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副主任张阳在201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技术部主任会议上的讲话 | ||
2022-10-14 来源: | ||
众所周知,缩微技术是一项传统且成熟的文献保存技术,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获得公认的最安全有效的文献长期保存方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图书馆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兄弟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缩微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大量古旧文献进行了再生性抢救,成绩卓著。 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国家古籍保护计划、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传承文化、普惠全民的国家级项目,都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缩微技术抢救祖国文化遗产工作,也面临如何在原有的缩微拍摄技术基础上开拓新的技术创新点,如何使传统缩微技术尽快与数字网络技术相结合等问题。结合国家图书馆近期开展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讨论活动,按照周和平馆长和詹福瑞常务副馆长要求的提出大思路做出大举措的活动要求,我们对目前缩微中心已经开展的和即将准备开展的技术方面的创新工作进行了梳理,现将梳理情况向大家做简要汇报。 缩微中心根据目前的客观形势,提出了数字缩微的大概念,也阐明了数字缩微项目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缩微工作主要内容的发展思路。数字缩微项目主要可概括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传统缩微拍摄技术的开拓延伸,主要的代表就是去年缩微中心正式开展的彩色缩微拍摄工作;第二大类是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形成的新型数字缩微项目。目前,缩微中心的数字缩微项目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一、彩色缩微拍摄工作 缩微中心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开展彩色缩微工作的单位,其目的是抢救国内古籍文献中一批相当数量的带有大量彩色信息的珍贵文献。缩微中心所采用的彩色缩微胶片为ILFOCHROME彩色缩微反转片,它是基于银漂法处理工艺的感光材料,是一种高饱和度、超细颗粒、具有极高解像力和锐度的高反差彩色反转片。它的特点是,有影像彩色胶片可以在常温下进行长期保存,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长的彩色胶片(理论上500年)。我们在先前部分调研的基础上从2009年进行彩色缩微品的试验工作,并于2010年正式开始量产拍摄,这在国内尚属首次。缩微中心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为保证所拍彩色缩微品最佳拍摄效果及减少灯光对文献的损害,还对拍摄机和冲洗机进行了多处改造。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缩微品数字化工作 2003年,缩微中心开始引进胶片扫描设备,进行缩微胶片数字化转换项目的筹备和试验工作。自2005年起,缩微中心正式开始承接国家图书馆民国图书缩微胶片数字化专项任务。具体的加工流程是先将民国图书原件拍摄为缩微胶片,然后对母片进行拷底,再以拷底片作为加工对象通过胶片扫描仪进行数字化转换、图像处理,对处理完的单画幅电子影像按标准进行看图著录、格式转换、导出MARC数据和刻录光盘。这样的流程使得民国图书原件只被使用一次,就得到了缩微和数字化两套产品,大大降低了加工过程中民国图书原件受损的风险。可以说缩微胶片数字化转换工作的开展,在缩微工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第一个将传统缩微技术与现代数字技术完美结合的工作项目,象征着缩微工作由此进入了数字缩微的新纪元。 三、数字存档工作 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信息大量应用于图书系统和档案系统。在文献、档案的保护与保存方面,数字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缩微中心针对这一发展趋势,对已购置数字存档机的四家应用单位和一家科研单位进行了调研,意在系统地了解该技术路线的具体工作流程,并检验其所生成胶片的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文献长期保存的要求,从而甄选出一条适合缩微工作的技术路线。针对目前利用扫描设备将纸质文件数字化,再利用数字存档机将数字文献转换成缩微胶片这一新兴的技术路线,从目前的调研结果看,情况并不理想。首先,目前各应用单位认为数字存档技术完全代替纯缩微方式,仍存在法律效力、胶片质量、信息安全等不确定性因素;其次,采用数字存档技术路线生产的缩微胶片,目前在技术指标上尚无法达到缩微胶片长期保存的要求。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一致认为数字存档技术有可能在数年后成为缩微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数字存档技术虽无法生产适合长期保存的缩微胶片,但主要原因在于前端的数字扫描设备跟不上,遗失了过多的文献细节。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当数字扫描设备能够满足要求时,数字存档技术将有可能凭借其节约人力成本,方便利用等优势与传统的缩微拍摄技术一起成为缩微工作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了尽早将异质转换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文献保护领域,引进数字资源转换缩微文献设备,开展科研与实验性研究,利用数字资源转换缩微文献技术,对数字影像实现长期保存,已成为下一步缩微工作的重点。我部已将这项具有全局影响的工作列入今年的科研工作计划。 四、便携式缩微阅读器的研发工作 在此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讨论活动中,缩微中心梳理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缩微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群众对缩微工作者的职责和职能还不太了解,特别是缩微工作对于文献抢救的重要意义不为人知,导致缩微品利用率不高。在急需扩大缩微工作影响和向社会各界普及缩微知识的背景下,缩微中心曹宁主任提出了开发一款便携式缩微阅读器,以简化大众阅读缩微品的客观环境设备要求,从而使缩微品走入千家万户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五、RFID在胶片库房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缩微工作开展,胶片库房的管理问题日益突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胶片入库准备工作流程繁琐,整理时间冗长。 2.胶片存放次序较易被打乱。 3.胶片核查、查阅耗时长。 4.胶片信息化程度低,利用信息统计困难。 鉴于这种现状,胶片管理的技术升级与改造迫在眉睫。作为新一代物料跟踪与信息识别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胶片库房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可能。 将RFID技术应用于胶片库房管理,有着非接触方式数据采集、标签信息容量大,使用寿命长、抗污染性能和耐久性强、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以及可实现无屏障阅读等诸多优点。目前,缩微中心计划实现的“RFID胶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胶片的调阅、归还、查找、盘点等工作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同时,系统在胶片库房出入口处安装RFID设备,通过远距离与RFID的认证,可以实现自动防盗功能。 以上是缩微中心目前技术创新方面的一个总体情况。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缩微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始终应该坚持以缩微载体为最终的长期保存形式这个核心思路,大胆的接受和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形态,使这些新兴技术为我所用。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 88544569 88544568 88544122 E-mail:changhh@nlc.cn 京ICP备05014420号 Copyright ©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