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推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工作的快速发展 ——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三十年 |
||
2022-10-14 来源: | ||
0 引言 1981年,中共中央(81)37号文件中指出:“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现在对有些古籍的孤本、善本要采取保护性的抢救措施。”1982年,针对我国大量珍贵文献毁损情况严重、亟待保护的现状,任继愈先生上书中央领导,建议采用缩微摄影技术抢救珍贵历史文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1985年,文化部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下称缩微中心)负责制定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规划,及组织全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对馆藏古旧文献和其他需要长期保存文献的抢救性拍摄工作。财政部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切实保障了全国图书馆缩微工作的顺利开展。自此,我国抢救珍贵历史文献工作进入系统规范的快速发展期。 30年来,缩微中心以国家图书馆为龙头,带领各地文化管理部门和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到文献的缩微抢救中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文献缩微资源建设体系,培养了一批文献整理编辑人员和缩微技术骨干,使我国公共图书馆应用缩微技术传承文献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差距。截止2014年9月,缩微中心共抢救各类珍稀濒危文献典籍和报刊149860种,其中善本古籍31759种,报纸4378种,期刊15230种,民国图书98493种。据不完全统计,在已抢救的各类文献中,至少有20%的文献因纸张老化、载体破损等原因,现在已完全无法阅读;至少有70%的原件现在已不再提供一般阅览,取而代之的是以缩微胶片或数据库的形式提供给读者,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延长原生文献载体寿命的效果。 1 回顾历史 总结经验 缩微中心立足全国、统筹规划,带领各成员馆制定工作计划、建立规章制度、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积极推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的全面展开。 1.1 建章立制 整体规划 缩微中心从无到有,在人员、技术、设备、经费等方面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重中之重,是制度建设。缩微中心自1985年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起,先后召开了12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规划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的大政方针;每年召开一次技术部主任会议,推动工作不断前进。 根据中心业务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先后出台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章程(草案)》、《缩微品制作标准汇编》、《缩微中心管理工作规定汇编》、《文献缩微生产质量管理与奖惩办法》等规章制度及加工标准,不断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保证了文献抢救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1.2 统一协调 协作建设 自1985年起,先后有23家图书馆成为缩微中心拍摄馆,由缩微中心配备设备,开展文献抢救拍摄。此外还有数十家图书馆、文献收藏单位作为文献抢救资料馆无偿拍摄提供所需文献资料。截至2014年9月,缩微中心及各成员馆利用缩微技术,共抢救拍摄各类珍贵文献总计149860种、203117卷、67551674拍,其中国家图书馆拍摄94514种、115734卷、31261046拍,各地方馆拍摄55346种、87383卷、36290628拍。其中唐、宋、元珍贵古籍1000余种,如魏徵《隋书》、李白《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柳宗元《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楚辞集注》、《洪武南藏》、蒋廷锡等《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乾隆版大藏经》等传世之作均位列其中。拍摄和发行的缩微文献已经被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单位入藏。 在缩微抢救过程中,缩微中心对各馆收藏的零散馆藏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补充,其中对各馆1200多种零散报纸补缺约224万版,对一千余种期刊补缺约2万期。一些早期的珍贵文献如《新闻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等,都是通过汇集众馆的馆藏得以再现其全璧的。 1.3 完善典藏 拓展应用 缩微品可长期保存性已经过了时间的验证,但其存藏空间的温湿度要求、排酸性保护及典藏维护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母片是缩微抢救拍摄的原始成果,相当于文献的保存本,是缩微文献补藏的蓝本,鉴于此,在中心建立之初,就在国家图书馆的支持下,建立全国缩微母片库,统一存藏各成员馆抢救拍摄的母片,各成员建设各自缩微品库存藏拷底片(第二代片)。国家母片库现存放的文献涉及善本、普通古籍、民国图书、民国期刊、民国报纸和现代报纸等14万多种、26万多卷(其中母片库9万卷,拷底片库17万卷)。 在大规模抢救拍摄我国珍贵典籍文献的同时,坚持发掘中国古近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典籍,将已缩微的文献影印成纸张载体的书籍,供读者使用。1992年缩微中心成立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辑出版委员会”,确定其任务是协同各成员单位发掘与抢救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藏文献资料,以保存和弘扬文化,促进交流。截至目前,已整理出版了“文献珍本丛书”、“民国珍稀期刊”、“奏议档案”等多个系列300余种影印文献,尤其是抢救了一些出版社由于经济利益而不愿出的珍贵文献,弥补了学术出版方面的缺憾,补充了图书馆的藏书,为研究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因此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与好评。 1.4 统一标准 开拓创新 缩微中心始终致力于对缩微技术的研究,不断引进相关领域的技术理念与成果,通过自主研发设备、多元技术融合等手段,不断推进缩微事业的发展。 组织成立了“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和“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科研工作,带动专业技术队伍快速成长。全国文影标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后,实质性参与了国际标准化工作,并先后组织并完成了一系列文献影像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正式发布的国家标准70余项。特别是组织起草的GB/T 7517-2004“缩微摄影技术在16mm卷片上拍摄古籍的规定”、GB/T 7518-2005“缩微摄影技术在35mm卷片上拍摄古籍的规定”两个标准的制定,是在没有可参考的国际标准情况下,结合工作实际自主研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充分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以现有设备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完成了彩色缩微的整体拍摄、冲洗实验,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弥补黑白胶片无法真实反映彩色文献的缺憾,成为国内第一家量产彩色缩微品的单位,至今已转换彩色文献10万余拍。 “数字缩微”是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相互融合,是缩微中心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全面兴起的背景下,引导的新的建设理念,目前已带动多家成员馆开展缩微胶片的数字影像转换工作。目前缩微中心缩微文献数字化年转换量已达近340万页,数转模40万拍。 “数字缩微”主要表现在缩微文献数字化及数转模两个方面,缩微文献数字化推动了已抢救文献的利用率,数转模可将数字文献通过缩微的方式进行备份保存。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国图书馆缩微工作者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结果。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图书馆目前缩微文献抢救工作的规模、水平与文化传承需求相比还相对滞后。因经费不足,设备老化、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尤其是专业人员匮乏,是制约图书馆文献缩微发展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缩微事业在长期保存领域的作用仍十分明显,但数字信息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使得缩微文献利用不够便捷的缺陷凸显,受关注的程度日益减少,部分图书馆缩微工作逐渐萎缩,加上合作机制与各成员馆的现在发展不相适应,整个缩微行业呈现发展缓慢态势。如何融合新技术,将缩微事业在文献传承中的不可替代性,与数字信息获取的快捷性相融合,为缩微事业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期打下坚实基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任务十分艰巨。 2 规划与展望 馆藏珍贵文献以纸本、数字、缩微三种形式共存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已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配备了缩微数字化扫描和数转模存档设备,重新开始了馆藏资源的缩微化工作,文献缩微工作再一次得到了国内外图书馆界的认可和重视。缩微中心作为我国图书馆界缩微工作的龙头单位,要抓住这一新的契机,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思路,发挥引领作用,调动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的积极性,强化数字缩微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我国文献缩微工作的快速发展。 (1)优化机制,推进缩微工作的快速发展。缩微中心将以数字缩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合作机制,通过馆藏资源信息采集,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3~5家条件成熟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实施数字缩微硬件平台搭建工作。缩微中心将与选定的省馆以签订工作协议的方式为其配备数字缩微设备,进行相关的人员培训,确定资源建设范围和成果提交方式。采取“因地制宜”的灵活方针,与之开展资源建设、资源共享、资源服务、资源互换、联合采购等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通过建立灵活的合作机制,打破行业界限、区域界限全面带动各图书馆、档案馆参与数字缩微工作的积极性。 (2)融合数字技术,提升文献抢救能力。按照“进一步提升文献抢救能力,提高文献再生性利用”的战略目标,遵循“总体规划、统一标准、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合作建设”的原则,以加强文献长期保存为出发点,大力倡导数字缩微,在全国各成员馆全面启动数字缩微建设工作。通过全国范围数字缩微技术培训与指导,积极调动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参与热情,全面推进数字缩微工作的开展,促进覆盖全国的图书馆数字缩微体系的建立,全面提升各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建设能力和服务水平。 (3)强化服务利用,共享文献抢救成果。以建立缩微文献揭示平台,影印书正式出版以及丰富服务方式为举措,引领全国图书馆扩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缩微文献成果共享。结合古籍数字化项目、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民国保护计划等多个馆内重大项目,发挥缩微文献数字化在文献利用方面的优势,带动各成员馆共同开展数字资源的建设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缩微文献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页/年。 (4)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文献抢救环境。进一步加强缩微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文影协”和“文影标”平台,扎实推进数字缩微标准的研制、宣贯以及其他各项科研工作。根据经费情况,制订设备更新计划,下发新型拍摄设备、冲洗设备及数字缩微设备,确保成员馆抢救环境达到质量要求。在十三五期间,重点解决设备老化问题,全面实现数字缩微技术标准化配套到位。 (5)扩大社会影响,拓展业界合作思路。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文献缩微工作的社会价值,展示文献缩微工作抢救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和业界参与度。突破传统缩微合作模式局限,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丰富合作途径,扩展合作范围,把文献缩微工作从业界小众化行为,拓展到大众化事业。 3 结语 缩微中心已走过三十年历程,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配合下,为抢救祖国珍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斐然。未来,缩微中心将继续以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希望所有参与单位与缩微中心一起,加快技术融合,共同推动我国缩微文献事业的发展!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 88544569 88544568 88544122 E-mail:changhh@nlc.cn 京ICP备05014420号 Copyright ©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