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技术
保护技术
【古籍保护技术交流会材料】霉菌对纸质文献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霉菌具有分布广、繁殖快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在环境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容易在纸张等材料上生长繁殖。特别是图书馆、档案馆遭受突发性水灾等事故后,如未及时采取减湿干燥处理等措施,纸质材料极易出现霉变现象,造成载体材料受损。另外霉菌在生长过程中散发出的霉味对室内空气品质和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因此,霉菌对纸质文献的危害与治理对策 研究已经成为图书、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热点之一。 

  一、霉菌的危害性分析

  (一)从霉菌形态特征和构造分析其危害性

  霉菌又叫丝状真菌,在固体培养基上,一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层吸收养料,称营养菌丝;另一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称气生菌丝。一部分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繁殖器官。霉菌主要依靠孢子进行繁殖。由于孢子微小,很易随翻动等飘浮于空气中。 

  在实验室内,将杂色曲霉等供试菌种接种于培养基上,于恒温(28℃)培养7—10天,在生长过程中可观察到以下现象:这些菌种不仅生长速度快,还能分泌色素。如杂色曲霉菌落颜色为淡黄至粉红色,菌落表面有紫红色的液滴;产黄青霉菌落颜色为淡蓝绿色,菌落表面有密集的淡黄色液滴,这些液滴具有粘性。 

  (二)霉菌对纸张产生酸性程度的观察

  将球毛壳、产黄青霉等8种常见霉菌,按常规方法制备孢子悬浮液(106-107)接种于4种常用档案纸张(已灭菌);于恒温(28℃)培养28天后用酸度检测仪检测。结果表明,供试纸张的pH值下降0.8-2.08,即酸性明显增加,其中球毛壳产生酸性程度最为明显。 

  由于霉菌具有以上特点,.因此能够以纸张材料中的纤维素为碳源,通过分泌纤维素酶,使纤维素降解从而吸收和利用。霉菌在分解吸取营养时,还能分解出有机酸腐蚀纸张材料,使其变黄发脆。如在高温高湿季节,气候非常适宜于霉菌生长,如材料发生霉变,危害就更为严重。 

  二、预防霉变现象的对策

  霉菌的生长与繁殖与环境温湿度有密切的关系。在日常保管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中有关规定,做好温湿度控制,防尘等工作,就能有效预防霉变现象。主要介绍以下对策: 

  (一)预防性控制传染源的传入

  1.检查隔离法:从前面所知,霉菌是无孔不入的,要对接收进馆的纸质文献材料进行全面彻底检查,如发现明显的菌斑(俗称霉斑)绒毛似的菌丝,要隔离开来,消毒处理后再入库,以防霉菌传染源随着这些材料的入库蔓延。 

  2.空气消毒方法:以紫外线照射和过滤除菌为例。 

  (1)紫外线杀菌:为了杀灭库房空气中的污染菌,通常使用紫外线消毒灭菌,减少污染。该法适合于空库房消毒,因紫外线对纸张有破坏作用,不能直接用于纸质文献的灭菌。 

  紫外线灭菌灯,是一种能杀灭物体表面微生物的灯具。紫外线照射消毒效果易受辐射强度、灯管洁净度、环境湿度和照射距离等诸多因素影响。在“紫外线表面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GB 1591-1995”中规定了灯管的辐射强度,安装时离地面的垂直距离等。有关单位的研究结果证明,紫外线对流动空气中微生物的杀灭作用较强,空气中相对湿度对紫外线消毒效果有一定影响,相对湿度高于70%,消毒效果有明显的降低;温度对紫外线杀菌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以常温常湿比较适合紫外线消毒。在实际应用时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操作。 

  (2)过滤除菌:空气过滤除菌的原理主要是随流阻留、重力沉降、惯性碰撞和静电吸附等。应用于空气过滤除菌的滤材都具有复层的网状微孔结构,材料性能、网状纤维的粗细、层次多少及微孔大小等,是影响过滤效果的直接因素。另外温度、相对湿度等对过滤效果也有重要的影响。有资料报道,由预过滤器、复合过滤器、活性碳膜、静电场及负离子发生器等组成的空气洁净器,在20℃,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作用30min,对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消除率分别为99.99%与99.93%。为保持除菌效果,应定期进行过滤器上微生物的清除;据调查,境外某档案馆安装有净化器,能去除95%的尘埃,结合室内定期除尘,空气质量良好。 

  (二)预防突发性水灾事件引发的的霉变现象

  积极应对水灾事件受损纸质文献抢救过程中的霉菌预防。水浸后的纸张材料由于含水量过高,容易生霉。因此在抢救整理过程中要严密监视受损状况,及时采取减湿干燥措施,防患于未然。若发现明显绒毛状菌丝体,要及时进行隔离。 

  1.采用冷冻法预防。如遭受水浸的量较大,应及时冷冻处理,避免滋生霉菌。 

  2.少量受损的,可采用减湿干燥法等措施,使其尽快干燥。 

  (三)霉菌的监测

  1.空气监测:采用自然沉降法和撞击法监测库房内空气中霉菌污染程度,采样方法参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5982-1995”等标准,监测结果参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GB9669-1996”,标准中规定沉降法菌落数≤30个/皿;撞击法菌落数≤2500 cfu/m? 。 

  通过监测,评价库房空气和纸张材料霉菌污染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霉变现象,把霉菌消灭在萌芽状态。 

  2.日常库内检查:采用随机抽样检查材料,配备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发现霉变及时处理;还要检查库房情况,去除受潮因素。 

  三、霉变现象的治理技术

  对已经生霉的纸质文献材料,先尽快采取隔离方法,避免交叉感染;根据受损程度区别对待。可以采取冷冻法抑制,待有条件时处理;也可采取先灭菌(化学气体熏蒸灭菌)后除霉处理。 

  (一)局部霉变的处理 

  用医用脱脂棉球蘸取75%的酒精轻轻擦拭除霉,要注意将酒精棉球适当拧干,使用过的酒精棉球要妥善处理;如纸张霉变面积较大,先灭菌然后再用75%的酒精棉球方法除霉,该法适用于轻度和局部霉变。 

  (二)重度霉变的处理 

  因突发性灾害引发霉变,例如遭受水灾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及时抢救处理导致的霉变。应采取先灭菌后除霉处理。 

  (三)化学熏蒸灭菌的效果评价 

  实验方法和灭菌效果评价参照《挥发性档案防霉剂防霉效果测定法》 DA/T 26-2000。 

  (四)案例介绍 

  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中,某馆档案被掩埋和受雨淋,导致部分受损档案发生霉变现象。经实验室内鉴定,发现霉菌种类8属10种;为有效保护档案,需对受损档案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实验方法参照《挥发性档案防霉剂防霉效果测定法》 DA/T 26-2000。 

  1.供试菌种:选择黑曲霉、产黄青霉、球毛壳、木霉作为供试菌种(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提供),按常规方法配制成106-107个/ 毫升孢子悬浮液。 

  2.供试菌片:将滤纸裁成直径2厘米的圆片,灭菌备用,然后蘸取孢子悬浮液,晾干后放置于已灭菌的小纸袋(9×7厘米)内备用。 

  3.试验方法: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将菌片放于灭菌容器内不同位置,按上、中、下放置,待熏蒸处理结束后取出。用无菌操作法,将菌片置于查氏培养基(czapek)平板中央,恒温28℃培养28天。定时观察试样的霉菌生长情况。试验重复2次。另设对照组;甲醛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同环氧乙烷。 

  4.结果: 

气体种类 

组别 

黑曲霉 

产黄青霉 

球毛壳菌 

木霉 

甲醛 

1(档案中) 

++ 

++ 

++ 

++ 

2(卷皮上) 

++ 

++ 

++ 

++ 

3(卷皮外) 

++ 

++ 

++ 

++ 

环氧乙烷 

1 

 

 

 

 

2 

 

 

 

 

3 

 

 

 

 

4 

 

 

 

 

5 

 

 

 

 

6 

 

 

 

 

对照组 

1 

+++ 

+++ 

+++ 

+++ 

2 

+++ 

+++ 

+++ 

+++ 

3 

+++ 

+++ 

+++ 

+++ 

  结果表明:环氧乙烷组试样未见生霉;甲醛组试样有霉菌生长现象:对照组试样有明显霉菌生长现象。 

  在灭菌后该单位采取去污、除霉等方法,使这批受灾档案得到了抢救,并提供利用。 

  除霉治理中应注意以下事项:霉菌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要采取多种方法,使霉菌消灭在初期状态;除霉中,使用的药剂、方法不能对材料有害;不同霉菌种类,去霉方法有差异;做好有关记录,以便以后观察。 

  结语

  近年来国内颁布了《挥发性档案防霉剂防霉效果测定方法》DA/T26-2000《档案虫霉防治一般规则》DA/T35--2007等行业标准,“全国纸质档案霉菌种类与分布调查”等一批科研成果促进了纸质文献防霉研究的深入进行,但由于我国气候复杂,南方地区高温高湿季节较长,非常适合于霉菌生长繁殖,尤其是洪涝灾害引发的霉变现象,因此,防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要加强宣传,普及防霉知识;积极研制新的防霉抗菌技术和用品;加强灾后受损纸质文献抢救整理过程中的霉菌预防;加强库房内霉菌监测和温湿度监控等研究。为霉菌预防与治理提供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尽可能消除纸质文献保存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延长档纸质文献载体材料“寿命”。  

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三室主任、研究馆员 陶琴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