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外文化交流·
专栏导言 张伯伟(4)
和刻本《事林广记·岛夷杂志》再探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往史文献确证 李晓明(9)
东洋文库藏中原康隆抄本《古文尚书》之学派归属 ——兼论校勘学中“过渡形态”抄本的使用问题 赵培(26)
明清官方书籍输出制度研究 吴政纬(42)
朝鲜燕行使在中国的书籍访购、编刻、刊印与交流研究 漆永祥(73)
中西学术视域中的“文献学”“文本学”和“书籍史 韦胤宗(112)
·信札整理与研究·
高邮二王友朋来往书札系年释例 张琦(130)
张之洞与李鸿章早年交际再析(1869—1881)——张之洞致张佩纶书札考释 刘青峰(155)
罗振玉致法国汉学家沙畹未刊书札十四通考释 贺梦莹 周霄汉(170)
内容摘要
·中外文化交流·
和刻本《事林广记·岛夷杂志》再探——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往史文献确证 李晓明
内容摘要:和刻本《事林广记》辛集卷八《岛夷杂志》系宋代广南市舶司所编海外地理志书《广舶官本》的孑遗之篇,其成书时间至迟应在13世纪初。《岛夷杂志》收录了与宋代广南市舶司往来的21个海外蕃国,诸条目描述了海外列国的风土佚闻。经对勘可知,《岛夷杂志》部分条目为《诸蕃志》《岛夷志略》等志书所引用。考志中所载6条广州发舶航路,移居佛啰安国的唐人与毗沙门信仰,大阇婆国与莆家龙地望,单马令国庆元二年入贡等诸多轶事皆未见于他本史籍。
关键词:《岛夷杂志》 《广舶官本》 《事林广记》 《博闻录》
东洋文库藏中原康隆抄本《古文尚书》之学派归属——兼论校勘学中“过渡形态”抄本的使用问题 赵培
内容摘要:日本东洋文库藏中原康隆抄本《古文尚书》,仓石武四郎、刘起釪、水上雅晴等皆以之为中原家本。以康隆抄本与古梓堂藏本、东寺观智院本相校,可知其并非中原氏明经嫡系之点本;校之神宫本、清原宣贤抄本引家本,则可定为同流。作为中原氏庶流的康隆一支,其学实自清原一系出。此《古文尚书》点本,正处在清原博士家《尚书》学底本转换之中间阶段,呈现出“过渡形态”:其文本既有从古本而旁注宋椠情况的,亦有用宋刻而旁标古本旧貌者。因此传学与校勘方式,康隆点本有规律地改易底本,致使一卷之中至少直接呈现有三种样态:古本、康隆本之实貌、摺本(宋本)。仓石武四郎曾校此本与诸本异同,东方文化研究所《尚书正义定本》亦曾用此本参校,但取舍相异;近出《尚书注疏汇校》,径录《尚书正义定本》之校语,未对此“过渡形态”之抄本现象予以措意。
关键词:《古文尚书》 中原康隆 清原宣贤 校勘学
明清官方书籍输出制度研究 吴政纬
内容摘要:汉籍的越境流动是东亚书籍史、东亚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课题,然而相关研究至今仍忽略传统中国官方扮演的角色。事实上从宋代开始,传统中国官方出现越来越强烈的书籍防禁意识。这种针对史书、天文、地理等书籍输出的防禁意识,在明武宗去世后,正式成为明廷对所有国家购买书籍的规范。明清官方曾经赐书外国,外国亦存求书之例,但过程旷日废时,且数量有限,都与官方对书籍输出所持管制态度有关。明清两代在会同馆、栅门、海关,一直维持相同的书籍输出管制原则,而清廷内部的文化政策也曾影响外邦人求买书籍的意愿,其中细节多可借助朝鲜燕行文献予以钩沉。重建明清官方的书籍输出制度,不仅有助于澄清汉籍越境移动的实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具体说明传统中国书籍、知识乃至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
关键词:明清时代 官方管制 书籍输出 燕行文献
朝鲜燕行使在中国的书籍访购、编刻、刊印与交流研究 漆永祥
内容摘要:本文对明清时期朝鲜燕行使在中国的书籍访购、编刻、刊印与交流等,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认为在中国大量购买书籍,是朝鲜王朝治国理政与学术文化建设的重要事项,是燕行使在使事活动之外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使臣通过多种方式得到包括史籍、方志、天算与地图等中国明令禁止出口的书籍,但朝鲜书籍却严禁带入中国;尽管明清朝廷有严苛的禁书律条与惩罚措施,但使臣总能逃避搜检潜买而归;这种不花费成本的间接与直接利用中国文化与科技成果的行为,为半岛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建设等,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中国与朝鲜半岛向来的书籍文化交流,基本上是不对等的单向输入,那种认为中国对古代朝鲜是强行灌输与文化侵略的观点,只不过是对历史的无知和荒谬的臆测。
关键词:燕行使 书籍购买与编纂 禁书措施 禁书与文字狱 化交流
中西学术视域中的“文献学”“文本学”和“书籍史” 韦胤宗
内容摘要:以书籍与文献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学”在中国与西方皆有非常悠久的传统。西方对于书籍与文献的研究最初以著录为主,名为bibliography,相当于中国传统的目录学;而西方现代的bibliography意义较广,包含书目题跋的编制、书籍生产过程和背景的考察、书籍形制的分析和文本的研究等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国的版本目录学、校勘学和出版史等研究领域。同时西方又有以整理和阐释经典文本为鹄的、以语言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philology,相当于中国传统的小学。中国现代学科设置中的“文献学”包括以上两大方面的内容,因此“文献学”的英文译名应该是“bibliography and philology”。二十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学术界又陆续兴起文本学、书籍史等新领域,给书籍与文献的研究带来新的方法与视野,这些新的研究路径渐次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的文献学相结合,使我国的文献学研究步入新的阶段。
关键词:文献学 书志学 语文学 文本学 书籍史
·信札整理与研究·
高邮二王友朋来往书札系年释例 张琦
内容摘要:针对清人信札,学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系年工作,但尚未对系年的流程和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在逐件系年180馀封高邮二王与其友朋来往书札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信札系年的两项前期工作、八种方法和三个原则。两项前期工作分别是检查信札是否完整(正编联)和确定写信人、收信人(定姓名)。八种系年方法分别是明时月、征行实、谙术语、察地理、据官称、按著述、交系联、慎排除。这八种方法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如何选取,当视信札提供的信息而定。三个原则分别是无定法、协内外和从阙疑。并以高邮二王友朋往来信札的具体系年实例来详细阐明两项工作、八种方法和三个原则的实际操作情况。
关键词:高邮二王 信札 系年 方法论
张之洞与李鸿章早年交际再析(1869—1881)——张之洞致张佩纶书札考释 刘青峰
内容摘要:借助近代史所藏张之洞档,对张之洞致张佩纶有关书札进行考订释读,可以追觅“清流”时期的张之洞与李鸿章的早年交往、密谋、合作与分歧。在中俄伊犁交涉中,张之洞以“洋务”立身鸣世,与李鸿章有了合作的基础,张李二人渐有直接往来与合作。为应对时局,张之洞与李鸿章在内、外朝相互呼应,共同配合琉球罢约、光绪七年沿海督抚调整及左宗棠的外调。这些事件凸显张之洞的主动性,而非仅为李鸿章的拉拢或张佩纶的穿引。探讨张李二人的早年交际,证实张之洞从“清流”向“洋务派”转变的论述模式存在可商榷之处。对近代史所藏张之洞致张佩纶书札进行刊布,亦可补各版本《张之洞全集》之不足。
关键词:张之洞 李鸿章 张佩纶 “清流” 张之洞书札
罗振玉致法国汉学家沙畹未刊书札十四通考释 贺梦莹 周霄汉
内容摘要: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有罗振玉致法国汉学家沙畹的十四通未刊书札,系罗振玉1912至1915年间避难日本时期所作,主要目的是了解沙畹考释木简的进度,并请求提前阅览木简影印件。书札内容涉及罗、沙二人在简牍文字、甲骨文、金石文字以及敦煌文献方面的交流与研究历程。罗振玉与沙畹的交往历史,由于材料缺乏,一直未被学界深入了解。此批书札为补充罗、沙二人的交往详情以及探究同时期中法学者的互动历史提供史料参考,具有文献价值。关键词:罗振玉 沙畹 书札 学术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