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与信札研究专刊·
目录
专刊导言 马忠文(4)
英和日记史料价值刍议——兼谈《恩福堂诗钞》的成书过程 郑小悠(8)
翁心存、翁同龢居京日记对读研究 贾宏涛(26)
稿本《安宜日记》所收函札辑考——兼论日记收录函札文献的价值 杨凯(44)
徐森玉先生与京师图书馆——以俞泽箴日记资料为中心 孙玉蓉(58)
新发现张彭春日记的文献价值考述 张诗洋(73)
伊犁将军长庚有关阿尔泰山的六通未刊信札考释 章成(89)
辛亥壬子之际曹元忠致张锡恭书札考释 向东(104)
《双行精舍校注汪水云集》相关史事考述——从赵万里佚札与王献唐佚跋说起 石祥(120)
王重民旅法期间致顾颉刚二函考释 赵大旺(132)
新见王重民致伯希和信札七通诠解——以王重民对法藏敦煌遗书的整理为中心 刘蕊(14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之发现与研究——以上海图书馆藏叶景葵、顾廷龙往来信札为中心 丁小明 柳和城(159)
顾颉刚致沈文倬信札一通考论——兼及两先生以礼学为中心的学术因缘 楼培(177)
内容摘要
英和日记史料价值刍议——兼谈《恩福堂诗钞》的成书过程 郑小悠
内容摘要:英和是嘉庆、道光年间重臣,清中期满洲科举世家的代表人物,《壬戌扈从随笔》与《奉使陕甘日记》是他的两部日记手稿。《壬戌扈从随笔》现藏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记为嘉庆七年(1802)英和随扈嘉庆皇帝木兰秋狝及拜谒东陵诸事;《奉使陕甘日记》现藏国家图书馆,所记为嘉庆十一年(1806)英和偕内阁学士初彭龄赴甘肃查办案件的沿途情形。两部日记基于其原始性、主观性、细节性的文献特点,具有激活清中期政治史、制度史、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史料价值。将其中记录的诗作与英和诗集《恩福堂诗钞》稿、抄、刻本进行校勘比对,亦对理解《恩福堂诗钞》各版本成书过程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和 《壬戌扈从随笔》 《奉使陕甘日记》 《恩福堂诗钞》
翁心存、翁同龢居京日记对读研究 贾宏涛
内容摘要:翁心存、翁同龢父子于1860-1862年间均居住于北京,其日记有三年时间的交叉重合,经过对这一时期日记的对读,发现翁氏父子日记在书写法则、措辞语气、内容编排上存在种种雷同巧合,由此可以推测其家族日记私密性较为薄弱的特征。同时,翁氏父子日记在对同一事件的记录上表现出时间的错位,参考其他史料,揭示出翁同龢日记记录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这与日记文体的即时性特征发生背离。最后,通过三年居京日记的对读及整体把握,彰显出《翁心存日记》相比《翁同龢日记》更为丰富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翁心存 翁同龢 日记 对读
稿本《安宜日记》所收函札辑考——兼论日记收录函札文献的价值 杨凯
内容摘要: 方濬师是晚清官僚、藏书家和诗人,其手稿《安宜日记》保存大量与中央政府机要官员、任职地方的亲属朋僚以及各类社会人员的往来函札,内容涉及中法战争史、晚清官场生态和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史实,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辑录考证历史上私人日记中的函札材料,对于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者予以关注。
关键词:方濬师 《安宜日记》 函札文献
徐森玉先生与京师图书馆——以俞泽箴日记资料为中心 孙玉蓉
内容摘要:20世纪20年代,徐森玉先生曾在京师图书馆工作过,而留下的文字记载却不多。在他同事俞泽箴的日记手稿中,有关于徐森玉先生在此期间主持擘画、奔走操劳的片断的文字记载。为保护馆藏善本及《四库全书》,为扩充馆址,为应对“国立京师图书馆”的风波以及诸多馆务工作,徐森玉克服重重困难,躬亲其事,恪尽职守。以俞泽箴日记手稿中的记载为基础,与现存相关文献史料相参照,借以证明日记记述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从中看到徐森玉先生为京师图书馆事业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徐森玉 京师图书馆 俞泽箴 日记
新发现张彭春日记的文献价值考述 张诗洋
内容摘要:新发现的张彭春日记详细记载1924年到1932年间,张彭春在清华学校(大学)、南开大学任职的生活点滴,是作者历经“五四”之后的数次政治变局、文学思潮、思想论争的真实反映。日记不仅涉及张彭春与张伯苓、梁启超、徐志摩、胡适、吴宓、梅兰芳等人的密切交往,还包含张氏参与戏剧排演、从事戏曲研究的详实记录,是考察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史及张彭春本人戏剧思想的新证。同时张氏主持清华学校改革、清华国学院成立等校务,在日记中留下诸多记载。张彭春日记涉事丰富,可读性较强,对研究民国期间文化史、教育史、社会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张彭春 日记 戏剧 清华学校(大学) 南开新剧团
伊犁将军长庚有关阿尔泰山的六通未刊信札考释 章成
内容摘要:同治、光绪两朝期间,科布多与新疆之间就阿尔泰山地区的治权争夺日益激烈,两地官员为此龃龉不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藏有伊犁将军长庚关于阿尔泰山之信札六通,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宣统三年(1911)间,长庚分别写给时任新疆巡抚饶应祺、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幕僚贺家栋、礼亲王世铎、塔城参赞大臣额勒浑的秘信。函札内容主要记载长庚考察阿尔泰山、调停多方矛盾、筹边谋划、把控全局的过程。六通信札涉及的人事,系统反映了阿尔泰山借地积案的解决过程,可与出版文献互读互证,并为研究边疆治理提供新史料。
关键词:长庚 阿尔泰山 新疆 科布多 信札
辛亥壬子之际曹元忠致张锡恭书札考释 向东
内容摘要:曹元忠和张锡恭都是晚清民国之交著名的遗民学者,矢志效忠清室。当辛亥壬子之际,曹有致张书札一通,展现二人在易代时不同的心路历程,张决意归隐,曹初志与清室共存亡,但终亦与张同隐。信中亦谈及缪荃孙、陈宝琛、劳乃宣、顾麟士、于式枚等人的事迹,以及曹、张等人的图书和著作留藏情况。结合相关史料,考释此信内容,揭橥鼎革时清遗民学者的轶事,可管窥清遗民学者的思想和交往情况,亦庶有补于近代学术史、文献史之研究。
关键词:曹元忠 张锡恭 辛亥 易代 遗民
《双行精舍校注汪水云集》相关史事考述——从赵万里佚札与王献唐佚跋说起 石祥
内容摘要:山东省图书馆收藏的清乾隆三十年鲍廷博刻本《水云集》《湖山类稿》贴有赵万里致王献唐信,另有王献唐题跋,均未经披露。这两件史料揭示了二人因校勘《水云集》而发生的学术交往。赵万里在王献唐寄去的这部《水云集》《湖山类稿》上,过录了王国维、赵万里合校本的校语。王国维、赵万里合校本包含了多个校勘辑佚来源:王国维校出的王乃昭本相对于鲍刻本的异文、过录的王乃昭本上的黄丕烈所写校字、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佚文,以及赵万里据《诗渊》《永乐大典》校出的异文。王乃昭本曾经黄丕烈收藏,黄氏对此本的认识也有先后变化。因未见王乃昭本,加之诸家对该本称谓不一,王献唐一度将“黄丕烈校王乃昭本”误解为黄氏以王本为参校本临校的另一个本子,将自己校勘《汪水云集》的底本——海源阁流出的黄丕烈旧藏王孝咏本——误认为王乃昭本。王孝咏本入藏山东省立图书馆后,因抗战流转,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关键词:赵万里 王献唐 《双行精舍校注汪水云集》
王重民旅法期间致顾颉刚二函考释 赵大旺
内容摘要:王重民旅法期间致顾颉刚的两封信,谈及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本《尚书》写卷的情况,信函反映顾颉刚等人搜求敦煌本《尚书》写卷的艰辛历程,也体现王重民等人海外访书对中国早期敦煌学的贡献。尽管受到国内客观条件的限制,但顾颉刚等人提出请求摄影的《尚书》写卷清单仍体现出其对法藏敦煌本《尚书》卷子的情况掌握得较为全面,足以站在世界的前列。
关键字:王重民 顾颉刚 顾廷龙 敦煌文书 《尚书》写卷
新见王重民致伯希和信札七通诠解——以王重民对法藏敦煌遗书的整理为中心 刘蕊
内容摘要:巴黎吉美博物馆藏伯希和档案内保存有七通王重民致伯希和的信函,内容主要涉及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的整理与编目事宜,尚未见披露。通过释读书信,可进一步了解王重民编纂法藏敦煌目录的具体细节,以及王、伯二氏就敦煌遗书的整理、编目工作所进行的探讨。此外,这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中法学术交流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王重民 伯希和 信札 敦煌遗书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之发现与研究——以上海图书馆藏叶景葵、顾廷龙往来信札为中心 丁小明、柳和城
内容摘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的发现及研究的过程堪称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关于写本文献研究的经典案例,特别是叶景葵与顾廷龙、钱穆等学者间就此所展开的学术讨论影响广泛。现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叶景葵、顾廷龙两人往来信札,是还原《读史方舆纪要》稿本之发现与研究的伟大历程的核心文献。此案例也有助于探讨笔迹对比与内容校勘这两个维度在稿本鉴定中的实际效用。
关键词:叶景葵 顾廷龙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 稿本
顾颉刚致沈文倬信札一通考论——兼及两先生以礼学为中心的学术因缘 楼培
内容摘要:顾颉刚1975年4月3日致沈文倬函一通,涉及现代礼学、经学研究的一段学术因缘。结合日记、书信等文献,可知顾颉刚与沈文倬于1940年代订交,亦师亦友,多方举荐。沈文倬在堪称绝学的礼学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今世治礼经者之第一人”,一直都有顾颉刚的关怀提携,特别是在艰难岁月中的支持鼓励。顾氏的爱惜人才与磊落襟怀,沈氏的淡泊明志与潜心学术,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学界真正的风骨与精神。
关键词:顾颉刚 沈文倬 礼学 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