书资料。其中图书94.3万余卷;报纸、杂志、通报、年报等35.6万余卷;非书资料9.2万件,含明信片、地图、乐谱、光盘磁带、版画等。作为特藏,该馆藏有1729-1928年间用阿拉伯文印刷的土耳其图书5万余卷;另外图书馆还收藏有2.1万余件手稿和珍本书。

  土耳其国家图书馆现有员工250人,到馆读者日平均量为2200人次。

  2013年和2014年,中土两国先后作为主宾国参加在对方国家举办的国际书展活动。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派团访土,与土耳其国家图书馆签订合作议定书,确定了合作框架和未来方向。2015年5月,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和土中友好基金会联合在土耳其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图书捐赠仪式,双方合作不断升温。

  (2)土耳其手写文献管理局图书馆

  在土耳其,国家级层面保存古代文献的单位有四家,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奥斯曼典籍馆和手写文献管理局图书馆。此次代表团访问的是其中之一,即土耳其手写文献管理局图书馆。

  土耳其手写文献管理局在安卡拉,全国下设18个分局,30万份手写文献,加上印刷品总计100万。总局的图书馆现有图书馆员90人,馆藏手写文献9万卷,打印文献6万份,收藏年限始自公元1350年,包含宗教、伊斯兰教、数学、历史、天文学等相关学科内容。其中70%为阿拉伯语,25%为奥斯曼语,5%为波斯语。目前所有文献已经全部扫描,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阅读。2014年全年到馆访问读者量为1万人,其中3500人是境外读者。该局图书馆所收藏的手写文献最大特点是,其手稿均为1928年以前的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皇帝、皇室和大臣的亲笔书写手稿,没有复本。为使手写文献的保存保护更加针对有效,该图书馆专门设立“书籍医院”,“书籍医院”除了对不同时期的纸张进行研究外,还开展手写文献保存的生化环境研究,非常具有特色。

  (3)阿塞拜疆国家图书馆

  阿塞拜疆国家图书馆1923年建成,目前的馆舍建于1960年。馆藏图书500万册。其中,馆藏书刊440万卷,乐谱15万余件,地图0.5万张,缩微平片5.2万张,录音2.4万余件,期刊110万卷,报纸3.6万份(其中包括前苏联时期阿塞拜疆出版的各种报纸,以及十月革命之前阿塞拜疆地区发行报纸的缩微胶片和照片)。全馆设有27个部门,361名工作人员,到馆读者日平均量为1500-1600人,持有注册卡读者逾百万。

  (4)伊朗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

  伊朗国家图书馆成立于1937年,直接由伊朗总统领导和管理。其后,巴拉维图书馆、德黑兰图书加工中心、伊斯兰革命文献研究所和伊朗国家档案馆先后并入,于2002年共同组成伊朗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至今。该馆总馆位于首都德黑兰,于伊朗其他城市设立多个分馆,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

  伊朗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由四个部门构成,即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研究规划和信息技术部以及法律和国内事务部。其建筑也同步分为国家图书馆大楼和国家档案馆大楼。

  作为国家图书馆,其主要收藏内容包括:收藏并购买所有在伊朗国内正式出版的文本和非文本文献,包括伊朗《缴送法》规定的书、刊、小册子、报纸、海报、地图、视听资料、磁带、电子和数字化文献等。此外,还收藏伊朗境外以波斯文和非波斯文,特别是英语、阿拉伯语出版的关于伊朗和伊斯兰研究的文献。

  截止2013年9月,伊朗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收藏包括波斯文、阿拉伯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和其他语种在内的纸质图书总计150万册,其中以英、法、德和俄文出版的伊朗学和伊斯兰研究珍贵图书4.5万册,期刊600种,论文2500篇。另外,有关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手稿馆藏3万件,纸质印刷的珍本2.85万件。

  在服务方面,伊朗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积极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出版有关图书馆情报学领域的参考资料,如图书目录、书目信息,以及针对不同类型图书馆的使用工具和标准;提供电子版《伊朗国家书目》和《全国书目索引》(CD);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上提供书目记录服务;还特别为盲人和儿童提供服务;通过公共图书馆为普通公众提供服务。

  同时,伊朗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还积极开展研究,如为伊朗各类型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制定服务指南和国家标准,出版图书馆情报学百科全书等。开展图书馆情报学教育也是该馆的重要特色职责。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快速融入图书馆业务,伊朗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于2009年正式启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伊朗国家记忆工程的组成部分。截止2013年9月。该项目已经将完成的0.9万个数字化资源在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网站上提供服务。

  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伊朗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收录关于中国的文献资料有图书1648册、论文45篇、杂志11本、图书版画7本、手稿16份、见闻137篇以及文章4210篇等。

  2.议会图书馆

  伊朗议会图书馆是此次代表团出访调研的第二种类型图书馆。其全称为“伊朗伊斯兰议会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资料中心”,系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一体化的、专职服务于议会的文献信息收藏与服务机构。该馆在伊朗议会1906年成立之时即同步建立,1996年更名为现名称,直接由议长负责,是亚洲和伊斯兰国家议会图书馆历史最长的图书馆之一,也是伊朗第二大图书馆,现有员工160人。

  该馆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经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转变,现已形成由手稿部、第一图书馆、第二图书馆、伊朗伊斯兰革命图书馆、国内外历史文献部、技术部等部门组成的业务架构。收藏众多具有历史价值藏品的博物馆、伊朗学和伊斯兰研究被视为伊朗议会图书馆最重要的两个领域。

  3.莫莱克(Malek)国家图书馆与博物馆

  作为第三种类型的图书馆,莫来克国家图书馆与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由商人Haj Hossein的祖父、父亲及其他本人三代建设经营而成。Malek是伊朗Nassereddin Shah国王赐予其家族的名字,意味“大商人”。1937年,Haj Hossein将其珍藏向公众开放服务。莫来克国家图书馆与博物馆主要由图书馆和博物馆两部分馆藏构成。图书馆收藏公元7-20世纪的手稿1.9万件,是伊朗手稿收藏的第六大藏家。图书的收藏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包括历史、文学、科学和哲学内容在内的图书,绝大部分在世界上都是孤本,例如12世纪的伊朗哲学家和医学家阿维森纳的科学论文;二是许多著名书法家手抄本的图书等等。

  2011年,莫莱克图书馆正式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至今,并以每周扫描档案3万页的速度,完成相当数量的文献数字化工作。

  4.大学图书馆

  德黑兰大学图书馆是此行代表团参观的唯一一所大学图书馆,其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由中央图书馆和40多个分馆构成,总藏书量超过15万册,约有5000多种不同语言的出版物,已实现馆藏计算机检索和服务。该图书馆共有9层,其中6层为书库,分为波斯语、阿拉伯语书库、英语书库、俄语书库、法语书库、德语书库和毕业论文书库。在图书馆目录厅里,约有1.5万册书为开放型,可随时查阅;在出版物阅览大厅里,约有1800多种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读物,约3800种英语、俄语、法语和德语等语种的读物。在伊朗学阅览厅里,约有0.8万余册关于伊朗学方面的书籍,而且还专门设有阅读手抄本和观看图片的地方。

  德黑兰大学图书馆里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手抄本和石刻版收藏室,在该收藏室里大约收藏有1.5万本手抄本,0.5万多本石刻版书籍,0.7万余张图片,0.7万余张缩微胶片,4万多份历史文件。其中最著名的手抄本有伊本·西那的《医典》、伊本·阿巴德的《引导与迷误》。

  德黑兰大学图书馆除馆藏资料丰富、设备先进、人员素质高、规章制度合理完善外,还开展书面导向服务、工作人员导向服务、先进现代化手段导向服务等三种类型的用户导向性服务。

  此外,代表团还参观了伊朗设拉子公共图书馆和伊斯法罕中央图书馆与信息中心两个公共图书馆。

  三、出访成果与特色

  通过对土、阿、伊三国九家五种类型图书馆的访问,代表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1.签署合作备忘、稳固合作关系

  在所访问的九家图书馆中,土耳其国家图书馆、伊朗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已于2014年和中国国家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德黑兰大学图书馆也在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代表团访问时表达了合作意向。2015年的此次访问,中国国家图书馆与阿塞拜疆国家图书馆实现两国国家图书馆间合作的零的突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与伊朗德黑兰大学图书馆也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此外,我代表团还分别向土耳其国家图书馆、伊朗国家图书馆与档案馆赠送电子图书4000册,向阿塞拜疆国家图书馆赠送中文图书103册。丰富了受赠馆的中文馆藏,为加强彼此文化的了解做出了贡献。

  2.促进相互了解、提高合作共识

  此次中国国家图书馆代表团访问的三个国家均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镇国家。古老的丝绸之路将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和土、阿、伊三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三个国家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图书馆业务交流层面,对中国国家图书馆代表团的到访均给予高度的重视。主要体现在:

  (1)三个受访国的图书馆对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表示赞同,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提出的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古籍文献的整理、展览与利用的建议予以积极响应。

  (2)对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带给图书馆的压力和挑战,三个受访国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有着高度一致的认识。并积极响应我代表团提出的除定期进行高层互访,在文献数字化和保存保护方面开展人员培训、交流的建议。

  3.广为媒体关注、彰显大国风范

  此次代表团一行所到之处,受到受访国媒体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伊朗访问期间,超过十余家伊朗重要媒体对代表团的访问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对代表团团长韩永进进行多次采访。如伊朗东方报记者采访时提出:“此行馆长阁下来伊朗访问的目标是什么?作为一名外国人,您怎么看待伊朗的旅游业?伊朗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您的注意了吗?中伊在文化方面可以开展哪些合作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否有波斯文的人才?中国出版图书每年总量平均是多少?”除了专业媒体记者的采访外,伊朗人民也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和良好合作愿望。

  四、合作困难与建议

  (一)合作困难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此次出访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重镇的土、阿、伊三国,也是中国图书馆界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而为的积极努力。从整体上看,上述三个国家对于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合作有着良好的愿望,这是代表团出访目的得以实现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其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体国力得到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权重也在增加。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亦居于世界图书馆发展前列,这是我馆开展与上述国家单边或多边合作的重要基础。

  但是,上述三国的各自文化特点和图书馆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首先,土、阿、伊三国在各自历史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不同的文化特点,土耳其的世俗化、阿塞拜疆的前苏联影响和伊朗兼具西方、阿拉伯及古波斯文明影响的多元化特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三个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及三个国家在连接欧亚地缘政治中的特殊地位,既有其优势也有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复杂性。

  其次,三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特别是图书馆的发展水平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图书馆业务的综合体量不可同日而语,有的方面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距。如在古籍保护方面,虽然像土耳其手写文献管理局图书馆的“书籍医院”很有特色,但整体上古籍文献的保存保护条件、古籍保护装具的配备等,都无法与我们国家图书馆相比。如此,将导致未来彼此合作关系的不平衡性,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第三,三个受访国虽然对于与中国的合作高度重视,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是无论从文化还是具体到图书馆事业的彼此了解,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些可以从代表团在接受出访国媒体采访中被问及的多个问题中表现出来(参见附录3)。

  第四,三个国家与我们在基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复兴古丝绸之路的切入点上的基础业务积累还远远不够。作为合作承担主体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具备三国语言和中文语言应用能力的人才的配备尚存很大空缺。

  第五,“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其所涵盖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既需要整体规划,也需要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和跟进。

  鉴于上述调研情况和对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文化部和国家图书馆领导决策参考。

  (二)合作建议

  1.以国际化的视野,将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纳入文化部“十三五”战略规划的制定中。与土、阿、伊三国的合作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接。应将中国国家图书馆与三国的合作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中。为实现“世界领先、国内最好”的目标奠定战略基础。

  2.以国家战略规划为指南,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计划。包括与相关合作国图书馆签署合作备忘录,规定合作原则,明确操作路线;设立以各馆典籍文献为基础的展览、研究、人员交流为核心内容的合作项目;同步跟进经费预算,确保逐年增加经费投入;根据合作馆特点,确定牵头单位与合作机制等等。

  3.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保障,推进各项规划的稳步落实。对内而言,需要针对古丝绸之路沿线国的合作需要,加大对相关国家的文献采访力度,适度调整业务结构,配备具有合作国语言使用能力的人才力量,确保相关合作规划的落实。对外,积极密切与我国驻相关国使领馆的业务联系,遵守国际事务合作原则,发挥我驻外使领馆的前沿作用,以“海外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项目”为牵引,建立“丝绸之路图书馆联盟”,从而达到国内国外协调一致的目的。

  4.以图书馆业务为抓手,复兴古丝绸之路合作为切入点,立体化开展国家图书馆与合作国图书馆的合作。近期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技术,整合相关专题文献信息资源,建立主题网站,尽快实现网络合作与服务;其次,发挥我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和中国边疆文献研究中心的作用,尽快启动相关合作国出版文献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收藏情况调研,同时也要对我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以研究相关合作国为内容的中文出版文献的收藏情况进行调研,做到知己知彼,为我馆与相关国的长远合作做好基础业务储备。第三,设立高层互访和人员交流培养计划,这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相关国合作的深层次资源储备计划,具有战略意义。

  党中央制定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兴古丝绸之路则是以文化复兴涵养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全面领会中央发展战略,把握图书馆发展战略机遇,是图书馆所应承载的重要使命担当。中国国家图书馆将通过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国的合作,稳步推进履行这一使命职责的步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国际化,做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