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时期文献所遇到的问题
民国时期文献虽然主要指民国时期出版的文献,但在文献保护界,应包括近代采用机器纸、新式印刷方式和西洋(精平装)装帧的所有文献,因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致性。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应用,不仅造纸效率大大提升,纸的花色品种也非常繁多,使当时人们对机器纸充满了希望和好感。殊不知,近代的机器纸为文献的长期保存埋下了隐患。
早在1898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长约翰·杨(John Russell Young,1840——1899)在该年度的国会年报中,以“纸张耐久性”为题,希望引起国会对纸张寿命缩短的注意。他认为现代印刷机每天制造的许多数据极易毁损,报纸在读者的手中破碎,许多廉价制造的文学作品也因纸张的劣化瓦解,而成为无用之物。1970年代末巴罗实验室( William Barrow Laboratories)对全美公共图书馆进行研究,结论是在二十世纪前50年出版的非小说类书籍,将无法以良好状态存续至21世纪初期。同时,美国各图书馆数据已劣化的册数为七千六百万册,估计在进入21世纪初期之后,该数字将提高至一亿一千四百万册。整体而言,美国各级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图书馆馆藏毁损比例达到25%-50%,而且以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期间的文献纸张问题最为严重。J.W. Brown在1985年指出,美国国会图书馆当时二千五百万册馆藏中,将近四分之一,即六百万册的图书处于粉碎崩解的边缘,纽约公共图书馆估计其馆藏五百万册书籍,近半数呈现分崩离析的状况。所以不仅是中国面临近代文献的危机,全球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段以机器造纸为主的所产生的纸张出现这些问题。
早在1824年,英国人Jone Murray发现14-17世纪的传统纸张酸碱值在pH值在6.9-7.2之间,18世纪的传统纸在pH 值在6.2左右,而同时期的近代纸在pH 5.4左右。1940年巴罗(William James Barrow)以实验确认纸张中的酸性是导致纸张劣化的主因。在此之前,人们一般虽相信高含量的酸性是纸张劣化的元凶,但缺乏实证研究的根据。直到他对新旧图书进行检测对照后发现,老化的文献纸张含有高含量的酸性,pH值范围在3.0-5.5之间,处于严重酸化状态;相对保存良好的文献纸张酸性较低,pH值在6.0以上,有些甚至呈碱性反应。
酸性物质留存在纸张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会使纸张发黄、褪色(或称为回色)、变脆,强度减弱。这是因为酸性物质吸收空气的水分和纸张的主要成分纤维素产生化学反应,使纤维素中的氢键断裂,从而使纸张失去强度,逐渐变成碎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机器生产的纸张呈酸性状态呢?研究表明,19世纪以后,文献纸张因为生产原料与制纸过程的改变造成了酸性物质的残留,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19世纪初开始生产的近代机器纸张开始由木材纸浆代替麻或棉作为主要的造纸原料。磨木浆和初期的化学木材纸浆中是由于木材中带有大量的木质素(lignin)所致,木质素的作用是保持木材硬度,但木质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而形成酸性物质,所以如在造纸过程中未完全将木质素去除,将会导致木制纸张的快速酸化。
(2)为了增加纸张的白度,需要对纸浆进行漂白处理。在中国古代手工造纸时代的纸浆漂白是通过日光照射的氧漂,但由于耗时过久,近代机器造纸时代用含氯(chlorine)漂白剂来漂白纸张,而含氯漂白剂的残留增加了纸张的酸性。
(3)为了提升纸张的印刷施性,降低纸张的吸水性,防止书写墨水在纸面的洇渗与迅速扩散的现象,往往在造纸过程中加入同样是酸性的明矾(硫酸铝alum)、松香(rosin),以及矾水胶料(size)。而这些添加物大都呈酸性,更加大了纸张的酸化情况。
我国以民国时期为主的近代文献酸化也十分严重。国家图书馆对馆藏文献的酸碱度检测发现从清末开始到民国初期纸张的酸碱度(PH值)较以前大为降低,20世纪20-30年代的纸质文献酸碱度都在4.0以下,处于严重酸化状态。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纸质文献的酸碱度pH值还都在5.0以下,处于较强的酸化状态。由于文献的存世年限相对较短和造纸工艺的改善,20世纪60年代后文献的酸度曲线逐渐上升。
表1:各历史时期文献的酸度
时期
|
宋元
|
明代
|
清代
|
民国
|
解放后
|
pH值
|
5.9
|
6.2
|
5.5
|
4.4
|
5.0
|
除了纸张的原因外,我国近代纸质文献所采用的装帧方式和装订材料也是影响其长期保存的重要因素。近代文献的装订形式多为平装,封面材料较弱,和西方广泛流行的精装相比,磨损速度较快,无法满足长期使用和保存的需要。同时,近代文献装订方式多为订书钉平订,一方面铁质订书钉容易生锈,腐蚀纸张造成装订结构的解体,另一方面由于铁钉的强度与纸张的不匹配,容易造成纸张的破裂。
所以我国近代文献不仅面临纸张酸性脆化的问题,还存在装帧结构偏弱,装订材料不合理等问题,再加上文献保藏机构保藏条件较差,这些都是造成现存近代文献破损严重的局面。
二、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
面对图书馆馆藏近代文献生存状况严重恶化的情况,首先应从解决保藏环境入手。虽然近代文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纸张因其中的酸而严重劣化,但不良保藏环境更加加速了这种状况,所以要从根本入手,创造适宜纸质文献长久保存的收藏环境,严格的控制温湿度,延缓其裂化。
其次是脱酸技术的应用。脱酸技术的原理是在保存纸质文献“原貌完好”的前提下,使用碱性物质与已酸化的纸张或图书中和,并留下碱性物质,让纸张的pH值高于7以上,延长纸张的使用寿命。最早的去酸技术可以追溯到1936年O.J.Schierholtz 使用碳酸钙溶液来为墙纸脱酸的专利。目前常见的大量去酸法有Battle、Bookkeeper、dez、fmc、Wei T'o等几种。除了dez法采用二乙基锌气相去酸外,其他均采用以镁盐为有效成分的液相(非水性)去酸技术。
虽然文献保护界仍有人对批量脱酸技术存有疑虑,科学也尚未完全证实脱酸技术的长期安全性,但对于处于濒危状态的近代纸质文献,脱酸确实可以延长其寿命,应为一种可以采取的保护措施。但一般认为去酸处理的最佳应用时刻,应是在图书尚未酸化变脆之前,当书已酸化脆裂时,再做去酸处理,仅能维持图书不再继续酸化,而却无法恢复图书原来强度。现有的批量脱酸技术成本较高也是去酸技术广泛应用的障碍,据20世纪8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的测算,每册图书的去酸成本约在美金3元至6.3元之间。
德国莱比锡国家图书馆曾采用裂纸和脱酸技术来修复处于酸性脆化的纸质文献,并研制了一整套裂纸(Paper Splitting)、脱酸和夹裱一次性完成的自动化系统。但去年年底,据说是由于内部改组的原因,他们决定放弃这套系统,并寻求接受者。
据台湾杨时荣先生介绍,Dr. Adel Koura发明了一种劣化纸张复原的方法,Koura处理劣化纸张的方法,大致分成五个浸泡步骤,分别是25%浓度氢氧化钠液→10%浓度硫酸液→0.5%浓度碳酸镁乳液→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水与酒精混合液。待全部浸泡步骤完成后,再上下各覆一张有机硅涂布防粘纸(Silicon Paper)张,使其表面呈现光滑。此种复原法若不包含漂白与干燥过程的话,只需20分钟。处理过后,纸上印墨也不会受到破坏,字迹仍可清晰保留。其缺点是纸张经膨润处理后,表面积有时会有收缩状况发生。
不具备批量脱酸处理的修复机构,可以采用购买脱酸液手工喷涂的方式进行脱酸。现市场有售美国Bookkeeper等品牌去酸液。也可以使用碳酸钙等碱性溶液浸泡去酸的方法。但使用水性去酸液去酸后,要根据情况对纸张加以施胶,以补充因水洗而丧失的纤维之间的粘合力,增加纸张的强度。
第三、近代文献的修复除了采用一般纸张的修复技术外,对于文献结构的重建、恢复甚至加固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我国近代文献大部分以订书钉平订和纸面平装为主,其强度远不如折贴锁线装订和布面皮面精装。当其破损后,在对其书页修复后,对不适宜长期保存使用的装订装帧方式是恢复原样还是改为更加适宜的装订装帧,这是一个需要讨论和考虑的问题。如何处理古籍修复中一般遵循的“整旧如旧”、“最小干预”等原则在修复近代文献中的应用,需要在大量的修复实践和广泛的讨论中来确定。
第四、载录格式的转换是保障使用、保护原件的有效手段。近代文献大都已经非常脆弱,不堪使用。为了不影响读者的使用,采用缩微、数字化和影印等手段进行载录格式的转换和复制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使用手段,也可以起到保护原件的效果。但载录格式转换对于近代文献而言,是保护原件的手段,不能为了缩微、数字化而对忽视了对原件的保护,甚至造成更大的破坏。曾经有的图书馆为了加快数字化的速度而切开图书、期刊报纸合订本的书脊,野蛮操作造成满地狼藉、至今无法收拾的情况不应再发生。
三、民国时期文献的警示
民国时期文献距今不过百年,其问题之严重不仅因其装订装帧薄弱,其纸张的质量更是最根本的原因。英国伯明翰公共图书馆(Birmingham Free Library)副馆长鲍威尔(Walter Powell)在1904年指出:“一本图书的制造,纸张的质量可能是最重要的考虑点。”因为,即使装订损坏了,只要纸张够好,图书可重新装订。但若纸张无法长久,其上所附着的信息也就丢失了。
但从20世纪中叶至今,我国的纸质文献纸张的质量不仅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近10年来又有下降的趋势。或许民国时期文献的现在就是当今文献的未来,应该引起我们图书馆界的警醒。
表2 国家图书馆中外文文献纸张酸碱度检测结果比较
年代
|
图书
|
期刊
|
大陆
|
港台
|
外国
|
大陆
|
港台
|
外国
|
1910-1919
|
4.5
|
|
4.6
|
4.2
|
|
4.0
|
1920-1929
|
4.1
|
|
4.1
|
3.8
|
|
4.2
|
1930-1939
|
4.0
|
|
4.3
|
4.0
|
|
4.6
|
1940-1949
|
4.4
|
|
4.2
|
4.8
|
|
4.3
|
1950-1959
|
4.8
|
|
4.3
|
4.7
|
|
4.3
|
1960-1969
|
4.7
|
4.8
|
4.8
|
5.0
|
|
4.2
|
1970-1979
|
4.9
|
4.9
|
4.8
|
4.8
|
5.1
|
4.8
|
1980-1989
|
5.1
|
5.9
|
6.4
|
5.4
|
5.8
|
6.1
|
1990-1999
|
5.8
|
6.8
|
7.3
|
6.0
|
6.5
|
8.3
|
上表为国家图书馆藏近现代纸质文献纸张的酸碱度测试结果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陆的近现代纸张文献纸张都处于较为严重的酸化状态。港台和外国(以欧美为主)纸本文献纸张酸碱度已由近代的严重酸化逐渐转变为当代的中性和偏碱性。
虽然改善文献载体和装帧的质量是文献生产者对于文献长期保存所应承担起的社会责任,但多年来以美国为主的国际图书馆界的努力,使用适合长期保存的“无酸永久纸”作为图书尤其是学术图书和政府出版物用纸的成绩有目共睹。20世纪末美国及加拿大原来生产酸性纸的机械已转换为生产碱性纸机器的比例已达80%,并且还在不断的提高。
1989年对无酸纸的发展与使用而言,具有里程碑的象征意义。
首先在图书馆界的推动下,美国出版界表达了支持使用无酸纸的态度,带动出版产业对相关议题的关注。1989年3月,纽约公共图书馆举行了一场活动,目的在集结作家及出版社支持无酸纸的使用,共计有46位作家与40个出版社签署了“图书保存宣言” (Declarations of Book Preservation)协议,其誓言之内容如下:在此签下姓名的我们,宣誓对使用无酸纸的承诺,以无酸纸来印行首次出版的精装书,以保护印刷文字并使文化资产世代流传。
其次,美国参众两院图书馆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ttee on the Library)主席的裴尔(Claiborne Pell),向国会提出无酸纸法案,推动以无酸纸印制重要书籍及其它出版品的国家政策,使得无酸纸能在美国国内由上而下地迅速推展。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报导这次事件代表着主要的出版业者对无酸纸的使用作出承诺。这项活动也显示了出版界对图书馆界长期以来致力宣传的纸张酸化和无酸纸使用等相关议题,已有相当的认知程度。根据Z39.48-1992,若图书纸张符合ANSI标准,出版商可以在书内版权页记载右边的符号(圆圈内的符号为希腊文无限之意),作为表彰并供辨识。
最后,国际图联(IFLA)在巴黎会议的决议,将无酸纸的使用推进到国际的范畴。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制定并公布“无酸永久纸”标准之后,文献用纸尤其是学术文献和政府出版物的用纸质量明显改善,从表2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国外(以欧美为主)的纸质图书和期刊的纸张酸碱度已经达到中性或弱碱性。
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ANSI/NISO Z39.48-1992为底本,发展出永久纸的国际标准。负责制订永久纸国际标准的委员会ISO/TC46/SC10,包括图书馆界组织与人员在内,至今共出版三项关于永久纸的国际标准。
但中国现代纸质文献制作所使用的纸张却还是满足不了文献长久保存的需要。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欧美等国家的纸质文献纸张碱性有显著提高的同时,我国的纸质文献纸张还是呈现较强的酸性。2000年后我国部分学术图书使用轻型纸印制,其pH值普遍偏低,保存前景堪忧。由于轻型纸生产采用了特殊工艺保证了其较高的松厚度,吸墨性好,而且轻型纸厚实,表面强度大,纸张挺度高,印刷平滑性及可压缩性好,再加上轻型纸多为原色调或浅米黄色,ISO白度一般在75%左右,颜色自然,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感觉,色泽柔和,无反光,不刺眼,视觉舒适,适宜长时间阅读,故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轻型纸生产中应用了大量的化学机械浆,纸张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因此与其他含化学浆较多的纸张如普通胶版纸比较,轻型纸比较容易返黄并且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水分等的变化对轻型纸的寿命影响较大。
经对近年来部分采用轻型纸印制的书籍纸张酸碱度PH检测发现,书龄在10年内的纸张PH值都在6.0以下,呈现较为严重的酸化状态,比存世几百年的古籍文献纸张还要脆弱,实在令人堪忧。
表3 部分现代学术书籍纸张酸碱度pH值
书名
|
印刷时间
|
书页中间pH值P61
|
书口pH值
|
边缘pH值P39
|
登科记考补正(上)
|
2003年7月
|
5.59
|
5.69
|
5.82
|
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研究
|
2009年11月
|
5.94
|
5.82
|
5.88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影印图书序跋精选
|
2009年9月
|
5.55
|
5.63
|
5.60
|
马礼逊回忆录
|
2004年6月
|
5.64
|
5.55
|
5.65
|
虽然我国在2009年根据ISO 9706:1994和ISO ISO11108:1996制定了GB/T 24423-2009《信息与文献·文献用纸耐久性要求》和GB/T 24422-2009《信息与文献·档案纸耐久性和耐用性要求》,但其并未得到文献制作者的有效响应,收效甚微。我国图书馆界等作为文献保藏机构应加大无酸永久纸推广使用的鼓与呼的力度,文献出版界应广泛的承担起文献遗产长期保存的责任,提高文献载体的质量,为当代文献的长久保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贵的文献遗产。
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