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缩微中心数字缩微工作开展概述 | ||
2022-10-14 来源: | ||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背景,缩微中心在去年的全国公共图书馆技术部主任会上提出了数字缩微的全新理念。该理念对如何在原有的缩微拍摄技术基础上开拓新的技术创新点,如何使传统缩微技术尽快与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等问题做出了全新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缩微工作的发展方向,也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转眼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下面我就结合中心在过去的一年里数字缩微工作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的汇报。 一、彩色缩微拍摄工作 缩微中心作为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能够量产彩色缩微制品的单位,始终以抢救珍贵彩色古籍文献为己任。在去年的报告中,我也曾向大家介绍了目前缩微中心所使用的ILFO CIBACHROME彩色缩微反转片的特性和处理工艺。它可以保证有影像彩色胶片在常温下进行长期保存,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长的彩色胶片(理论上500年)。缩微中心经过了前期大量严谨而细致的试验工作,对拍摄机、冲洗机进行了多项自主化改造,并对药液配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最终于2010年下半年正式实现了彩色缩微胶片的量产拍摄。目前,缩微中心已拍摄普通古籍10余万拍,彩色缩微制品的年生产能力接近10万拍。 受到国家图书馆一期维修改造工程的影响,古籍馆自去年下半年起封存了绝大部分的普通古籍,这也直接影响了彩色缩微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中心并没有因为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开展彩色缩微工作的方针,而是主动寻求变化,将自身在彩色缩微方面的优势融入到数字存档工作的探索之中。 二、缩微品数字化工作 缩微中心自2003年起开始探索建立缩微品数字化工作体系,2005年开始正式承接国家图书馆民国图书缩微胶片数字化专项任务。随着缩微胶片数字化工作开展的不断深入,中心目前已具备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软硬件环境,并拥有了比较成熟的加工体系和技术团队。截至2011年年底缩微中心已有专业胶片扫描设备5台,其中高速扫描仪2台,专业技术人员十余名,年生产能力达到了170万拍左右,在业界达到了领先水平。截至去年年底,中心累计转换民国图书23127种、24509册、442万拍,民国期刊4515种、505万页。其中424.6万页的民国图书和482万页的民国期刊,共计近400GB的数字资源已在国家图书馆网站发布,供读者查询浏览。 三、数字存档工作 数字缩微理念的确立以及数字缩微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传统缩微事业在未来再创辉煌的必由之路,是事关缩微事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如果说缩微胶片数字化转换工作的开展象征着缩微工作进入了数字缩微的新纪元的话,数字存档工作的开展则表明数字缩微理念在我国缩微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缩微中心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对当前国内拥有数字存档设备单位的数字存档工作开展情况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为了尽早将异质转换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文献保护领域,缩微中心已分批申请购买了OP500数字存档机、FP505胶片冲洗机和OS14000高端扫描设备各一台。目前,数字存档机和胶片冲洗机已到位,缩微中心已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分阶段开展了数转模科研与实验,并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 首先,要建立对无数字资源版本的纸质文献缩微化保存的全工作流程。鉴于以往数字存档机使用单位所使用的技术标版均为原生数字技术标版,无法真实反映纸质文档数字化后再转化为胶片的质量。因此,缩微中心计划以不同分辨率下缩微技术标板扫描后生成的数字影像为实验对象,以相关的缩微技术国家标准为检验依据,以各种不同规格的扫描仪为转换设备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确定在何种分辨率下,纸质文献经过扫描后再转换得到的缩微胶片可以符合国家标准对缩微拍摄解像力的最低要求。据此,我们可以制定出一套由文献整理——文献扫描——数字存档——胶片冲洗——母片拷底——质量检查组成的完整的加工流程,并根据前期实验数据,依托全国文献影像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出相关国家标准。流程框架搭建完毕后,缩微中心拟优先对国家图书馆未拍摄的普通古籍进行纸本扫描和数字存档工作。 其次,要建立对已有数字影像类文献资源缩微化保存的工作流程。对于已有数字影像类文献资源,由于无法对扫描精度进行严格要求,缩微中心决定对此部分资源直接进行数字存档工作,生成中短期保存型缩微胶片。其与长期保存型缩微胶片区别仅在于可拷贝代数,与数字资源相比较仍具有可长期保存的优势。缩微中心计划于本年度完成10万拍已有扫描类数字资源的缩微胶片转换任务,目前拟优先制作无纸本馆藏的数字资源。 第三,将彩色缩微技术与数字存档技术相融合,逐步探索解决彩色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技术难题。从现阶段所开展的试验情况看,目前用于彩色缩微拍照工作的ILFOCHROME彩色缩微反转片完全能够满足彩色数字存档实验的要求。一周前,第一批样片已经冲洗完成,色彩还原效果良好。接下来,缩微中心的实验人员还将针对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进行试验。 四、便携式数码缩微阅读器的研发工作 在去年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讨论活动中,在急需扩大缩微工作影响和向社会各界普及缩微知识的背景下,缩微中心曹宁主任提出了开发便携式数码缩微阅读器,以简化大众阅读缩微品的客观环境设备要求。 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探索和反复测试,缩微中心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的方式,成功研发出第一代便携式缩微阅读器。该设备具有以下特点: 目前,该设备的外形设计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之中。 缩微中心在过去的一年里一直持续地开展数字缩微工作。这项工作虽然在开展过程中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遇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将传统的缩微技术与新型的数字技术相融合作为核心思路,始终以缩微保存形态作为发展基础,大胆接受和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科技,必然能够将此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也必将使缩微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 88544569 88544568 88544122 E-mail:changhh@nlc.cn 京ICP备05014420号 Copyright ©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