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京蜀同浇文影树 奇花硕果满枝头——纪念全国文献影像事业发展30周年 | ||
2022-10-14 来源: | ||
1985年1月,文化部图书馆司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宣布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并讨论通过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章程》。这次会议的召开和《章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文献抢救工作开始步上轨道。30年来我国文献缩微工作这株稚嫩的幼苗,逐步成长为今天中国文献影像事业的参天大树。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和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四川地区的文献影像事业迅速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图书馆在同一时期抢救古籍善本书236种,期刊1799种,民国时期报纸427种,建国后报纸65种,合计2527种。真可谓“京蜀同浇文影树 奇花硕果满枝头”。 密切合作,推动事业发展 1982年7月,任继愈先生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采用缩微摄影技术对珍贵的图书、档案、历史文献进行抢救,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批示。短短几年内,设备引进、人员培训、标准化工作推进、设备国产化制造、国内外交流等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最终在1985年1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宣告成立。 四川地区在全国也很早就开始了缩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川大学开始研究缩微胶片和缩微技术,并取得初步成果。1979年,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开始组建国产缩微系统,进行工程图纸拍摄试验。1980年,四川大学图书馆利用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会董事会赠款,购置了柯达缩微设备35台,具备了独立完成图书、古籍、报刊等文献的拍摄、冲洗、检测、拷贝和阅读复印等各项工作的硬件条件。同年和次年,四川省档案馆、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和第二重型机器厂、西南电力设计院等都先后购置了缩微设备并派员参加了技术培训。1983年,文化部确定全国首批10个图书馆筹建缩微复制点,四川省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名列其中,次年派员参加了赴日本和北京的培训。1984年11月,四川大学图书馆主持四川省缩微工作座谈会,省内有图书馆、档案馆、大型企业、设计院、高等院校20多家单位的40余位同志出席。1985年11月,全国缩微技术标准审定会和座谈会分别在四川新都县和乐山市召开,四川参与了会务工作并出席会议。 在文献抢救方面,四川省图书馆和四川省档案馆都作出了显著成绩,进入本系统先进行列,受到上级部门嘉奖。四川省图书馆30年来共为读者提供阅读复制馆藏缩微品文献20多万张,为省内地市州图书馆拷贝复制缩微品文献52种,764卷。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和省文化厅的表彰,两次被授予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抢救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何先进、滕新生、马建平、黄国富等同志也多次获得个人表彰。四川省档案馆藏有17世纪60年代以来清朝地方政权档案,即巴县档案10多万卷,有民国时期四川政治、经济、文化档案资料40余万卷,这些珍贵档案资料,全部或部分制作了缩微品,为永久保存这些档案珍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面简要叙述了在开创我国缩微事业和文献抢救工作上,北京、四川密切合作两个方面的情况,下面我们回顾在协会建设方面密切合作的情况。1986年1月,四川地区缩微摄影技术协作组宣告成立,成员主要来自省内(含当时的重庆市)的图书馆、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协作组成立后的几年间,先后举办了人员培训、标准学习、设备评价、经验交流等活动。由于在国内产生了良好影响,全国缩微技术标准座谈会、全国首届缩微技术情报网大会都先后选择在四川举行。协会面向社会积极宣传缩微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推广普及和带动行业的发展。1992年1月,经四川省清理整顿社团领导小组批准,正式注册登记成立四川省缩微技术协会,这是全国第一家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缩微协会,具备法人社团资格。 1994年6月,中国缩微摄影技术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的缩微工作者从此有了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四川省缩微技术协会的理事长刘元奎被推选为全国协会的副理事长,秘书长何先进被推选为全国协会的理事。从此,四川协会和全国协会密切联系,多方面接受全国协会的指导和帮助,合作开展了多项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四川文影协多次协助中国文影协在四川举办技术培训活动,例如2006年11月,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文影协主办,四川文影协、四川大学图书馆协办的“文献档案数字化建设研讨会暨阅读复印机维修培训班”;2011年10月,由中国文影协、全国文影标主办,四川文影协协办的“珍贵照片、古籍、历史档案数字化技术应用及电子文件(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相关技术培训班”等等。 在单位会员中开展综合评估是四川文影协和中国文影协密切合作的又一事例。早在1995年,四川缩协开始探索在单位会员中开展缩微综合评估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缩微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我省缩微事业的发展。1997年这项工作得到中国缩协的大力支持,受中国缩协委托,四川缩协制订了《四川省缩微技术协会单位会员缩微综合评估方案》(试行),并组成专家评估小组,先后对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会员进行了缩微综合评估,后来在《缩微技术》2001年第二期上发表了《四川缩协开展缩微摄影技术综合评估后实效分析》一文。中国缩协以后在国内一些单位会员中也开展了综合评估事项。 中国文影协自1994年6月成立至今已是第五届,四川代表担任了每一届的副理事长。第一届理事会中除副理事长外还有一位理事,而第五届理事会中,四川代表中除一位副理事长和一位常务理事外,还有7位理事(含重庆市),从中国文影协理事会的组成也说明了四川文影协的地位与作用。 京蜀两地密切合作表现的第四个方面是在文献影像标准化工作上。我国文献影像的标准化工作起步很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葛葆森同志约我参与了一分会下“物理特性与条件工作组”的标准化工作并任组长,我去北京参加了多次讨论会。1983年8月,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江苏无锡召开了缩微标准审议会,我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规模较大,国家标准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这是我国缩微标准制定工作的一次历史性会议,现在文献影像标准化业界同仁都称为“无锡会议”。由于四川有代表及早参与了标准化工作和出席有关会议,因此四川缩微界较早有标准化意识并在文献缩微工作中积极学习贯彻有关技术标准。 1987年6月,全国缩微摄影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在北京谭拓寺召开成立大会,国家标准局向20位委员颁发了聘书,谭祥金任主任委员,李竟任秘书长。我被聘为委员,其他委员基本上都在北京。这里,我们不能忘记为我国缩微技术标准化工作奠定基础并参与筹备全国缩标委建立的李昭智、葛葆森、沈同等13位老同志。同年11月,四川地区缩微摄影技术协作网在成都召开“缩微技术标准研讨会”,专程从北京邀请了葛葆森同志作了“国内外缩微技术标准化工作动态”的学术报告,与会者对缩微技术标准化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有了更高的认识。 截止2008年10月,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已经发布的国家标准近百项,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63项。全国文影标自1987年成立至今已是第五届,四川地区在每一届都有一名委员,我担任了1-4届委员,四川省图书馆何先进同志接任第五届委员。 京蜀两地密切合作表现的第五个方面是办好《数字与缩微影像》刊物。刊物今天已走过32年历程。刊物为四川地区从事文献影像的同仁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园地,是我们了解国内外专业动态的重要窗口。我们与刊物的结缘由来已久,早在1982年我们就见到了刊物的创刊号《缩微通讯》第一期。这份刊物尽管篇幅不多,不分栏目,印刷装帧谈不上精美,但是都感到它与我们缩微技术工作者很贴近。这种缘分一直延续到现在,阅读并收藏了每一期。 我自1990年出任第二届刊物编委,连任5届,长达22年,较长时间四川地区只有我一人是编委,以后增加为2位。现在四川地区有4位编委,这足以说明刊物对四川地区的重视程度和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从创刊号至2002年第3期(总1-76期),即前20年,四川地区作者共发文97篇,从2002年第4期至2011年第4期(总77-113期),即后10年,四川地区作者共发文87篇,30年合计发文184篇,数量很大并且上升速度很快。这批稿源大大充实了刊物内容,同时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写作能力。良性互动共谋发展还表现在更多方面,刊物从多年前便开始关注四川地区文影事业发展,经常报道四川的动态,这都是珍贵的历史记载。 密切合作的第六个方面表现是,在推动我国文献影像事业的道路上,对一些重要的发展理念、模式、部署,保持沟通研究并取得共识。例如前几年关于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关系的大讨论;关于刊物和协会更名的研究;关于新形势下文献影像事业的定位和发展趋向;人文关怀问题;市场化问题;联合与协作问题等等。 以刊物《缩微技术》更名为《数字与缩微影像》为标志,是我国文献影像事业的新起点,走向新的征程。随着刊物的更名,全国协会和四川协会都在酝酿更名之事,积极筹划向民政部门申报,名称的选定也是再三斟酌。四川协会的态度积极做好准备,紧跟在中国缩协之后更名。经国家民政部和四川省民政厅分别批复,中国缩微摄影技术协会于2006年7月更名为中国文献影像技术协会,四川省缩微摄影技术协会于2007年6月更名为四川省文献影像技术协会。 协会更名赋予了协会肩负的历史重任,那么应当如何认识新时期文献影像技术的历史定位呢?四川文影协提出以下论点:继续发扬缩微摄影技术优势,为保存珍贵文献做出贡献;紧跟新技术步伐,加大数字影像在文献影像中的比重;走整合影像和复合技术之路;开发和应用文献影像技术的市场开拓、事业管理和人文关怀。这些论点得到了中国文影协领导和文影界同仁的基本认同。 过往忆旧,难忘深厚情谊 30年的历程,四川文影界和全国文影界不知道有过多少次的交流与合作,多少次的相聚与分别,不仅推动了事业发展,而且建立了朋友情谊。回忆往事,不甚感慨,永存感恩,珍藏心间。 最近为了撰写这篇纪念文章,翻阅案边存档资料,竟发现几份十分久远的珍贵资料(我都是参与者):⑴《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缩微摄影技术分委员会扩大会议纪要及代表名单》,1983年7月无锡市太湖饭店召开,出席代表59人。会议讨论审定了四项国家标准和其它重要事项。会议期间正值几十年未遇的酷暑,气温持续在37度以上,代表们在睡眠严重不足、汗流浃背的情况下,仍集中精力、严肃认真,逐字逐句推敲,提出许多修改意见。⑵《全国缩微摄影标准审议会议通讯录》1984年10月山东烟台市,出席会议代表45人。⑶《全国缩微摄影标准审定会通讯录》,1985年11月,四川新都县,出席会议代表58人。⑷《缩微平片复印机初试鉴定会代表名单》1979年天津,出席会议代表22人。此外,案边还存有上世纪80年中后期在第一胶片和第二胶片厂出席缩微感光胶片鉴定会的名单,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缩微行业第一届情报网会议代表通讯录等资料。翻看这些名单,许多同志的身影又呈现在眼前,许多往事再次浮现,一些同志后来还常有联系,保持友情。我知道好些业界同仁因年老已离开人世,甚至英年早逝,如李昭智、王马力同志,让我们记住他们。 2008年四川发生5.12汶川大地震,得到全国文影界的关心和无私援助。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和中国文影协、全国文影标、刊物编委会编辑部都发来慰问电、慰问信,这些都令我们感动,也永存感恩。刊物的张荫松、张轶明、吕培芳同志当时多次通过E-mail与四川文影协秘书处何先进同志联络,表达出很焦急的心情,E-mail中特别提到“尤其对刘教授,他年纪大了,更担心他…”,这是一份珍贵的人间真情。2011年中国文影协文影标在成都举办技术培训班,结束后四川协会同志陪同大家去看看地震前后的新旧北川。大家在北川中学遗址前,在县公安局遗址前,在片片废墟前,无不感到震撼和伤痛,手持黄色菊花,向遇难同胞三鞠躬。孙静荣同志把这次感受写了一篇《北川纪行》,发表在《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年第4期。 中国文影协、全国文影标的理事长、主任、秘书长、缩微中心的主任,刊物的主编,我们见面最多,总是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致问候。全国文影标第一届主任委员谭祥金同志后调中山大学担任信息管理系主任,有一年我去广州出差,还去他家看望。中国缩协第一届理事长杜克同志20年前给我的签名留念“友谊长存”,至今仍保存在案,惜斯人已故去。孙承鉴同志,张荫松同志,李健同志,张轶明同志,孙静荣同志等近10年联系较多,不时在北京和四川会面,甚感亲热。四川的同志去北京,常常受到缩微中心、协会秘书处和刊物编辑部许多同志的热情接待,我们感到就如家里一样温暖。 展望未来,实现灿烂之梦 当前我们又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的特征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快速增长且全球化,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信息量的巨增,信息全面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信息和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依赖性越来越强,在发展科技和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走在时代的前沿,努力开拓新时期的文献影像事业。我国文献影像事业任重道远,浩瀚的中华文献宝库需要我们及时抢救保护;大量的文献信息需要我们及时学习和应用;社会用户的新需求需要我们尽快满足做好服务。长江后浪推前浪,老一代文献影像技术工作者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我国文献影像技术队伍梯队已经形成,年轻的一代挑起了重担。展望未来,四川文影界将继续同北京和全国文影界密切合作,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努力实现我国文献影像事业灿烂之梦!我们期待着更加绚丽的40周年纪念日!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 88544569 88544568 88544122 E-mail:changhh@nlc.cn 京ICP备05014420号 Copyright ©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