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福建省图书馆(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与厦门大学图书馆承办的“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福建启动仪式在厦门大学举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叶建勤、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钞晓鸿以及厦门大学师生出席活动。
启动仪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评论》杂志社前副社长、研究生院教授张国星进行了题为“中华民族史和国家史特征与中国文学研究的维度思考”的讲座。讲座从人的基本美学立场出发,阐释“文学是人学”,必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及文化的多元存在、多源汇融、多样呈现的历史特点,在承继中华文化——文学优秀传统的同时,为铸造中华文明新的辉煌提供借鉴,贡献思想智慧。主张将文学研究回归到中华民族史、国家史的文化本位形态中,从时间、空间多维的角度,探索其在多元交融并进的文化母体中的意义。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布署、落实《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关于“创新古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壮大古籍人才队伍要求的全国性活动。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导,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和高校结合本地区专家资源,开展嵌入式古籍保护课程和专题讲座,旨在推进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打造素质优良的古籍保护工作的后备力量。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22年底筹划“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31个省(市)100所高校开展。活动于2023年11月5日在复旦大学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在12个省(市)59所高校开展了61场专题讲座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社会反响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