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缩微技术作为文献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是经过百年实践检验,稳定性好、安全性强且行之有效的文献抢救方法之一,在文献长期保存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初,数字技术的广泛兴起,使文献缩微工作一度低迷。近年来,随着缩微文献数字化技术和数字资源缩微品存档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文献缩微工作再一次得到了国内外图书馆界的认可和重视。目前,已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配备了数转模及数字化扫描设备,重新开始了馆藏资源的缩微化工作。馆藏珍贵文献以纸本、数字、缩微三种形式共存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以数字缩微理念的出现为契机,文献缩微工作重新抢占了文献长期保存领域的制高点。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文献缩微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后几年也将成为我国文献缩微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使我国珍贵珍稀文献得到更好的抢救与保存,为使我国文献缩微工作博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制定2013-2015年缩微中心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以传承文明、重现原貌为目的,以提升文献抢救能力、拓展文献抢救范围,从而使更多珍贵文献得以长期保存为发展目标,以加强缩微文献利用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发展方向,密切结合国内外文献缩微工作发展动态,进一步发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引领作用,调动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的积极性,强化数字缩微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使我国文献缩微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融合数字技术,提升文献抢救能力。
强化数字缩微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界的应用,引进新设备、推广新技术,开发数转模工作潜力,以建立全国图书馆数字缩微基地为推手,带动全国图书馆加快文献抢救进度,提升文献抢救能力,力争2015年全面完成民国图书的抢救工作,年抢救量翻一番(520万页/年)。启动全国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情况调研工作,制订下一阶段文献抢救计划,使更多珍贵文献纳入缩微视野。
(二)扩大社会影响,拓展业界合作思路。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文献缩微工作的社会价值,展示文献缩微工作抢救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和业界参与度。突破传统缩微合作模式局限,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丰富合作途径,扩展合作范围,把文献缩微工作从业界小众化行为,拓展到大众化事业。力争到2015年,成员馆数量翻一番,普及面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三)强化服务利用,共享文献抢救成果。
以建立缩微文献揭示平台,影印书正式出版以及丰富服务方式为举措,引领全国图书馆扩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缩微文献成果共享。结合古籍数字化项目、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民国保护计划等多个馆内重大项目,发挥缩微文献数字化在文献利用方面的优势,带动各成员馆共同开展数字资源的建设工作,力争到2015年,缩微文献数字化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页/年。
(四)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文献抢救环境。
进一步加强缩微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文影协”和“文影标”平台,扎实推进数字缩微标准的研制、宣贯以及其他各项科研工作。根据经费情况,制订设备更新计划,下发新型拍摄设备、冲洗设备及数字缩微设备,确保成员馆抢救环境达到质量要求。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各馆设备老化问题,全面实现数字缩微技术标准化配套到位。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全国图书馆数字缩微基地
工作重点是:在继续开展传统缩微文献拍摄工作的同时,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大力推进缩微文献数字化加工与数字资源缩微化(数转模)保存工作。
2013年以建设“数字缩微基地”为主要抓手,启动全国图书馆数字缩微示范项目的建设工作。上半年初步完成第一批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缩微基地的选址工作;下半年筹备组建3-5个数字缩微基地。年内实现部分设备到位,人员培训结业,并完成若干数字缩微工作项目的合同签约。
2014年,总结推广数字缩微基地合作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规范,完善管理模式,遴选第二批数字缩微基地。并有重点地选择非图书馆系统的单位合作开展文献抢救工作。
2015年,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初步建立多种缩微文献抢救方式并存的工作体系。数字缩微基地在全国更广阔的范围内铺开,形成图书馆、档案馆、科研院所、企业等多维的数字缩微加工网络。
(二)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宗旨:联系国内从事文献缩微及其相关工作的知名专家学者,对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的战略决策和科学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推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专家委员会工作职责为:1.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结合缩微技术的特点,研究完善缩微文献服务社会大众的体制机制和措施;加大缩微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提升缩微文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2. 研究新时期缩微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我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的中长期规划、管理及发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大缩微技术在文献保存保护方面的传播和推广力度。3. 立足国内图书馆文献缩微现状,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研究,探索技术革新与发展研究,在与信息技术结合,发展数字缩微技术理念与实践创新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4. 结合文献缩微工作发展需要,规划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启动全国图书馆馆藏珍贵文献调研工作
启动全国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情况调研工作,在摸底省级图书馆珍贵资源的基础上,以省馆为核心,将调研工作辐射到各县市级图书馆,查清古籍、民国书、报、刊的在全国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对尚未拍摄的制定抢救计划,为全面完成上述四类文献的抢救工作做前期准备。同时,根据摸底情况,制定上述资源以外的珍贵文献抢救计划,使更多珍贵文献纳入缩微视野。
(四)建立新型文献缩微合作馆
配合“数字缩微基地”工作的开展,将文献缩微工作领域从传统拍摄拓展到缩微文献的转换、开发、服务等各个方面。在以往发展拍摄馆、资料馆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新的成员馆类型,建立涵盖缩微数字化合作馆、数字资源缩微化保存馆、缩微文献元数据与对象数据共享馆、缩微文献开发与服务馆等多种类型成员馆的工作网络。向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提供更多的参与空间,吸纳各馆以适合自身特点的形式参加到文献缩微合作体系中来,把文献缩微工作从业界小众化行为拓展到大众化事业。
(五)建立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
建立并不断丰富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全面揭示国内图书馆缩微文献资源,在此基础上搭建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资源统一揭示、服务与开发平台。
2013年在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系统平台和国图文津搜索同时发布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首批提供书目数据13万条,馆藏数据27万条。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全面收录全国公共图书馆缩微文献书目数据及馆藏数据,实现书目数据量翻番,馆藏数据量过百万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功能扩展,初步搭建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资源统一揭示、服务与开发平台,将缩微文献的制作、保存、转化、利用、开发、服务各项工作都纳入到平台的管理和监督之下。这一平台将基于资源分布式存取,以覆盖全国主要图书馆的多个网络节点共同支撑缩微文献开发与服务的环境。与此同时,《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联合目录》的出版工作也计划在2013年内完成。该目录的出版发行,将为广大公众特别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一套完整的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查询工具。
(六)影印书正式出版
继续发挥影印书在缩微文献揭示利用方面的作用,2013年计划与出版社合作出版1-3种文献。同时积极探索缩微文献影印书数据库集成服务模式,力争在2014年将过去历年累积编撰的缩微影印书以《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珍贵影印书电子数据库》的形式,完成系统软件开发及相关数字出版工作。
(七)创新文献服务思路
带动全国图书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手段,探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缩微文献服务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有严格监督机制的,公平、公开的文献开发利用利益分配体系。缩微中心将继续推进以下工作:缩微文献定制服务,打破单纯按照拍摄计划拍摄,缺少对用户的了解、对社会热点文献的关注和抢救的模式,通过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调整文献提供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缩微拍摄工作,使对外服务模式更加丰富,更加贴近读者;文献专题服务,结合学界研究热点,定期编辑不同主题的文献汇编,以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
(八)加强设备保障
未来几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将主要在黑白缩微拍摄、彩色缩微拍摄、缩微文献数字化和数转模四个领域开展工作。缩微中心将根据年度经费预算规模,及时调整设备引进与更新计划,通过不断引进和下发新型拍摄设备、冲洗设备和数模转换设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全国图书馆缩微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九)研制、推广数字缩微相关标准与规范
全力推进缩微胶片数字化与数字资源缩微品存档相关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宣传推广,建立完备的“模转数”与“数转模”技术标准体系;逐步探索和完善图书馆优质信息资源异质转换、利用与保存工作的合作机制,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统一工作标准,建立相关管理规范体系。力争2015年,数字缩微标准化配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