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年第2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文学文献研究专刊·

目录

专刊导言 刘跃进(4)

北宋西湖莲社社集编纂考 陈斐(7)

《玉壶野史》“生旦杂处”考辨 林杰祥(24)

《九家集注杜诗》版本疑点考辨——兼论“聚珍本”说的产生背景 龙伟业(33)

宋元“集注批点杜集”成书及其价值发微 曾祥波(59)

元刻孤本《秋堂邵先生文集》作者考 罗鹭(74)

明清以来唐寅文集误收及著作权有争议者考论 邓晓东(85)

彭宗孟《侍御公诗集》考论 黄成蔚(99)

澹归散佚诗文辑录与探析 薛涓 谢谦(112)

江户写本《使琉球赠言》与康熙中期文坛 吴留营(126)

新见《增补儒林外史眉评》考论 朱泽宝(137)

《都门纪变百咏》考论 高春花(146)

王国维抄校《录鬼簿》考 李家桥(152)

新发现鲁迅致曹靖华书简及《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手稿 吴密(167)

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 艾俊川(177)

内容摘要

北宋西湖莲社社集编纂考  陈斐

内容摘要:西湖莲社是北宋文化史上的重要社团,有学者称其为“目前可以考知的宋代最早的诗社”,社主省常亦被尊为“莲社七祖”之“七祖”。向敏中、王旦、王禹偁等重要人物纷纷投诗入社,但又未能亲临寺院参加活动。莲社这个“共同体”,很大程度上是寺方通过编纂社集“建构”、宣传出来的。本文以近年从韩国流入国内的宋刻孤本《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为基础,对西湖莲社的社集编纂情况做了稽考,指出:西湖莲社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基于弘法宣传、招徕或联络社员的目的,编纂过《西湖莲社集》《续西湖莲社集》《钱塘西湖净社录》《莲社诗盟》《白莲堂诗》《莲社诗》《入社诗》等一系列的社集。这些社集呈现出层累递编或续编迹象,符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莲社社员不断壮大、诗作不断累积的状况。社员丁谓参与了莲社诗集的编纂并为之作序。南北宋之交,因为一场大火,寺院及社集版片化为乌有,故这些社集流传不广,宋以后罕见传本及谈艺家提及。

关键词:昭庆寺 莲社集 入社诗 编纂

《玉壶野史》“生旦杂处”考辨  林杰祥

内容摘要:北宋文莹《玉壶野史》载南唐韩熙载事,有“生旦杂处”一语,学者或据此而论定其时已有“生”“旦”脚色。今梳理该书历代版本流变,知是书在明初后五卷阙佚,嘉靖年间抄补时已有阙文,作“生□杂处”,鲍廷博校刊本则去此空格,作“生杂处”。另有清抄本作“生冝杂处”,乃抄录之误,周星诒、陆心源等人校订时皆删去。作“生旦杂处”者后出,最早见《四库全书》本,乃将“冝”误作“旦”。参酌《南唐书》《宋史》《续通志》的相关记载,“生□”之本意当为“生徒”“门生”,故此语不可作为南唐时已有生旦脚色之依据。

关键词:《玉壶野史》 《玉壶清话》 版本流变 生旦杂处

《九家集注杜诗》版本疑点考辨——兼论“聚珍本”说的产生背景  龙伟业

内容摘要:《九家集注杜诗》共有五种版本,依次为南宋淳熙八年郭知达刻本、南宋宝庆元年曾噩刻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抄本、清嘉庆八年武英殿刻本、民国二十九年《杜诗引得》铅印本。但因叶德辉、洪业等名家误导,学界对此多有误解,所谓“乾隆武英殿刻本”、“乾隆武英殿聚珍本”(活字)及其“嘉庆时翻刻之本”,实皆嘉庆八年武英殿刻本;所谓“元明间刻本”,纯属子虚。以《九家注》为例,可以窥见清代修书刻书与书籍著录之一斑:《四库全书荟要》不收《九家注》,是其编纂从速、去取不精的例子之一;学者、书坊、官书局等未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实情,错误地著录乃至“重刻”不少“聚珍本”。今人从推测清宫印出“聚珍本”《九家注》后又“不欲其流传”,到断言清宫宋本《九家注》“绝不会是宋刻”等等,以讹传讹,应予澄清。

关键词:《九家集注杜诗》 《新刊校定集注杜诗》 武英殿聚珍本 武英殿刻本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荟要》

宋元“集注批点杜集”成书及其价值发微   曾祥波

内容摘要:宋元之际罗履泰序、署名彭镜溪集注的《须溪批点杜工部诗注》以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为底本进行删削,补入刘辰翁批点,被高崇兰编、署名刘辰翁批点的《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扬弃。高本以蔡梦弼本为底本形成初稿,然后引入黄希、黄鹤《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为参考本形成定稿,大量误读“梦弼曰”注文。署名徐居仁编次、黄鹤补注的《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受高本启发,径以《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为底本(篇目编次框架用《门类诗》),同时参考蔡梦弼本。徐本对底本、参考本先后主次关系的选择恰与高本相反,故能纠正高本对“梦弼曰”注文的误读。高本是宋元之际“集注批点杜集” 的枢纽,上承罗本,下启徐本。总的看来,罗本初创而失之粗略,高本化用《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系年为篇目编次颇具用心,徐本辨识注文最为准确。结合高本编次与徐本注文,可以形成宋元“集注批点杜集”最佳新本。

关键词:《杜工部草堂诗笺》 《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 罗履泰本 高崇兰本 徐居仁本

元刻孤本《秋堂邵先生文集》作者考  罗鹭

内容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刻孤本《秋堂邵先生文集》,是一部罕见元人诗集,收诗225首。由于该书仅残存卷二至卷五,且阙失作者名字,因而长期被学术界忽视,也为《全元诗》所失收。该书递经明代晋藩、清代内府、清末民初藏书家刘启瑞、傅增湘等收藏,可谓流传有绪。经考证,作者应当是元人王旭的友人,名不详,字伯诚,号秋堂,山西泽州人。出生于蒙古太宗七年(1235),至元七年(1270) 岁贡生,任职中书省兵刑部长达十馀年,于至元二十一年辞职后,游宦于江西、浙江、山东等地,负责赋税、盐业等繁剧的吏事。邵秋堂是元初儒吏作家的代表人物,《秋堂邵先生文集》具有重要的文献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秋堂邵先生文集》 元刻本 邵伯诚 王旭 儒吏

明清以来唐寅文集误收及著作权有争议者考论   邓晓东

内容摘要:唐寅文集自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增补。人们在对唐寅文字作品有了比较全面认识的同时,错收、误收也时有发生。这些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限于之前文献搜集比勘相对困难,另一方面也与艺术市场长期充斥唐寅的书画伪作有关。唐寅文集目前存在如下问题:他人作品误作唐寅者、原诗略经改动并易题后署名唐寅者、作者有不同说法者、改易数字另成一作等。另外,署名唐寅所作的散曲中,亦因各种晚明曲选的题署不一而存在争议。利用故宫博物院藏唐寅行书自书曲,可以部分地解开其散曲著作权之谜。唐寅文集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需要引起唐寅研究者的注意,也值得今人编辑艺术家文集时重视。

关键词:唐寅 文集 著作权 辨伪

彭宗孟《侍御公诗集》考论  黄成蔚

内容摘要:通过对罗振玉旧藏抄本彭宗孟《侍御公诗集》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还原出彭宗孟的交游网络,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处于东林党对立面的晚明浙党成员,不仅不是像传统认知的那样一味在政治斗争上党同伐异,反而与不少东林党成员也保持着较为友好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上更喜与僧道频繁往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揭示出彭宗孟向往归隐与厌弃党争的真实创作风格与思想倾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彭宗孟作为清初著名文学家彭孙遹的祖父,其“宗唐” 诗风对海盐彭氏的文学旨趣塑造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

关键词:浙党 彭宗孟 《侍御公诗集》 彭孙遹

澹归散佚诗文辑录与探析   薛涓、谢谦

内容摘要:澹归作为明末清初由儒入释、寓居岭南的遗民僧,著述繁富。但由于乾隆年间遭遇禁毁,再加上时代动荡,文网森严,其作品损毁流失颇为严重。目前可见作品集屈指可数,又多为出家后所作,不利于对其出家前后思想进行整体观照。今通过对笔记史料及方志等文献的检索查阅,辑录出澹归散佚诗歌十二首、残联一句、文两篇,丰富了澹归研究资料。辑佚诗文情感丰富,体现了澹归较为强烈的思想情感,为推进澹归研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澹归 遗民僧 禁毁书目 散佚

江户写本《使琉球赠言》与康熙中期文坛   吴留营

内容摘要:由于时空阻隔和沧桑世变,琉球文献史料的短缺成为制约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清代中琉封贡体系下双方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彼此影响深且广远。究竟当时文人士大夫对此事的关注和认知情况如何? 散见于诗文笔记中的琐言片语似不足以观全貌。近来笔者新见江户写本《使琉球赠言》一书,或可解答这一问题。该书所著录的康熙中期赠行册封琉球使诗文,作者多至180馀人,涵盖广泛多元,既有冯溥等朝廷重臣,又不乏王弘撰等前朝遗民;既有当时诗坛宗主,又有于史无传的中下层文人。藉由该书,数百年前赠行册封使的史实,得以“还原”成鲜活生动的场景。京师、江南两处诗歌高地创作与交流的盛况,斯时朝野频繁互动的文学生态与宽松和谐的政治生态亦得呈现。

关键词:《使琉球赠言》 江户写本 汪楫 册封使

新见《增补儒林外史眉评》考论   朱泽宝

内容摘要:笔者新近发现的清末文人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是学界未曾注意的《儒林外史》新评本。童评为抄本,仅有评语,无正文,以齐省堂增订本《儒林外史》为底本,逐页点评了原书的前二十三回半,计有六万五千馀字。童评批语精湛,对《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质阐发得尤为细腻深刻;着力发掘作者的用笔相犯之妙,能从细笔中阐发作者的意蕴;关注叙事方法与叙事视角,善于从细微处体察世态人心,长于从无文字处见世情;语言风格或庄或谐,与小说风格随处匹配,更熔铸着评者强烈的个人意志。

关键词:童叶庚 《增补儒林外史眉评》 艺术特质 评语风格

《都门纪变百咏》考论   高春花

内容摘要:《都门纪变百咏》是庚子事变时期的重要典籍,组诗的两位作者疁西复侬氏与青村杞庐氏究系何人,一直悬而未决。笔者依据目前文献可确定这两位作者分别是夏曰琦与庄礼本,并对作者行迹略作钩稽,考订其生卒年。组诗采用的诗歌与纪事相结合的体例是庚子事变时期诗歌新制之一。两位作者为庚子事变之亲历者,诗中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载录及对社会百态的观照均具有史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对组诗的评价与定位不能离开创作背景、庚子诗歌史及诗体演进等因素,过高或过低都不合宜,这对庚子事变时期其他诗歌的评价与定位也具有参照意义。

关键词:《都门纪变百咏》 作者 学术价值 定位

王国维抄校《录鬼簿》考   李家桥

内容摘要: 1908至1910年,王国维曾先后抄录、批校过三种版本的《录鬼簿》,所涉底本有明抄本、清尤贞起钞本和清《楝亭十二种》刻本。而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前两种抄本在大陆已不可获见,故关于王国维抄校《录鬼簿》及《录鬼簿》版本相关的研究均未能细论其详。本文结合前人对王国维校勘《楝亭十二种》本《录鬼簿》的研究成果,另将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所藏的明抄本、尤抄本及国家图书馆藏影抄尤本、日本东洋文库藏王国维据明抄本所作的过录本四种纳入综合考察,在对王国维抄校《录鬼簿》的始末进行细致梳理过程中,发现王氏起初措意于抄校的目的乃是为其正在编纂的戏曲著作《曲录》作参考。但王氏在得到影抄尤本后虽收齐了三种版本《录鬼簿》,却最终放弃当初的刊刻打算,乃是因为刘世珩主持的《暖红室汇刻传奇》计划中早已纳入《录鬼簿》。藉此不仅可明晰王国维早年戏曲研究脉路,而且对《录鬼簿》的版本研究亦可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王国维 《录鬼簿》 抄校 版本

新发现鲁迅致曹靖华书简及《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手稿  吴密

内容摘要:《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是鲁迅为曹靖华之父曹植甫撰写的一篇碑文,碑文原稿连同附带的一封书信一直没有被外界发现和披露。近日碑文和书信手稿首度现身公众视野,从其内容、特征和相关记载分析,可以确定为鲁迅手书原稿无疑。这两件手稿的发现,为我们对比研究《教泽碑文》的原稿、清稿、初刊本、文集本、全集本等诸多版本提供了重要依据,解决了1986年所立碑文石刻文字的底本问题,同时也廓清了包括曹靖华本人在内对这篇碑文手稿回忆的不准确之处。

关键词:鲁迅 《教泽碑文》手稿 书简 曹植甫 曹靖华

陈寅恪《论再生缘》补证   艾俊川

内容摘要:《论再生缘》是陈寅恪晚年转向明清文学研究后的力作。陈先生根据间接材料旁征博引,加以合理推测,考出《再生缘》作者陈端生的丈夫为范菼、因大赦归家,进而推断出陈端生的卒年,为陈端生和《再生缘》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根据陈端生父系《陈氏宗谱》、母系《汪氏世谱》等新见史料,钩沉相关人物的碑传文字,考得陈端生父亲卒于端生身后、其母汪氏未曾随宦云南、陈汪两家直到乾隆末年仍保持密切来往、陈端生之夫是吴门范菼而非秀水范菼、陈端生去世的时间更可能在嘉庆二年等细节,有助于加深对《再生缘》和陈端生的了解与研究。

关键词:陈寅恪  《论再生缘》 《再生缘》 陈端生  范菼 《陈氏宗谱》 《汪氏世谱》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