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专栏导言 高士华(4)
星火点点刻梓以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雕版印刷业考论 孙云霄(6)
身份认同与军营日常:綦耀义《从军日记》所见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王淼(37)
·近代日本对东亚的情报搜掠与文化侵略·
专栏导言 高士华(60)
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书的制作和流转(1907—1916) 王刚(62)
朝鲜史编修会的复本制作及其底本考——以朝鲜燕行文献为例 王微笑(85)
·民族语言文献研究·
《论语全解》的版本与校勘刍议——以西夏文本为中心的考察 郑昊(115)
《脱卜赤颜》与元朝国史的编纂——兼论早期蒙古史多语种文献的关系 曹金成(129)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太祖实录》抄本为清代回译本再考 唐佳红(145)
清乾隆时期对《无圈点档》的整理与研究 马金柱(167)
国家图书馆藏《庙碑记事笔记》考论 王冕森(186)
内容摘要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星火点点 刻梓以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雕版印刷业考论 孙云霄
内容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以农村为主,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又遭敌人重重封锁,导致铅印、石印等机器印刷设备与耗材严重匮乏,无法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及学校的课本供应。于是根据地的党政机关、出版社、社会团体、民间书坊、合作社和学校等机构,选择利用雕版印刷开展出版事业。所刻红色书籍中,以识字教材和初级国语、常识课本为主,版式疏朗,内容贴近农村实际。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在华中、华东、华北、西南和西北等多处根据地发挥作用,推动了当地的扫盲工作和教育事业,为偏远地区传播革命火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红色出版;雕版印刷;革命文献
身份认同与军营日常:綦耀义《从军日记》所见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王淼
内容摘要:1944年秋,国民政府因豫湘桂战役惨败并为整顿军队,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燕京大学学生綦耀义激于爱国热忱投笔从戎,编入泸县203师,记录他军旅生活的《从军日记》生动呈现了国民党军队普通官兵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变化。作为最下层的二等兵,綦耀义厌恶国民党军队的等级森严和单调机械的新兵生活,寻求离开途径。后,綦耀义考入“青年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前往重庆培训,成为“太子门生”,逐渐认同军人身份。担任连训导员后,经历军事主官与政工干部的不和,体会到政工干部的尴尬处境。由大学生到二等兵,再到连队长官,军营日常生活对綦耀义的自我认同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与共产党军队相比,青年军的士兵普遍排斥军人身份,这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綦氏日记亦成为从士兵个体生活等微观层面探讨全面抗战时期军事史的典型个案。
关键词:綦耀义;《从军日记》;知识青年从军;全面抗战
·近代日本对东亚的情报搜掠与文化侵略·
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书的制作和流转(1907—1916) 王刚
内容摘要:关于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报告书的制作、流向及其与日本军方的关系,学界长期存在争议。基于日本外务省档案中的报告书制作费凭证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的调查报告书手稿等核心资料,研究发现,1907年至1916年间,报告书在撰写阶段仅有一部“正本”,并无“副本”。“副本”的制作由东亚同文会本部负责,每次复制三部,并全部提交外务省,再由外务省分别转送参谋本部和农商务省。此外,东亚同文会还通过《支那省别全志》等出版物面向日本社会整理并公布报告书内容,然而其中存在严重删减,旨在掩盖“大旅行”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东亚同文会;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书
朝鲜史编修会的复本制作及其底本考——以朝鲜燕行文献为例 王微笑
内容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村荣孝等朝鲜史编修会官员在朝鲜半岛、日本及中国东北地区开展大规模史料采访,又以此为基础,借助抄写、摄影等手段,制作了大批复本类文献。其中,纸本用于留存全文,胶卷旨在保存原貌。前人研究多忽视此类文献的特殊来源及其版本价值。以现存23种朝鲜燕行文献为例,通过考其源流,发现底本多为作者稿本或家藏抄本。在原本难觅时,复本可充作原本,又可为其递藏提供端绪;原本可得时,亦因复本保留其百年前面貌,可用于校勘。
关键词:朝鲜史编修会;中村荣孝;燕行文献;复本;底本
·民族语言文献研究·
《论语全解》的版本与校勘刍议——以西夏文本为中心的考察 郑昊
内容摘要:现存《论语全解》中,西夏官方刊行的西夏文本年代最早,且翻译质量精良;它是现存最早的非汉文刻本儒学典籍,亦是宋元时期各族群以儒学典籍为媒介展开文化交流的实证。以西夏文本为标尺,可判定各汉文本《论语全解》的质量: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和清乌丝栏精抄本的质量足可作整理底本,而四库本质量实在不佳。以对勘结果为基础,还能进一步细化文献的版本划分,判明各版本的近似程度。在校勘价值方面,可从西夏文本中识别出8例价值较高的异文,为揭示汉文本中较早产生的问题提供了证据,能一定程度还文献以原始面貌。
关键词:陈祥道;《论语全解》;西夏文;《儒藏》
《脱卜赤颜》与元朝国史的编纂——兼论早期蒙古史多语种文献的关系 曹金成
内容摘要:《脱卜赤颜》是元朝以蒙古文撰修的国史。前人研究多将汉文史料中的“国史”视作《脱卜赤颜》,其实是混淆《脱卜赤颜》与元朝汉文纪传体本朝史所致。虽然《脱卜赤颜》与纪传体本朝史均以皇帝事迹为中心展开修撰,但二者更多地体现出并行纂修、独立撰就的生成特点,从而形成了元朝国史撰修中独具特色的蒙汉双轨修史制度。元朝还有一部蒙古文史书《金册》,虽与《脱卜赤颜》并非一书,但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考索,可以管窥早期蒙古史多语种文献之间的传承谱系,尤其可以确证波斯文《史集》所参考的《金册》就是汉文《实录》的蒙古文译本。
关键词:《脱卜赤颜》;国史;《金册》;《史集》;《圣武亲征录》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太祖实录》抄本为清代回译本再考 唐佳红
内容摘要:辽宁省档案馆藏《明太祖实录》残抄本的性质与来源,是明代史学史上的关键问题,也影响了学界对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以满文本《明实录》残本为主要参考,逐一检视辽宁本行文中的惯用词、句式、舛误及圈改等,可以确认该本系清前期敕译满文《明实录》的汉文回译本,而非源自独立于今本《明太祖实录》的文本系统。因此,此本不当被用于研究明初《太祖实录》的修纂过程,也不宜作为优先于今本《明实录》的明初文献来观察明代制度与史实。现存满文本《明实录》可厘为译稿本与誊定本两部分,对认识明代官藏《明实录》的文本面貌及考察清代《明史》修纂问题都具有意义。
关键词:《明太祖实录》;辽宁省档案馆;满文本回译;《明史》
清乾隆时期对《无圈点档》的整理与研究 马金柱
内容摘要:《无圈点档》是记写于清开国时期的早期满文档册汇编,乾隆朝君臣最早从史学角度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先是系统总结《无圈点档》中的满文无圈点字,编纂《无圈点字书》;其后组织人力整理重抄《无圈点档》,形成《加圈点老档》与《无圈点老档》;此外,根据《无圈点档》等材料,绘制《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无圈点档》重抄工作中曾对档中满语词句、地名做出大量考订,《无圈点字书》《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的研究成果则被直接应用其中。清廷整理与研究《无圈点档》所形成的成果是乾隆时期庞大文化工程的重要一环,对于发掘清开国时期历史与文化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满文;《无圈点档》;《无圈点字书》;《满文老档》;《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
国家图书馆藏《庙碑记事笔记》考论 王冕森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满文古籍《庙碑记事笔记》收录满汉文献五十种,包括碑文、纪事、序文、赞颂文、敕诏等十二个类别。全书基本是以辑录自内翻书房的满汉翻译底稿散件陆续拼凑而成,部分文献可能是底稿原件,缮写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前十二册应系乾隆、嘉庆朝所辑,后三册系道光朝所辑,最终成书约在道光朝后期,原目录则应是成书后另由他人补入。《庙碑记事笔记》内容丰富,收录有《〈国书十二字头正音〉序》等未刊文献,有保存文献、补充史事之作用,亦可展现内翻书房的翻译流程,并反映御制诗文的创作与翻译情况,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关键词:《庙碑记事笔记》;内翻书房;满汉翻译;御制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