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级古籍保护实验室建立的背景
(一)起因
中华民族浩瀚的文献典籍随着岁月的流逝,由于保存环境恶劣,保护技术落后,破损情况逐渐严重。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几十年来,完成修复的数量只相当于待修古籍总数的12%。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我国的古籍善本文献正在加速酸化和脆化。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前统计,国内古籍修复从业人员不足100人,并且基本停留在手工和经验传授的阶段,缺乏理论和科学的指导,古籍保护研究人员、专业人员就更少。因此,不仅古籍的修复速度远远落后于古籍的破损速度,而且科学研究严重滞后,保护工作科技含量较低。目前,经过四年的培训,从业人员数量扩大至500人,各地实验设备在不断添置,但仍然无法满足古籍保护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
国际社会,各民族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古籍的保存保护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最经常的话题。与国外相比,我们的保护技术至少落后50年。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无法支撑古籍保护实验研究设备及其维护资金。这对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国来说,的确是很不相宜的。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古籍保护和修复工作一直只能是古籍工作者的一种期待。
以脱酸为例,自20世纪60年代起,欧美地区就涉足去酸技术的研究开发,从70年代至80年代,去酸技术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进入90年代,文献的脱酸技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已大规模工业化。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等国都已开展脱酸工作,而我国很多年来尚未能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文献保护国家级实验室。
(二)实验室顶层设计
1.定位:文献保护技术研究的目的是应用现代科学仪器和设备,研究文献的损毁规律及其保护方法,对文献进行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保护技术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的研究以及制定文献保护相关标准和规范。
2.研究方向:文献保护实验室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保护技术研究及标准规范研究三个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可以分为文献载体和装订材料两个方面。这里的文献载体可以纸质为主,兼顾丝织品、光盘、缩微胶片、竹木以及甲骨等;
1)对文献载体的研究:包括文献载体的成分和结构、载体变质、变色、老化、氧化、降解、酸化的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
2)文献载体霉变机理;
3)字迹的颜料、染料或墨水成分和结构的褪色、变色问题;
4)文献载体和字迹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机理;
5)对装订材料的研究主要包括装订材料对文献载体和字迹的影响,如装订材料引发或促进酸化,加速载体的老化。加速字迹的褪色变色等方面;
6)光线,尤其是紫外线对文献载体、字迹及装订材料的影响;
7)其他可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因素的研究;
8)进行粘结剂的研究,研究并改进修复用的小麦淀粉,从而推动修复技术及包装技术的发展。
(2)保护技术研究:主要指文献保护中的实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保护的常规工作技术的研究。包括文献的防虫防霉、防光、消毒、除虫灭菌等新的技术;
2)文献脱酸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3)文献载体的各项加固技术,如乙基纤维、派拉仑等加固技术的应用研究,及研制新的材料用于文献的加固保护;
4)文献载体修复技术的研究,包括修复用材料、设备、用具及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5)文献字迹的加固及恢复技术的研究,主要从加固剂、加固方法等的研究;
6)文献收藏条件研究,包括温湿度、室内各型有害气体及霉菌等环境因素的研究,以及其它非常规大气环境的保存研究如充氮封存、真空封存以及各种保护溶液中封存等;
7)文献再生性保护的内容转移的新型技术研究,减少缩微、数字化等再造技术为文献原件的影响。
(3)标准及规范研究:
1)保存环境的各项标准研究,有害气体的各型指标,生物卫生标准,光照强度等指标以及其检测标准。
2)文献载体、字迹及装订材料的标准的检测的标准
3)保护及修复用材料的标准。
4)修复资质认证及文献修复标准。
3.目的
国家级古籍保护实验室建设的目标是成为全国第一,国际一流的专业从事古籍保护政策和标准制定、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开放型国家重点实验室。古籍保护采用现代科学仪器和设备开展古籍保护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研究文献的损毁规律及其保护方法,对文献进行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解决古籍保存与保护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更好地延长古籍保存寿命。在古籍保护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古籍保护的标准、规范和政策,开展古籍保护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应用到古籍保护的实际工作中,从而推动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国家级古籍保护实验室现状
(一)目前实验室功能划分
在实验室的成立的初期,在实验室设备购买的同时,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检测项目、应用型研究项目或者调研类等简单易操作的项目,采用由浅入深逐步加深的研究方式。
古籍保护实验室是依托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建立的用于古籍保护相关检测和研究的专业型实验室。实验室从2007年开始筹建,历时5年,耗资800余万元。现已建成集纸张物理性能检测、化学性能检测、纤维观察、光谱分析、物质鉴别和老化研究等全方位的全国首个专业的图书馆属文献保护实验室。实验室面积约300平方米,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耐久性研究实验室和精密仪器室,共有仪器50余台。
(二)验室的仪器设备情况
按照实验室功能分类,目前拥有设备如下:
1.用于纸张物理性能检测的设备,包括抗张强度仪、耐折度仪、耐破度仪、撕裂度仪、厚度仪、透气度仪、白度仪等。该实验室安装了精密空调,温湿度达到国家标准GB/T 10739-2002《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的要求,即温度为(23±1)℃,相对湿度为50%±2%。
该实验室可以进行的检测项目有纸张的定量、抗张强度、耐破度、撕裂度、耐折度、透气度、白度、水分等指标。使用的方法可参照下列国家标准。
表1纸张物理性能检测用到的国家标准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 450-2002
|
纸和纸板试样的采取
|
2
|
GB/T 10739-2002
|
纸浆、纸和纸板试样处理与试验的标准大气
|
3
|
GB/T 451.2-2002
|
纸和纸板定量的测定
|
4
|
GB/T 451.3-2002
|
纸和纸板厚度的测定
|
5
|
GB/T 450-2008
|
纸和纸板试样的采取及试样纵横向、正反面的测定
|
5
|
GB/T 12914-2008
|
纸和纸板抗张强度的测定
|
6
|
GB/T 2678.4-1994
|
纸浆和纸零距抗张强度测定法
|
7
|
GB/T 454-2002
|
纸耐破度的测定
|
8
|
GB/T 455-2002
|
纸和纸板撕裂度的测定
|
9
|
GB/T 457-2008
|
纸和纸板耐折度的测定
|
10
|
GB/T 7974-2002
|
纸、纸板和纸浆亮度(白度)的测定(漫射/垂直法)
|
11
|
GB/T 22364-2008
|
纸和纸板挺度的测定
|
12
|
GB/T 1540-2002
|
纸和纸板吸水性的测定(可勃法)
|
13
|
GB/T 462-2008
|
纸、纸板和纸浆分析试样水分的测定
|
2.用于纤维微观观察的设备包括尼康显微镜、三维视频显微镜、纤维质量分析仪和台式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纸张纤维分析使用的标准为GB/T 4688-2002《纸、纸板和纸浆纤维组成分析》,纸张纤维分析时通常使用Herzberg(赫茨伯格)染色剂。
3.光谱类设备包括红外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能够分析物质的紫外和红外的谱图。
表2 光谱类仪器的用途
序号
|
仪器名称
|
仪器用途
|
1
|
红外显微镜
|
用于红外线下观察纸张的纤维形态
|
2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无机物质的鉴定及定量分析
|
4.用于有机化合物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气—质联用仪和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等。
仪器名称
|
用途
|
气—质联用仪
|
用于环境中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检测
|
手持式X荧光光谱仪
|
用于金属元素的无损快速检测
|
5.用于老化研究的设备包括氙灯老化箱、紫外老化箱、臭氧老化箱和热老化箱等。模拟各种条件进行加速老化试验。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 464-2008
|
纸和纸板的干热加速老化
|
2
|
GB/T 22894-2008
|
纸和纸板.加速老化.在80℃和65%相对湿度条件下的湿热处理
|
6.其他仪器及实验室常规仪器设备,包括纯水机、真空冷冻干燥箱、生物培养箱、超声波清洗器、低温冰柜、离心机、旋转蒸发仪等。可以进行纸张的化学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检测。
化学指标标准
序号
|
标准号
|
标准名称
|
1
|
GB/T 13528-1992
|
纸和纸板表面pH值的测定法
|
2
|
GB/T 1545-2008
|
纸、纸板和纸浆水抽提液酸度或碱度的测定
|
3
|
GB/T 8943.1-2008
|
纸浆、纸和纸板铜含量的测定法
|
4
|
GB/T 8943.2-2008
|
纸浆、纸和纸板铁含量的测定法
|
5
|
GB/T 13528-1992
|
纸和纸板表面pH值的测定法
|
(三)人员构成
目前共有7位化学、生物、造纸、文献保护等专业的专职研究人员,学历结构,2位本科毕业,5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年龄结构50岁-60岁1位,30-40岁2位,30岁以下4位,职称结构1位副研究馆员、4位馆员、1位见习期,1位派遣人员。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拥有非常好的历史机遇,有热情及专业背景,但资历和经验不足。
(四)近期的工作
几年来,古籍保护中心成立古籍实验研究组、配备人员、筹办实验室,并组织专家对实验室设备仪器的配备进行论证,对国内外的相关业务进行追踪,希望在我们的手里建成一流的实验室,实现科学保护古籍的理想。
积极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保护、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首都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等相关领域的实验室,文化部刘小琴司长带队赴法国和意大利相关机构进行考察,带回的资料和文献在筹建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发挥对古籍修复的指导作用,实验室对采购的修复用纸进行检测监制,并向全国古籍修复单位配发质量达标,符合需求的纸张。同时制作了专用的采集纸样的口袋,开展古纸库的采样检测,开展建库的工作,希望建立修复用纸配纸的标本库,规范配纸。
基于酸化是文献保护界公认的最大危害,实验室对脱酸问题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研,为民国文献革命文献的抢救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实验室人员主持或参与的相关标准研究以及制定也取得初步成果。
三、国家级古籍保护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及其运行模式实践及设想
(一)开放式实验室
国家级古籍保护实验室设在国家图书馆,面向全国各古籍保护单位开放,经过立项报批手续后,共同开展对古籍保护具有推广意义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向社会推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门制定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二)客座研究员制度和人员培训交流制度
国家古籍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理想配置为22人。基于目前古籍保护人才不足,年龄梯队不合理,研究项目开展需求迫切等现状,希望扩展用人渠道,增强研究的开放拓展性,尽早出现和推广科学实验成果,使古籍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上新台阶。
1.扩大人员交流,一是派实验室人员到古籍保护工作发达国家的实验室进修,增长见识,提高水平;二是经常与高校和文博档案等系统的同行联系,相互学习,提升影响力。
2.客座研究员制度。希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让社会上有丰富经验的学科专家担任客座研究员,起到师带徒的作用,尽快提升实验室研究人员的水平。
(三)进行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
目前,实验室国家认可已经成为社会各类实验室对外证明其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实验室,对内而言提高了本身的管理水平与技术能力,增强实验室人员的信心,降低检测报告的风险;对外而言,提高了实验室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所出具的检测报告可以加盖“CNAS”签章,这类检测报告被全球46个国家61个机构所承认,是国内、国际上含金量最高的检测报告,从而真正达到了一次检测、全球通认的效果。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申报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国家计量认证(CMA)合格实验室,并争取创建纸质文献资源保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总之,古籍保护实验室的研究刚刚起步,需要开展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诚挚地希望能够和全国以致国外开展多渠道、多方位的合作,让古籍保护事业在我们手中得到科学的发展。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陈红彦
国家图书馆馆员 田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