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古籍保护与研究
中国古籍保护与研究
《古籍保护研究》(第四辑)编后记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古籍保护研究》,本辑起转由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承办。我们希望这不仅仅是承办单位的转移,内容也冀望能在前三辑基础上更上层楼。为此研究院经过多方协调,对编委会进行了充实,对编辑部进行了强化。《古籍保护研究》(第四辑),就是顾问、主编、编委、编辑以及作者通力合作的成果。本辑共刊出稿件16篇,根据古籍保护工作的特点,分别纳入8个专栏。

  “古籍保护综述”专栏刊文2篇。周和平《近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2019年度理事会辅导讲座上的主题报告》,作者以原文化部副部长身份高屋建瓴,从宏观角度屡述了近年我国古籍保护的主要工作、当前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古籍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和设想。文章尤其强调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重申报轻保护、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整理和挖掘四个方面的不足,富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的政策支撑体系,尽快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各地开展创造性探索等建议,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古籍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刘惠平《“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收获与启示》重点回顾并介绍了“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的过程与意义、收获与启示,为今后活动的深入展开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探索与交流”专栏刊文1篇。姚伯岳《关于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文化遗产保护”学科门类的建议和设想》认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历年来制订颁布的各种版本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都没有对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学科的完整设置,也见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字样,是学科设置的严重缺失。建议在今后修订目录时,在现有13个大的学科门类之外另设名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学科门类,并在其下设置“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籍保护”3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以扭转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不能有效培养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的困局。这些建议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启发和参照意义。

  “历史与人物”专栏刊文2篇。向辉《王重民先生20世纪40年代的古籍保护实践》围绕1939年至1949年王重民先生在古籍保护事业、古籍调查研究方面的实务,结合时代背景探寻了其研究进路和学术愿景,揭示了其在古籍保护领域发挥的开拓性作用,认为王重民是现代古籍保护工作早期的重要探索者和实践者,以一己之力为古籍保护事业作出奠基性贡献,在古籍编目、古籍整理、古籍研究、人才培养、海外古籍保护与合作等方面均留下宝贵经验。文章利于我们重新审视王重民这位图书馆学家的多方面贡献。赵爱学《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的旧藏印和旧藏家》根据国家图书馆藏嘉靖本《永乐大典》224册的收藏印鉴和题记,对相关藏家如徐世昌、张元济、冯恕、陶湘、袁克文、方尔谦、傅增湘、刘承幹、徐世章、周叔弢、祁寯藻、李宗侗、刘驹贤、胡若愚、徐伯郊等进行简单考述,对研究存世《永乐大典》递藏过程具有指引意义。

  “版本与鉴定”专栏刊文3篇。李开升《明中期苏州新型版刻风格起因考》指出,明中期以苏州为中心出现的新型版刻风格是明代版本史乃至中国古代版本史重要转折的标志,但对于这一变化的起因前人多认为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有关。本文则认为明中期苏州兴起的对宋版书的收藏、赏鉴之风以及由此引起的书籍审美趣味变化,才是新型版刻风格出现的直接动力。文章引证详明,见解可靠,堪称版刻风格演变研究方面的力作。崔晓琳《河南博物院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来源及时代考述》考察《佛母大孔雀明王经》的刊刻时代、王沛《孔子博物馆藏〈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的论证及价值》考察《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时间,均为版本著录及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保藏与修复”专栏刊文4篇。刘家真《古籍写印材料的保护与修复:传统与现代》从晾晒、虫害防治、浆糊制作、装具用材四个方面,介绍古代藏书论著中留存的相关信息和文献保护方法,主张以“扬弃”的态度对这些保护方法进行适用性分析,以便从现代科学角度更好地指导当代古籍保护工作。汪帆《从“非遗”手工纸的现状看古籍修复用纸的选购》通过对国内“非遗”手工纸的抽样检测和调研,发现纸品PH值整体偏高,符合要求的不足三分之一,明显影响古籍修复质量。因此选购修复用纸一定要对纸品进行检测,不能光凭经验用事。吴晓云《古代地图的特性与修复案例分析——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舆图修复为例》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百余幅古代地图的修复实践,对多种地图的修复材料与技法进行了扼要总结,并对典型修复案例的整体修复流程及采用的分段托裱、局部修复等重要技法进行了详细阐释,总结出古地图修复工作中“因‘材’制宜”“融会贯通”“灵活创新”三要素。以上3篇文章对古籍修复都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刘繁《十年来中国古籍书库研究情况概述》则针对2007年至2017年间有关古籍书库研究的论文进行梳理,总结了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并就未来古籍书库建设和研究提出建议。

  “再生与传播”专栏刊文1篇。赵大莹等《我国古籍文创产品开发现状调研报告——以古籍元素研发的实体文创为中心》通过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创开发实践以及对同业的调研,总结了文创品研发和销售的经验教训,为今后探索古籍元素文创产品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借鉴。由此路径行进,可促进古籍保护工作向社会经济领域延伸,推动全社会对古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同。

  “书评与书话”专栏刊文2篇。凌一鸣《收束与发端——刘家真著〈古籍保护原理与方法〉平议》评述对象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规划出版的古籍保护系列教材之一,目的是用于古籍保护及纸质文物保护的教学与工作实践。文章指出该书以对技术原理的分析和评价为主要特色,同时通过大量图表及案例,力图建立最为优化的古籍保护技术体系,认为其问世既从技术角度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总结与收括,也给相关从业者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思路启发。王永华《〈海峡两岸中华古籍保护论著提要(2011—2015)〉说略》从编纂缘起谈起,叙述了是书的收录范围、文献类型、分类情况、核心作者及主要研究方向,并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存藏环境和修复方法三个方面,透视了书中收录的有关古籍保护研究论文著作的核心内容。凌、王的评述和绍介,为了解古籍保护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方向提供了导航。

  “研究生园地”专栏刊文1篇。王雪华《“黄装”技艺流程浅探》在前人基础上重新定义了“黄装”,通过细读黄丕烈藏书题跋文献,寻觅“黄装”的修复过程,还原“黄装”的制作步骤,最后还结合黄跋的相关记载,探讨了“黄装”技艺的价值和特点。

  综观全书16篇文章,虽然乍看跨度较大,指向各异,但皆从各自视角探讨了古籍保护不同维度的问题,或对整体工作推进提出建议,或对具体保护修复方法予以详解,或对相关人物或版本进行考辨,或对理念的社会传播提供鉴戒……无论何种路径,其宗旨则始终不离“古籍保护”四字。

  书稿杀青即将付梓,略书编后观感如上,未妥之处望方家正之!

  最后,还要感谢大象出版社的通力合作以及责任编辑吴韶明先生的精心编辑!

  2019年11月3日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