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柔和的轻音乐中,修复那些历经沧桑的书籍,让它们在我的手中重获新生,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简单纯粹的热情投射。以至于在工作的日子里总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常常一坐下来,再站起来就该下班了。
如果说,修复工作如同摄影兴趣一般,带给了我生命的火花,带给我对生活的热情,似乎有点夸张,但细细想来,确是如此。尤其是与纸浆修复结伴的这几年来,更是如此。
七年前,我在机缘巧合之下参加了第十八期全国古籍修复培训班,由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是在那次培训班上,老师指导我们使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叶。
这是一台神奇的机子,把待修复书叶平铺在水槽里,压紧、上水,而后将配好的补纸打成纸浆,视书叶破损情况倒入适量于水中,搅拌均匀,利用负压技术撤水补书,几秒钟,原本千疮百孔的书叶瞬间被填补,撤潮压平后,前后翻转,只见纸浆已与原书叶融为一体,看不出丝毫修补过的痕迹。整个过程看得我目瞪口呆,不禁感叹,多么高效的机子,能把修复效率提高多少倍呢!而且因为不使用糨糊,可以降低多少虫蛀霉蚀的风险呢!可惜,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获得了它,而我们,只能翘首期盼。
重逢,不可思议的十八天
古籍修复培训班毕业后,我带着满腔热情和新技能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一个多月后,挑战来临:为迎接百年校庆,我必须抓紧修复一批珍贵的民国时期毕业论文,共六册。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短短几天内让这些历史见证焕发新生?我们立刻想到了纸浆补书机。在馆领导的支持下,我与同事们立刻行动起来,带着这些宝贵的论文,前往拥有纸浆补书机的中山大学寻求帮助。
事实证明,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我们不仅遇到了经验丰富、倾囊相授的肖晓梅老师,还有那些无私奉献的伙伴们。最重要的是,在两台纸浆补书机的运转下,我们的修复效率飙升。十八天后,六册共计 620 页毕业论文的修复已经完成,其中四册还完成了装订!
有速度,而且效果也不错。纸浆补书机不仅让书叶更加平整,降低了搭口的高度,还能根据书叶的厚度灵活调整补纸的厚度。颜色协调?没问题,不同颜色的补纸和纸浆搭配,轻松搞定。而且,整个修复过程在水中进行,书叶不仅得到了清洁,还能顺便来个脱酸SPA,真是一举多得。
工序简化,图书保护更上一层楼。传统修复法需要糨糊,还要经过喷水、压平和捶平三道工序。纸浆补书机却能一步到位,不仅避免了使用可能引发虫蛀和霉变的糨糊,而且修复后的叶面厚薄均匀,机械强度也得到了增强。
还有,它降低了修复的门槛。传统手工修复对技术要求极高,而纸浆补书机只需简单训练就能操作,大幅缩短了培训时间。对于我们这些初入门的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再见,走入寻常百姓家
那之后,我日思夜想着如何将纸浆技术融入古籍修复的怀抱,而不必依赖那遥不可及的“修复神器”。于是2016 年 5 月,当我得知古籍修复专家邱晓刚老师即将开设手工纸浆修复的培训班,马上积极争取,续写了与纸浆修复的故事。
在这里,邱老师让我们见识了二十年前的手工纸浆修复成品,在手电筒下仍照不出搭口的痕迹。更让人惊喜的是,只需几个简单的小物件——一个茶盘、一张抄纸竹帘、一个搅拌机、一支滴管、一条吸水毛巾、一支镊子,再加上一支毛笔,就能让纸浆发挥出它的神奇作用。
这门技艺的精髓,其实就藏在几个简单的步骤里。首先,根据书叶的色调来挑选补纸,这些补纸可以是多种颜色,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用搅拌机加水将它们打成细腻的纸浆。接下来,将书叶反面朝下,轻轻放在抄纸竹帘上,然后进行一次精心的下水展平,将竹帘和书叶一起提起,放在吸水毛巾上。紧接着,用滴管小心翼翼地将纸浆滴入那些小孔洞,就像给书叶做一次温柔的美容。滴浆完成后,将竹帘倒扣在纱巾上,轻轻地移除竹帘,让书叶与纸浆完美融合。最后,用吸水纸轻轻吸去多余的水分。如此,那些千疮百孔的书叶就能焕然一新,仿佛获得了新生。
这种低投入的惊喜简直让我心花怒放,终于可以摆脱对纸浆补书机的漫长等待,让它成为我工作的得力助手了!虽然速度上与使用纸浆补书机相比还有差距,但与传统的补书方法相比,它依然拥有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特别是对于那些被虫蛀侵蚀、布满小洞的书叶,它的修复效果更是显而易见。我迫不及待地投入学习滴补技术,渴望着有一天能够运用所学,让我的修复工作焕发新的活力。
“想说爱你不容易”
可惜,学成归来后,我日常的修复任务是修补民国剪报,那每一页上都布满了水性印章和一碰水就会洇开的标记,真是让人头疼。看来,我只能暂时把纸浆修复技术放在一边,老老实实地用回传统的补书法了。必须承认,传统补书法在古籍修复领域有着它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于我们这些刚入门的新手来说,这是一门必须认真掌握的手艺。
直到2018年春天,我又接到了一个紧迫的任务:修复一批明代的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文书共有八张,每张都至少有 A3 纸那么大,主要是竹纸制成,叶面已经老化泛黄,虫蛀、残缺、撕裂随处可见,而且纸张褶皱严重。最关键的是,修复后这些文书还得原封不动地送回,而那里的保存条件无法保证恒温恒湿。那么,如何修复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虫蛀和霉蚀的风险呢?纸浆修复技术如同火花般在我脑海中闪现,并瞬间点燃了我。在进行了细致的洇色测试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纸浆修复之旅。
在应用手工纸浆修复法的过程中,我还意外地解锁了一个神奇的新技能:契约文书的快速展平!最初面对那些皱巴巴的文书时,我还在琢磨如何让它们恢复平整。但当我将它们用竹帘托起,轻轻放入水中时,奇迹发生了——那些褶皱短短几秒内就神奇地舒展开来,平躺在水面上,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滴补工序。这不仅大幅缩短了展平所需的时间,还让我意识到,手工纸浆修复法在尺寸上的灵活性是纸浆补书机所无法比拟的。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和工具,无论文书的尺寸有多大,都能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修复。
文字叶下水十秒前后对比
必须承认,手工纸浆修复技术并非完美无瑕。由于它依赖于滴管逐点逐滴地进行滴补,因此确保滴补的均匀性是一个挑战。对于小面积的损伤,如虫洞,这种方法能够轻松应对。然而,面对大面积的缺损,它确实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难题。在修复某张文书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那是一纸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契书,尺寸为 371 毫米 ×342 毫米,缺损面积几乎占据了叶面的半壁江山。为了尽可能减少糨糊的使用,我尝试采用手工纸浆修复法进行修补。滴补、压干,再滴补、再压干,这个过程我重复了三遍,但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均匀状态。滴补的厚度甚至超过了原纸张的厚度,这让我陷入了困境。
修复前、滴补后、修复后
这样的修复效果着实让人难以直视。看来,我还需要重新审视和纸浆的相处之道。幸运的是,传统补书法始终是我可靠的“伙伴”:我揭去了纸浆,等待压平干燥后,选择了上世纪80年代保留至今的竹纸作为补纸。由于缺损面积较大,且缺损部位间相互关联,我采取了湿托的方法,并挖去了未缺损的部分。这个过程虽然耗时,但最终取得了满意的修复效果。
坚定前行,大小破损“通吃”
如何打破手工纸浆修复法在大面积缺损滴补方面的局限,是我持续探索的目标。幸运的是,半年后修复清代珍贵手稿《至谊堂实纪》时,我们在修复专家杜伟生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集思广益,不断改进修复手法,最终成功地打破了这一局限。
《至谊堂实纪》共 11 幅字,11 幅画。手稿碎片较多且交错混杂,外用旧报纸包裹,保存条件极差。每张手稿由叶芯、命纸、覆背纸两层,共四层组成。经过仔细的检查,我们发现这批手稿的残缺面积较大,且碎片状严重,需要大量的补纸。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科学仪器分析显示,命纸的成分和颜色比现有纸库中的补纸更适合作为原叶芯的替代。然而,命纸的厚度略大于叶芯,这给处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果将命纸制成纸浆,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厚度。因此,我们迅速决定将命纸打成纸浆,用于滴补缺损部位。
鉴于之前契书修复的失败经验,我们意识到用纸浆滴补大面积缺损在技术上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经集体头脑风暴,很快想到了抄纸。我们尝试用现有的圆形绣绷试抄了一张纸,效果相当令人满意,于是立刻定制了方形抄纸框,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抄的补纸。
那如何将补纸与叶芯融为一体呢?如果我们采用传统补书法使用糨糊粘连,就难以避免搭口造成的高低不平,正面的平整效果也会受到影响。而用纸浆滴补小孔洞,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大孔洞“焊接”成小孔洞,用纸浆将叶芯与补纸连接在一起?我们立即行动起来,用针锥根据叶芯破损的外缘形状撕下相应的补纸,并在补纸与叶芯之间留出大约 5 毫米的缝隙,再用纸浆来填补。试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而且由于缝隙小,也不易造成滴补不均匀的情况,整体效果令人满意。因此,我们后续的工作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效果也非常好,同时降低了虫蛀和霉蚀的风险。这真是一举多得!
2023 年,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修复利器——纸浆补书机,这无疑为我的古籍修复职业生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的学习过程中,杜老师全面指导我们将纸浆补书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与纸浆补书机还有了更高端协作,解决了纸浆补书机修复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并显著提升了修复效率。如利用纸浆补书机修补长书叶时,要遵循先修复一侧,再处理另一侧的顺序。只要书叶的高度不超过补书槽的宽度,且书叶上的信息不怕洇水,便可以使用补书机进行修复。从最初的摸索到如今的熟练运用,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发现,都让我对古籍修复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了更深理解。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意识到,作为古籍修复师,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探索更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修复需求。
来源:藏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