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出版与收藏专刊·

目录

专刊导言 刘蔷(4)

毋昭裔板刻《九经》质疑 王媛(8)

钱熙泰、张文虎文澜阁访书考略 谢辉(25)

稿本《柳树芳日记》所见《陆清献公日记》出版过程——兼与现存出版实物的比较 刘昊(40)

民国时期晚清官书局刻本的印刷与流通 胡培培(61)

论中国古籍钤印的分类 莫俊(80)

都省书画之印”新考——兼谈“礼部评验书画关防”的时代 赵晶(110)

王韬“置书英京博物院”事件考论 陈玉兰 张文娴(132)

天津图书馆藏周季木未刊石刻稿本五种考论 唐雪康(148)

·建馆115周年纪念·

归安姚氏咫进斋藏书考略 林振岳(168)

朱希祖藏曲活动考论——兼谈国立北平图书馆早期的戏曲入藏 梁帅(187)

内容摘要

毋昭裔板刻《九经》质疑    王媛

内容摘要:蜀毋昭裔板刻《九经》明确记载于司马光《资治通鉴》,长期以来,被视为雕版印刷史上的大事。但宋代学者论及后蜀文化事业时,往往只提到毋昭裔主持石经刊刻而未及板印《九经》;论及毋昭裔板印的书籍,则只提到《文选》等,亦未及《九经》。宋代文献中未见毋昭裔板刻《九经》印本流传的踪迹。《资治通鉴》记载毋昭裔板印《九经》,但未提及其主持石经刊刻。综合这些情况,毋昭裔板刻《九经》应非史实,只是石刻《九经》的讹传。王明清《挥麈录》关于后唐刊刻《九经》为“仿其(指毋昭裔)制作”的记载,进一步引发了后唐《九经》、蜀石经、“毋昭裔板刻《九经》”之间关系的各种纷争。实际上,蜀石经与五代监本均以唐石经为底本,彼此并无互相沿用的关系,也并不存在毋昭裔仿五代监本刊刻《九经》之事。

关键词:毋昭裔   蜀石经   雕板   《九经》

钱熙泰、张文虎文澜阁访书考略——以《钱鲈香先生笔记》为中心    谢辉                                        

内容摘要:《钱鲈香先生笔记》为钱熙泰所撰杭州行纪,详细记载了道光年间钱氏与张文虎三次至文澜阁访书的情况,并保存了历次抄书校书的目录。将该书与张氏所撰杭州行纪合而观之,可知第一次到杭州时,钱、张等人在文澜阁司事周献的帮助下,借出117种阁本,抄录其中63种,又自备底本取校阁本81种。第二次仍托周献抄录阁本65种,第三次托新任司事朱石樵抄书数十种。总计抄书至少128种,其中有56种后被收入《守山阁丛书》等钱氏家族编刻的各种丛书中,成为重要的底本来源,保存了部分文澜阁本的面貌。所校之书中有69种被收入各种丛书。实践证明,阁本发挥的校勘作用有限,这也促使钱氏不再迷信阁本,而着力搜求其他版本进行他校,特别是对《墨海金壶》等丛书的利用。

关键词:《钱鲈香先生笔记》   张文虎   钱熙泰   文澜阁《四库全书》   《守山阁丛书》

稿本《柳树芳日记》所见《陆清献公日记》出版过程——兼与现存出版实物的比较    刘昊

内容摘要:古籍刊刻主持者的日记提供了具有详细时间节点的出版日志文献,这些日志与出版过程中各类刊本实物形成对照,能够从多层次审视书籍出版史。苏州博物馆藏《柳树芳日记》稿本51册记录了柳树芳在清代道光年间刊刻《陆清献公日记》的完整流程。结合柳树芳的记录与现存刊本实物,可以还原收集与抄写书稿、校对、写样、雕版、印刷、流通等完整出版过程。根据柳氏日记,可以进一步判断上海图书馆藏多部刊本实物的初、后印情况,并由此反思古籍初印与后印、刊刻时间与印刷时间的关系等相关问题。柳树芳关于书籍刊刻后赠送、索要等事项的记录,还揭示了书籍及其出版在文人社会交往中的意义。

关键词:《柳树芳日记》   《陆清献公日记》   刊本实物   出版过程

民国时期晚清官书局刻本的印刷与流通    胡培培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晚清官书局刻本继续印刷与流通,是中国版本学史、书籍史、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官书局刻、印本《二十四史》《广雅丛书》《资治通鉴》《古逸丛书》等分别通过合作、重编、拣选等途径得以再印,是其中较具代表性者。虽经时代变化,这些晚清官书局刻本仍然为从事传统学术研究者所需,章太炎、朱希祖、胡适等文人学者多有购买、阅读和推荐。尽管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发行的古籍相比,晚清官书局刻本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印量较少,所占市场份额并不大,却依旧为时人所重,更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售书目录、藏书目录、推荐书目以及日记、信札等资料为考察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晚清官书局刻本   旧版再印   民国出版   古籍流通

论中国古籍钤印的分类     莫俊

内容摘要:目前古籍钤印分类研究中存在对钤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准确,对钤印类型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认识不充分,对钤印分类依据、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把握不恰当等不足。解决上述不足,可以“古籍钤印”作为顶层概念,在借鉴既有分类成果并占有更多材料的基础上,以功能为分类依据,将古籍钤印分为出版印、流传印两大类目,分别包含若干下位分类,从语义、语法、语用等角度就类目的概念、印文内容及印文组织形式进行综合剖析,重新构建种类涵盖广泛、类目设计合理、层级关系分明的古籍钤印分类体系,推动新时期古籍钤印整理研究工作的深入。

关键词:古籍钤印   分类   出版   藏书

“都省书画之印”新考——兼谈“礼部评验书画关防”的时代     赵晶

内容摘要:“都省书画之印”并非元代中书省或秘书监官印,应系明初中书省官印,该印的使用时间不早于朱元璋即吴王位的至正二十四年(1364),使用时间的下限为洪武十三年(1380),此后不再使用。此印主要钤于刻本书籍、法书墨迹、碑帖拓本及绘画册页。钤于绘画册页是由于册页的装帧形式与书籍相近,明初被归入典籍类。该印很少见于绘画立轴和手卷,若出现则该立轴或手卷大多真伪存疑或装裱形式经过改造。“都省书画之印”往往与“礼部评验书画关防”同时出现,后者应系明初礼部书画库官印,使用时间的下限同样为洪武十三年。两印的使用可能与拨付相关典籍类藏品给大本堂或秘书监等机构有关。“都省书画之印”“礼部评验书画关防”“纪察司印”均为明初官印,在使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重合期,随着中书省、礼部书画库、大本堂、秘书监的先后废止,相关典籍归翰林院保管,法书名画则汇集到内府纪察司中,并在洪武十七年后为司礼监所继承。

关键词:都省书画之印   礼部评验书画关防   司印   中书省   秘书监

王韬“置书英京博物院”事件考论     陈玉兰、张文娴

内容摘要:王韬声称自己“曾观书于英京太学,及其归也,以所携书万一千卷置之博物院中,太学诸儒,无不同声嘉叹”。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引发了中外学人探究其实的浓厚兴趣。近年来,认为王韬所说“置书”数量夸大其词,认为所谓“置书”不过是售卖而非捐赠,因而其意义已“大打折扣”等观点占了主导。其实王韬家富藏书,赴英前已将大量图书邮寄至英国,赴英时随身携带的书也有五千卷左右,居英期间仍有亲友往英国寄书;大英博物院图书馆至少分两次向王韬购书,流落在大英博物院之外的书亦或不少,“万一千卷”的数量实有所据。王韬两次售书给大英博物院在当时英国至少有30家报纸予以报道,是颇为重要的文化事件。其书虽然以部分售卖而非捐赠的方式留在英国,也无损其在中英文化交流以及中学西传中的意义。

关键词:王韬   “置书英京博物院”事件   大英博物院图书馆   中学西传

天津图书馆藏周季木未刊石刻稿本五种考论    唐雪康

内容摘要:周季木是清末民国间重要的金石学家、收藏家,尤以收藏汉晋石刻原石著名,由于逝世过早,学界对他关注不多。天津图书馆藏有周季木未刊石刻稿本五种,其中,《季穆藏石记》记录1915至1920年间他的石刻等文物购藏,共计57种;《居贞阁所藏汉晋石影释文》写于1929年,主要写录藏石的释文,同时也记录了石刻的尺寸、出土时地、著录情况、来源等信息;《魏石经室杂著》前半为草稿,后半是有关金石、考古的札记;《秦石轩金石文字日记》前半为1927 年日记摘录,后半是抄录的金石、考古札记;《百汉晋石斋藏石记》为残册,记录了藏石的释文、购藏时间、来源等信息。对研究周季木藏石最具价值的是《季穆藏石记》《百汉晋石斋藏石记》《居贞阁所藏汉晋石影释文》三种,其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石刻出土时地和递藏源流的记录,以及对石刻文字的释读传录。《季穆藏石记》还记录了购买石刻的价格,与现存周季木1930年的一份手订价目册存在较大差异,经考证,《季穆藏石记》的记录更加真实可信。

关键词:周季木   石刻收藏   稿本著录   金石学

·建馆115周年纪念·

归安姚氏咫进斋藏书考略    林振岳

内容摘要:归安姚氏咫进斋为清代江南著名私家藏书楼。其藏书清末售归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是今国家图书馆最早入藏的一批善本。根据日记、书札、书目等史料考察姚氏藏书聚散始末,咫进斋藏书精本多得自蔡氏醉经轩、刘喜海、刘履芬旧藏,姚觐元、姚慰祖父子生前即在苏州开设尊古堂书坊出售藏书。清末觐元之孙姚绳武将咫进斋藏书售归京师图书馆时,端方从中抽走数种精本。另有部分碑帖书籍售予盛宣怀愚斋图书馆。民国后姚氏藏书仍陆续散出,1927年张元济见到咫进斋未刻稿数种,为之谋刊。罗振常蟫隐庐曾经手姚氏藏书数十箱,傅增湘也曾收得数种。姚氏藏书售归京师图书馆的部分,1933年赵万里编纂《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时从善本书库中删汰近半,部分藏书随“甲库善本”南迁、运美、抵台,现今分藏北京、台北两地。

关键词:姚觐元   姚慰祖   姚绳武   咫进斋   京师图书馆

朱希祖藏曲活动考论——兼谈国立北平图书馆早期的戏曲入藏    梁帅

内容摘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朱希祖购得千余册昇平署文献与曲本。学界对朱氏所藏昇平署文献多有了解,而对其搜购曲本一事知之甚少。南京图书馆藏《购书目》、国家图书馆藏《十四年寄售各书铺书账》为朱希祖未刊手稿,是考察其戏曲购藏、售卖活动的重要文献。朱希祖多与许之衡、王孝慈、马廉等人相互抄藏曲本,这进一步丰富了郦亭藏曲的品质与数量。早期北平图书馆、北海图书馆的戏曲收藏不多,两馆合并组建国立北平图书馆后,得益于赵万里的访求,馆藏曲本日渐丰富。1932 年夏秋之际,朱希祖将所藏昇平署文献与曲本悉数售予国立北平图书馆,进一步提升了平馆藏曲的规模与质量。此后,赵万里将多种书籍提入善本库,学林多受嘉惠。

关键词:朱希祖   曲本购藏   国立北平图书馆   赵万里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