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护技术
保护技术
【古籍保护技术交流会材料】装具与古籍保护

  一、历史经验

  纸质书籍从东汉开始,笼统地说近2000年,可以分为卷子装、经折装、包背装和线装三种主要形式。书籍装具则分为小装具,就是直接包裹和保护一部书的装具,具体说就是函套和书匣。以及大装具,就是承载和保护一批书的装具,具体说就是书柜和书箱。

  小装具首先是布包袱,最早的唐卷子本就是用布包袱,按道理说当年可能有木制书匣等等,但是没见过存世的实物。日本和韩国有,应该是后来做的。布包袱一直用到文化革命前,因为不适合图书馆用,现在基本见不着了。

  经折装是用折迭的四合套,有宋代的实物,纸比较薄,边口有细竹条加固,用带子和别子系住。按理说,经折装应该不止佛经使用,但今天存世的都是佛经。经折装的四合套与后来线装书的四合套基本相同,但是表明了四合套的纸板不一定要很厚很重,应该对我们今天有所启发。

  包背装和线装的小装具很多,有纸质的四合套、六合套和纸匣,六合套分为折迭套和插套,纸匣基本是五合的匣子加一个折迭的盖子。还有木质的木夹板,包括楠木、樟木、紫檀、松木等材质。有木匣,基本是五面匣子加一个可以抽插打开的盖子。

  再说大装具,书案、书架是历代都有的,只有摆放古籍的功能,对于古籍保护意义不大,就不说了。

  书箱肯定是历史悠久,一种是向上开箱盖,实际就是装东西的箱子,适合长途搬运和长期封存,这里不去说它。另一种是在长侧面作左右外开门,箱子可以向上摞起来作组合柜使用。如江西省图书馆的樟木书箱,当年是为备战做的,一旦有事,箱门一锁,两人一箱,抬起就走。所以书箱总是摆脱不了一种临时的意味。

  大装具的主体是书柜,现今能够见到明代的书柜,如张掖大佛寺。清代的书柜,如赵城广胜寺、宁波天一阁。总的说,都是单面左右整扇开门,里面以木板分层,广胜寺还分格,一格放一函佛经。清末皕宋楼的书柜是前后两面,上下截左右开门的。功能是可以在天气干燥的时候,将前后四扇柜门打开通风,降低古籍的含水率。

  祖先两千年的经验就是这样,不可能根本突破,只能是大部分继承,小部分改进。

  二、目前的情况

  先说小装具。今天使用最多的,是线装书用的纸质四合套和六合套。

  情况分二种。一种如国图善本部、上图、南图,还保留着古籍的原始装具,如木夹板、木匣、纸函套,如果没有切实的问题,应该继续使用。另一种可以北京大学为例,当年为了将线装书在钢制书架上站起来,防止落上尘土,还要节约空间,将原始的木夹板、旧函套全部丢弃,一律改做了六合插套。这些后做函套的材质可能具有酸性,久而久之会损坏古籍。所以北大面临着重新制做什么样的小装具来替代这些函套,当然国图、上图、南图等也有部分古籍没有原始函套,也面临同样问题。

  再说大装具。北京大学在1999年首先制作了樟木书柜,而后北大的作法和书柜的样式被2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所采用,现在已经成为了许多厂家的产品样式,使用单位已经不好统计了。

  三、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先说小装具。珍贵古籍是限制使用的,采用木匣保护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材质取楠木、樟木、楸木等都可以,北大在试验用梧桐木。但是一般古籍数量庞大,都制木匣没有必要,也不经济。重制木夹板已经不大习惯,以前制作的纸函套品质差,安全没有保证。因此,能不能研制一种真正安全、无酸、结实、不太厚、不太重的纸板,和一种裁切、折迭这种纸板的机器,用以制作一种新的折迭式六合套,希望是一种可行的出路。

  再说大装具。古籍采用木质书柜保护,较之书架、钢铁书柜好处很多。木质书柜在环境潮湿时,可以吸收书柜内的湿气,保持书柜内的干燥。在环境干燥时,又会向书柜内放出湿气,保持书柜内必要的湿度。按北大的经验,以2米高、1米宽、0.7米厚、上截2层、下截3层的形制最为合用。

  问题在于采用什幺木质?现在都是用樟木,但是樟木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不允许都砍来做书柜。用楠木、楸木可能也有同样问题,如果用松木,松木所含的松节油对书有没有影响?需要认真研究。

  四、最后总结

  一、小装具主要是木匣和纸函套,需要研发一种制作古籍函套的专用纸板。

  二、大装具主要是木质书柜,需要研发适宜做古籍书柜的木材和加工工艺。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研究馆员  沈乃文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