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献研究专刊·
目录
编者权力与治道书写——以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编者注为中心 马跃(4)
《金瓶梅》袭用薛应旂书信与嘉靖朝政事发微 潘超(30)
明代《王文成公全书》刊刻源流考 童飞(51)
从稿本到刻本:《随园诗话》的创作过程与文本变化 郑幸(68)
·戏曲文献研究·
专栏导言 黄仕忠(87)
晚明套印本的融通互证与价值重估——以五种“戏曲前附小说”套印评点本为中心 林莹(93)
国家图书馆藏《杂剧十种》及其戏曲史料价值 刘铁(118)
刘世珩《暖红室汇刻传剧》校刻考 沈珍妮、蒋思婷(133)
《双忽雷阁汇订曲谱》的正律订谱与刻印过程 翟皓月(156)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戏曲作品集整理出版的回顾与思考 苗怀明(178)
内容摘要
编者权力与治道书写——以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编者注为中心 马 跃
内容摘要:南宋奏议编注大多受到以“是元祐而非熙丰”“直书安石之罪”为标准的意识形态审查,《宋朝诸臣奏议》也不例外。作为现存最早奏议总集的编者,赵汝愚有意与官方意识形态合流,选篇排斥收录新法参与者的奏议,注文将奏议文章还原于特定历史语境,对王安石“三不足”之说进行驳斥,并通过对文字形式和注文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将北宋历史叙述为庆历—元祐和熙宁—绍圣模式的二元书写。在绍熙五年的庙议中,赵汝愚利用《宋朝诸臣奏议》为其政治主张提供合法性依据,由此引发朱熹对该书编注体例的批评。以学术关联政治还是尊重学术独立的不同取径,成为二人意见分裂的重要渊源。
关键词:《宋朝诸臣奏议》;赵汝愚;朱熹;奏议;编者注
《金瓶梅》袭用薛应旂书信与嘉靖朝政事发微 潘 超
内容摘要:在《金瓶梅》第四十八回中有一封书信长期为学界所忽视。考察可知,该信并非《金瓶梅》作者原创,而是袭用嘉靖朝名士薛应旂与友人尹台的一封书信,是《金瓶梅》中一篇可知确切时间、作者和背景的明人文字,且撰成时间与《金瓶梅》成书相距极近。通过对该信政治背景以及所涉人物关系的挖掘,可以为《金瓶梅》的成书背景、创作原型、作者立场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并借以窥见《金瓶梅》作者背后隐约的嘉靖士人群体。
关键词:《金瓶梅》;薛应旂;小说素材;严嵩
明代《王文成公全书》刊刻源流考 童 飞
内容摘要:明刊《王文成公全书》现存郭朝宾杭州初刻本、谢廷杰南京重刻本、黄纪贤桂林翻刻本三种版本。前两种版本均有繁复的修版与补版过程,郭朝宾杭州初刻本存在两次修补,谢廷杰南京重刻本则有四次增刻修补,每次修补都造成内容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郭朝宾杭州初刻本始刻于隆庆六年(1572)九月,刻成于万历元年(1573)正月。谢廷杰南京重刻本始刻于万历元年正月之后,刻成时间或可推迟到万历二年三月。杭州初刻本和南京重刻本的主要负责人均为谢廷杰,郭朝宾等官员属于“挂名”。谢廷杰为了赶在万历改元时上疏请祀王阳明,在杭州仓促刊行《全书》,致使杭州初刻本存在很多不足;又在南京重刻《全书》,既是为了弥补杭州刻本的不足,也是为了突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王文成公全书》;版本源流;刊刻时间;刊刻动机
从稿本到刻本:《随园诗话》的创作过程与文本变化 郑 幸
内容摘要:袁枚《随园诗话》在清代诗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稿本《诗话》的重新发现与影印出版也备受学界关注。结合笔迹比对与文本分析,可以推断存世的稿本《诗话》包含了袁枚亲笔手稿、其他写手誊抄稿以及袁枚亲笔修订稿等多种写本样态,阶段性编写于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间(1778—1781),因而能够反映《诗话》的早期创作面貌。其文本与刊刻行世的定本《诗话》存在大量不同,定本不仅对原稿的部分观点、事实进行了调整或修正,还有意识地提升了文本的可读性与表现力,以满足更广泛的阅读需求。审视《诗话》从稿本到刻本的种种细节变化,不仅有助于袁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助于探讨过程性文本在文学文献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袁枚;《随园诗话》;稿本;过程性;文本变化
·戏曲文献研究·
晚明套印本的融通互证与价值重估——以五种“戏曲前附小说”套印评点本为中心 林 莹
内容摘要:“戏曲前附小说”套印评点本是晚明湖州新式套印技术的独特产物,可以与更多同时期小说戏曲套印本、评点本展开融通互证研究。从文本内部来看,套印技术催发小说戏曲作品在正文校改、评点革新、批评立场取舍诸方面的变化,提供了印刷技术形塑文学文本的又一例证,也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的一种表征。而若以“戏曲前附小说”套印评点本为锚点,转向对文本外部世界的关注,能够加深有关小说戏曲跨文体循环转化、套印评点本生产路径、套印评点本与小说经典化、小说评本商业属性与物质属性、江南书坊之间及其与外地书坊的互动交流等问题的认识。上述内外两个维度的合流,构成重估晚明套印本价值的扃钥。
关键词:套印本;湖州;小说评点;跨文体;书坊
国家图书馆藏《杂剧十种》及其戏曲史料价值 刘 铁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杂剧十种》,应为清代庄亲王府演出剧目抄本合集。集中收录《滕王阁》《小山丛桂》两部节戏及《庆长生》《千秋祝》《宴梁园》《过函关》《天官祝庆》《庆千秋》《三辰拱寿》《蟠桃会群仙祝庆》八部寿戏。其中,《庆千秋》为康熙三十二年(1693)庄亲王博果铎四十四岁诞辰时苏州曲家徐麟进呈,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清代王府演剧用本。《杂剧十种》作为能够反映庄亲王府早期演剧活动的文献,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料价值。
关键词:《杂剧十种》;庄亲王;徐麟;节戏;寿戏
刘世珩《暖红室汇刻传剧》校刻考 沈珍妮、蒋思婷
内容摘要:清末民初刘世珩所刻《暖红室汇刻传剧》校勘精良、刻印美观,素为研究者和收藏者所重。刘氏原计划收入传奇杂剧30种,加之附刊、别行、附录共计51种。此书的校刻始于1900年左右,1926年因刘世珩病逝而中断。1937年,经吴梅介绍,上海来青阁书店用刘家的板片出版了其中的34种。20世纪80年代,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重印其中23种,其间有修补、重刻的情况。《暖红室汇刻传剧》的辑校工作是近代戏曲史上的重要事件,吴梅、缪荃孙、王国维、况周颐、刘富梁等学人都曾参与其中。该书系仿照刊校经史例订杂剧传奇,为戏曲校勘之新变,也是近代戏曲文献整理之先声。
关键词:《暖红室汇刻传剧》;刘世珩;吴梅;戏曲校勘
《双忽雷阁汇订曲谱》的正律订谱与刻印过程 翟皓月
内容摘要:《双忽雷阁汇订曲谱》是由刘世珩主持出版、吴梅正律、刘富梁订谱的一套戏曲曲谱丛书,目前共有交通部抄件纸稿本、刘氏赐书台红格写样本、刻印本三种形态的版本存世,计有18种剧目、28个版本。在曲谱编订过程中,吴梅主要负责厘正曲律,刘富梁则在此基础上酌定工尺,或补充、修正前代曲谱,或自行订谱。二人的正律订谱工作精审详赡,可称识板、识字、识谱、识唱。同时,《双忽雷阁汇订曲谱》三种形态的版本是戏曲曲谱校勘刻印流程中不同阶段的珍贵样本,通过比对可勾勒出此书的成书过程并由此推及曲谱刻印的一般工作流程。
关键词:《双忽雷阁汇订曲谱》;曲谱刻印;刘世珩;吴梅;刘富梁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戏曲作品集整理出版的回顾与思考 苗怀明
内容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大陆地区戏曲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态势,戏曲作品集的整理刊布作为基础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相继有一批成果出版,体现了这一时期戏曲研究的成就与特色。这些戏曲作品集编纂动机不同,编排方式不一,整理形式多样,较之以往各个时期,无论在规模数量上还是在学术质量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为戏曲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良性的积累和推动。其间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戏曲作品集;校勘整理;戏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