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古籍保护网 > 民族记忆 精神家园 > 浩瀚典籍 历史智慧

  以《十三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自春秋晚期孔子整理删订,经汉武帝列为官学,至南宋最终确立,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为本的治国原则,和谐人际的伦理主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历久弥新,几千年来一直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的核心,便是《礼记•大学》所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相结合,体现了积极进取、经世致用的人生态度,因而具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虽历经内忧外患仍能自立自强、昂首前进的内在根据,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其深远影响波及整个世界。


礼记二十卷

(汉)郑玄注释文四卷(唐)陆德明撰宋淳熙四年(1177)抚州公使库刻咸淳九年(1273)高梦炎重修本顾广圻跋
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概貌、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大学》篇提出为政的三条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及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运》篇记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