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抢救规划
缩微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制定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规划,组织并协调全国公共图书馆开展对馆藏古旧文献和其他需要长期保存文献的抢救工作。中心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共同努力下,利用缩微技术在全国公共图书馆范围内有效开展了珍贵文献的再生性抢救。从1985年至今,先后规划并开展了古籍、地方志、民国图书、报刊等文献的再生性抢救工作。目前,民国时期图书的拍摄抢救工作及接近尾声,建国初期报纸、期刊以及普通古籍的抢救工作也逐渐开展。截至2023年底,共计拍摄抢救各类文献达19.42万种,8,318万拍。其中,古籍4.1万种、2,536万拍,期刊1.7万种、1,926万拍,报纸2,900余种、2,330万拍,民国图书13万种、1,486万拍,建国初中文图书3,300余种,40万拍。
业务培训
为了有效地实施文献抢救工作,缩微中心采用现场指导、电话、网络以及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培训班等方式,对文献抢救共建单位的工作人员及缩微中心的内部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截止到2023年,缩微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共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次,培养了一批文献整理编辑人员和缩微技术骨干,使我国公共图书馆应用缩微技术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图书馆的差距。
技术支持
缩微中心承担为各成员馆提供技术支持的职责,当各成员馆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时,中心就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电话,网络,上门指导等方式协助各成员馆解决难题,做好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工作。随着文献抢救工作的持续开展,缩微设备的不断老化,设备维修与维护任务越来越重。针对这一情况,中心定期举办缩微技术培训班,对各成员馆的缩微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逐步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文献抢救工作的新形势,缩微中心还不断组织技术力量,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改造与创新。
文献摄制
文献摄制工作是文献抢救的重要实施手段。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缩微拍摄
缩微拍摄主要包括拍摄前的文献整理和原件的拍摄两项内容。首先工作人员通过调查、整理、技术处理和编排等工作完整的揭示文献,使文献实体和文献的各种信息完整地展现在缩微拍摄人员面前,使文献符合缩微拍摄的要求。然后拍摄人员利用专业摄影设备,将整理后的文献按照相关规定拍摄为相应规格的缩微胶片。
——冲洗加工
冲洗加工是缩微胶片成像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工作人员将拍摄好的缩微胶片,放入专业的冲洗设备进行冲洗,制成第一代缩微品。
——胶片拷贝
由于第一代缩微品应妥善保存,工作人员需制作第一代缩微品的拷贝片以提供使用(借阅、分发、出版或交流等)。
目前缩微中心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了23个缩微摄制点,并负责制定各摄制点的年度摄制计划,各摄制点按计划完成摄制任务后,将缩微母片交缩微中心统一保管。
母片保存
国家母片库由缩微中心管理。母片库内保存了大量珍稀濒危文献典籍的缩微母片,为了保护好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母片入库前,工作人员首先对缩微母片的外观与包装、灰尘与污物、可读性、化学残留物和含水量等进行检查,检查合格的母片存入国家母片库统一保管。并设专人严格按照《缩微中心国家母片库管理办法》进行具体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母片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