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鉴定
鉴定
题跋集萃│朱熹《仪礼经传通解》

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日期:2017-09-13
题跋整理:南京圖書館  周蓉
提要撰寫:南京圖書館  徐昕 
編輯排版:趙洪雅

 

0025 儀禮經傳通解三十七卷(宋)朱熹撰 

宋嘉定十年(1217)南康道院刻元明遞修本(卷八至十、二十三配明抄本) 

丁丙跋 

南京圖書館藏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他对经学的阐释、研究、整理及发挥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仪礼经传通解》一书是朱熹晚年编纂的一部重要礼学著作,原是朱熹研习“三礼”的心得、笔记,名《仪礼集传集注》,晚年加以修改整理,更定为《仪礼经传通解》。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朱熹通解《仪礼》,是以《仪礼》为经,又取《礼记》以及诸经史杂书中论及礼制的文字附于《仪礼》本经之下,具加注疏。比如,他就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冠之于“学礼”之下。朱熹释解《仪礼》诸篇,次序不尽同于旧次,对章次也有所分析,还将某些章节文字分入它章之下,并杂取它书文字续列《仪礼》经文中。他虽割裂了古经,但对经文分章节次,使《仪礼》易于明晓,大有贡献。 

  此书有嘉定十年(1217年)朱熹季子朱在的题识,称:

  

右先君所著《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礼》十四卷,今刊于南康道院。其曰《经传通解》者,凡二十三卷,盖先君晚年之所亲定,是为绝笔之书。次第具见于目录,惟《书数》一篇缺而未补,而《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诸侯相朝礼》八篇,则皆未脱稿也。其曰《集传集注》者,此书之旧名也,凡十四卷,为《王朝礼》,而《卜筮》篇亦缺。余则先君所草定,而未暇删改者也。今皆不敢有所增益,悉从其稿。至于《丧》、《祭》二礼,则尝以规摹次第属之门人黄榦,俾之类次,它日书成,亦当相从于此,庶几此书始未具备。

  由此可知,此书编纂不出一手,《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为朱熹本人所撰,但未及定订,故仍名《仪礼集传集注》;至于《丧礼》、《祭礼》二篇,则朱熹草拟了规摹次第,属之门人黄榦,以使完成之后与前篇合璧。 

  《仪礼经传通解》虽然出于多人之手,但体侧一贯,风格相因,注解中于诸儒之说较完备,疏说较准确,于古代礼制之概貌有较明确的勾划,为研究古代礼制和《仪礼》等古书提供了重要参考。

  朱熹亲撰部分于嘉定十年先行刊印,即《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其余部分迟于嘉定十五年刊成,为《仪礼经传通解续》二十九卷。

  此本嘉定十年(1217年)朱在跋称“今刊于南康道院”,故其版本初定为南宋嘉定十年南康道院刻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四云“此书朱子殁后,其子在刻于南康道院,为嘉定丁丑岁。版移监中不久即漫漶”,后迭经元明修补,故可定此书版本为“嘉定十年南康道院刻宋元明递修本”。

  书前护叶背面有丁丙跋文:

  

《儀禮經傳通解集傳集注》三十七卷   宋刊本  王蓮涇藏書 

  是書《家禮六》《鄉禮四》《學禮十五》《邦國禮五》《王朝禮十四》前有嘉定癸未孟秋四明張虙識,目録後載朱子《乞修三禮札子》。其孤在有嘉定丁丑八月謹記云:“此先君晚歲親定絶筆,惟《書數》一篇缺而未補,而《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諸侯相朝禮》皆未脱稿,《王朝禮·卜筮篇》亦缺,餘皆草定而未删改,惟《喪》《祭》二禮則嘗以屬之門人黄幹”云云,即指勉齋所續之二十九卷也。後有嘉定癸未門人三山楊復及陳宓二跋。其書初刻於南康道院,再刻於江左書院。每葉十四行,行十五字,夾注同,版心有大小字數、刊字姓名,於“匡”“徵”“恒”“慎”“敦”“讓”字有闕筆,於《儀禮》則全載鄭注,節録賈疏,每引温本及成都石經,足訂注疏之訛。有“高氏鑑定宋刻板書”“甲”“宋本”“海叟氏”“汲古主人”“毛晉”“灌稼村翁”“隱求書室”“蓮涇”“太原叔子藏書記”“沈士業印”“耕野”諸圖記。海叟,當曾藏袁氏也。  

  此书钤有“汲古主人”、“海叟氏”、“高氏鉴定宋刻版书”、“宋本”、“甲”、“隐求书室”、“太原叔子藏书记”、“莲泾”、“灌家村翁”、“耕野”、“沈士业印”、“八千卷楼藏阅书”、“嘉惠堂丁氏藏”等印记。现藏于南京图书馆。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