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缩微中心发展思路及近期主要工作 | ||
2022-10-14 来源: | ||
一、文献缩微工作小结 自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截至2011年底,已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建立22家成员馆,22家资料提供馆。二十六年来,共抢救古籍善本、民国时期图书、报纸、期刊等各类文献13.3万种,其中善本3.2万种,民国图书8.1万种,民国报刊1.85万种,建国后报纸500种。缩微文献总拍摄量达到7300万拍以上。 二、缩微中心发展思路 (一)科学认识新时期缩微工作的历史使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缩微技术也曾一度受到冲击,但是,凭借其所具有的技术成熟稳定、胶片保存期限长(平均寿命可达500年)、读取方便(只需放大设备即可直接识别读取)、制作和复制成本较低等优势,该技术至今仍在国际图书馆界普遍使用。同时,商业性的缩微制品生产和销售也未停止,各国图书馆还在继续采购和入藏缩微制品并提供服务。 总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数字化时代,缩微技术在文献长期保存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美国档案保存委员会在本世纪初发布的白皮书中指出:在目前条件下,最安全、最便宜、最有保证的档案保存介质是黑白银盐感光材料。西方图书馆界普遍认为:以缩微胶片为代表的模拟介质是保存信息的唯一具有长期性、安全性与投资效率的途径。 (二)周密规划缩微文献今后的拍摄领域。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缩微中心组织全国各成员馆、资料提供馆,系统拍摄了各馆提出共享的古籍善本资源(约占目前各馆古籍善本总量的1/3)以及民国时期的报纸和期刊文献,这些文献类型的拍摄工作到本世纪初基本上已告一段落。近十年来,各成员馆主要以民国图书和建国后报纸为拍摄领域。其中有些馆民国图书的拍摄工作已经结束,大部分成员馆也将在未来2-3年内完成民国图书的拍摄工作。关于民国图书的拍摄工作从去年开始已进入攻坚阶段,拍摄难度较小的文献均已先期拍摄完毕,目前拍摄的文献在前整理和拍摄环节均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操作要求,为鼓励成员馆工作积极性,今年我们承诺将进一步提高资料前整理费和拍摄奖励费。 关于今后缩微文献的拍摄领域,我们提出以下三种文献类型: 1.系统拍摄各成员馆所藏普通古籍文献。据年初调查,仅省级公共图书馆普通古籍的馆藏总量即已达到两百万卷册以上。我中心拟组织各成员馆尽快开展此项工作。具体工作思路是依托“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普查普通古籍的基础上,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共同研究确定有价值的、需要进行抢救的普通古籍文献清单,由缩微中心制定相应的缩微拍摄标准,组织成员馆进行有计划的拍摄工作。 2.策划“见证历史—系统保存共和国现代报纸文献(1949-2000)”的专题项目。该项目的工作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由缩微中心引领和指导各成员馆分工协作,采用传统缩微与数字缩微并行的技术路线,共同开展建国后中文报纸(约6000余种,含现报1200余种,初步估算至少5000万拍)的缩微化转换。按照主管馆长要求,年初我们对这一工作设想进行了必要的前期调研工作,详细论证了项目开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该项工作的项目报告书及预算计划书已报财务处,拟列入2013年财政专项的执行任务。 3.策划“再现如烟的记忆—抢救近现代灰色文献”专题项目。灰色文献是国际图书馆界对一组特殊类型的文献的总称,这些文献一般均为非公开出版物,较重要的文献类型有非公开出版的会议文献、政府文献、民间诗文集、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档案、企业文件、内部刊物、未刊稿等。因灰色与烟雾颜色相近,暂将这类文献称为“如烟的记忆”。缩微中心拟以灰色文献作为下一阶段文献拍摄的可选领域之一,系统抢救这些可能瞬间流失的文献资源,同时也以缩微工作带动整个社会对灰色文献的重视和认可,带动整个图书馆界对灰色文献的系统采集与收藏。 (三)进一步明确缩微中心的合作模式与未来发展的技术路线。 1.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全国缩微中心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缩微中心目前的管理运行模式包括:拍摄计划的上报、审核、下达;技术指导;母片质检;设备维修设备;定期培训以及文献合作开发。今后,我们将不断创新思路、策划新的合作项目,探索地方转移支付经费的模式。另外,要积极探索以科研带动成员馆提高缩微工作的认知度,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注重缩微科研成果的转化等。近期拟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1)在下达传统缩微拍摄计划协调任务的同时,逐步开展各成员馆缩微胶片数字化计划的审核与下达工作。探索实现缩微与数字资源一体化加工的合作模式。今年已在河南省馆试点,明年将进一步推广。 (2)进一步提高民国文献资料整理费,探索将缩微拍摄的前整理工作与文献保存修复相结合的新型文献抢救模式。对缩微拍摄环节中的文献提取、存放、保管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对文献破损、褶皱等问题确定科学的处理工序;对脱胶、分装、除尘、灭螨等工作环节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全面提升文献整理工作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 (3)进一步推广成员馆派人到中心培训的新举措。缩微中心从去年9月起,面向各成员馆开展“选派人员到中心实习”的培训方式,鼓励各成员馆每年推荐2名业务骨干到中心就缩微拍摄、拷贝、冲洗、设备维护、数字化扫描、数据编目、库房管理与保护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到目前为止,已接待七家省级公共图书馆15位同志的实习,取得了良好的业界反响。我中心准备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各成员馆核心业务骨干的普遍轮训。 在成员馆合作过程中,目前遇到的突出问题是资金支付、设备提供比较困难。拍摄奖励费受各馆财务收支政策的影响,往往起不到真正的奖励作用。个别成员馆因为往来发票的问题,资料整理费甚至无法发放,一拖数年。各成员馆的设备大多老化严重,造成缩微中心投入设备维修的人力逐年增大,局面却越来越难以维持,而有计划地更新各馆设备,无论从专款经费的角度还是设备提供的角度都存在问题,很难操作。 2.关于今后缩微事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目前,缩微中心开展基础业务工作有两条技术路线可以选择。一是延续近30年来将纸质文献拍摄成缩微胶片,再通过扫描设备将缩微胶片转换为数字影像的传统技术路线,其在法律效力、胶片质量和信息安全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二是近年来在国际上逐渐兴起的利用高端书刊扫描设备将纸质文献数字化,再利用数字存档机将数字文献转换成缩微胶片的新兴技术路线。第二条技术路线在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文献整理流程以及与现行的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等方面体现出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其弊端在于缩微胶片的质量受制于文献数字化的精度,对扫描工作要求较高。经过认真分析,我中心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中心应采取两条技术路线并重的方针,即要保持现有技术路线的延续,又要积极推进新兴技术路线的流程组建工作。主要工作计划如下: (1)重新划分两条技术路线的操作对象。传统技术路线以短期内未列入文献数字化计划的纸质文献为操作对象,新兴技术路线以现有的没有馆藏纸质文献的数字资源为操作对象。 (2)进一步对传统技术路线进行挖潜。通过加强技术维修力量,更新现有设备、进口零配件国产化加工等工作,保持并力争提高传统缩微工作的生产潜力。 (3)提出“长期保存型缩微胶片”与“中短期保存型缩微胶片”并存的概念,全面推进新兴技术路线的铺建,力争在年内初步建成新的生产线。对于已有的数字影像资源,在确认基本扫描精度的前提下,直接进行数字存档工作,生成中短期保存型缩微胶片;对尚待进行数字化加工的纸本文献进行高精度扫描,转换成长期保存型缩微胶片。两者区别仅在于可拷贝代数,即使中短期保存型缩微胶片与数字资源相比较仍具有保存时效上的优势。 (四)实现缩微文献的科学藏用。 目前缩微中心已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缩微文献收藏体系,初步建立了缩微胶片的国家母片库和拷底片库,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长期保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关于缩微文献的科学藏用,我们提出以下工作设想: 1.完善缩微库房建设,实现数字智能控制管理目标。 目前缩微中心共保存缩微母片近9万盘,缩微拷底片近16万盘。随着胶片保存时间不断增长,保存数量也将不断增加。缩微母片库和拷底片库同时面临着如何改善优化保存环境和如何更方便快捷地完成胶片的提取、管理和利用的问题。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以科研项目带动业务建设。通过在文化部立项的“缩微品长期保存保护研究”科研项目,全面掌握业界在胶片保存保护方面的先进技术,通过科技手段完成恒温恒湿控制、去除有害气体和空气质量检测等工作,使缩微母片库和拷底片库的保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库房管理机制,结合缩微母片库和拷底片库的库房清点工作,建立完整的缩微文献元数据,全面掌握缩微文献内容与形式特征以及当前的存储状态,重新制定缩微母片库和拷底片库的安置计划。 三是通过应用RFID技术,实现缩微母片库和拷底片库的数字智能控制管理目标。 2.加快开发便携式数字缩微阅读器,为缩微品在非专业领域的广泛利用探索新的模式。该阅读器以利用计算机屏幕、数字电视、投影设备等实现缩微品阅读为主要目标。到目前为止,通过缩微中心自主研发,委托馆外机构加工制作的方式,已研制出两代样机,从样机的各项技术指标看,已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研发目标。今后几个月,缩微中心将在产品外观、零部件整合、设备操作稳定性与便捷性方面进一步精益求精,力争在本年度内完成产品定型,并在全国各成员馆推广试用。 3.进一步加大缩微文献深层次开发的力度,稳妥、规范地推进影印书整理出版、缩微品发行和缩微文献数字化服务等项工作。 多年以来,缩微中心在抢救拍摄我国珍贵文献的同时,还对一些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并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后影印出版,产生了“文献珍本丛书”、“民国珍稀期刊”、“奏议档案”等多个系列300余种文献。今后,缩微中心影印书工作将把重点放在明、清、民国时期文献的抢救、整理和出版上,择取明清外交史、晚清租界,民国工商、农业、文化、教育、卫生、时事要闻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出版;策划选取重大历史事件或时期,横向搜集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出版等。 在缩微品发行和缩微文献数字化服务领域,要带动各成员馆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手段,扩大缩微文献的社会影响力,探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缩微文献服务模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有严格监督机制的,公平、公开的文献开发利用利益分配体系。 三、缩微中心近期主要工作 1.积极酝酿和推动财政部、文化部等上级主管部门以政府指导性文件等发文形式切实有效地推进全国图书馆缩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由中心初步酝酿、希望由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性意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认识新时期开展文献缩微工作的重要性。二是进一步完善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的运行模式。三是加强资源建设,完善共享机制,扩大共享成果。四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文献缩微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五是加快科研步伐,推进技术创新,进一步实现传统缩微与新技术的融合。六是深化缩微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扩大服务领域。七是挖掘潜力,进一步发挥现有缩微设备的作用,确保文献缩微任务的完成。 2.通过召开全国公共图书馆技术部主任工作会议,相关业界专家座谈会、走访缩微中心合作单位与友邻机构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缩微中心今后发展思路。 3.做好2012年度缩微财政专项经费的执行及2013年项目筹划的论证工作。进一步推进国家有计划、按比例不断加大对缩微事业的财政投入。 4.继续筹备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三十年成果展系列活动。包括纪念展览、专题片、缩微工作同人文选以及全国缩微影像工作研讨会。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 88544569 88544568 88544122 E-mail:changhh@nlc.cn 京ICP备05014420号 Copyright ©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