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研究专刊·
目录
专刊导言 虞万里(4)
关于《吴越春秋》一段疑难文意的解释 刘钊(9)
清华简新见郑国人物考略 程浩(20)
三晋伐齐前后齐国一方人物史迹初考——以清华简《系年》为中心 杨蒙生(33)
秦二世元年诏书解读 何有祖(49)
《儒家者言》“未解章”初揭——现存最早经传合璧的《孝经》抄本 苏成爱(56)
肩水金关汉简释文勘补 王锦城(65)
肩水金关汉简“通道厩谷出入簿”编连与研究 姚磊(71)
399年宝贤写卷即东晋昙无兰抄略《千佛名号》考——兼论5世纪前的古法唱导与佛名抄略本的关系 李灿(92)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考——兼论陆修静目录“未出一卷”和“卷目”问题 郜同麟(116)
从敦煌写本看失传类书《籯金》的编撰目的与编排体例 高天霞(128)
郭茂倩题衔与赵子游墓志——一件出土碑刻上的宋代人物信息 陈瑞赞(137)
明万历十年舟曲《丈地均粮碑》考释 马振颖 赵世金(144)
·国图园地·
《甲骨文合集》《补编》等所著录国图藏甲骨校勘记之一 赵爱学(156)
内容摘要
关于《吴越春秋》一段疑难文意的解释 刘钊
内容摘要:《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一段文意存在着疑难,不易理解。以往的注释和翻译大都有问题。其实句中“绝嗣者也”的“绝”字应该是“继”字之讹。句中“吾以伯长居国,继嗣者也”是用太伯在周的身份,即以“继嗣者”扣合“勾吴”的“勾(句)”的通假字“后”,而“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是用应该接受分封的吴仲的名字中的“吴”字扣合“勾吴”的“吴”。
关键词:《吴越春秋·吴太伯传》 勾吴 绝嗣 后
清华简新见郑国人物考略 程浩
内容摘要: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边父,从人物行迹与名字关系来看,或即庄公时期的重臣公子吕。《郑文公问太伯》中的太伯,行辈为文公叔伯、身份为小宗宗主,比照史料对郑国前期公族的记载,其人为公子吕之孙、公孙阏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公孙阏、太伯以及同篇的堵之俞弥一脉,皆因公孙阏之字“子堵”而为郑国堵氏。《良臣》、《子产》中的周之遗老与子产师辅,也大都见于文献。“桑丘仲文”或为“乘丘仲文”之讹,乃是以鲁地乘丘为氏。“杜逝”即“杜泄”,曾为鲁叔孙氏之宰。“子剌”虽未见于经传,但从近出的青铜器铭文来看,其为郑庄公之裔孙,同时也是郑国列氏的先祖。
关键词:清华简 郑国 边父 太伯 子产师辅
三晋伐齐前后齐国一方人物史迹初考——以清华简《系年》为中心 杨蒙生
内容摘要:三晋伐齐是先秦时期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然而,由于经历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历史文献丧失殆尽,与之相关的众多人物和问题变得扑朔迷离。清华简《系年》中,则有许多三晋伐齐前后人物与史事的原始信息。以置身其中的齐国一方的人物及相关问题为例,通过对《系年》和相关传世文献的对读与研讨,不仅可以了解到三晋伐齐期间发生的“陈 子牛之祸”的具体细节,揭示“和子之乱”的真相,补证田齐世系,还能在当时的背景下,将楚声王熊当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合理纳入其中。凡此种种,无不表明清华简《系年》对于先秦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清华简《系年》 三晋伐齐 陈子牛 陈和 陈淏 楚声王
秦二世元年诏书解读 何有祖
内容摘要:2013年在湖南益阳兔子山9号井出土的秦二世诏书,是重要的秦代文献。本文对秦二世诏书文本加以解读,对毋以、扰、令等字词做出新的解释;将诏书内容与传世文献对照,校勘《史记·秦始皇本纪》、《新书·过秦》断句方面的问题;对秦二世诏书公布之后的影响做文献学考察。
关键词:秦二世 诏书 释读 性质
《儒家者言》“未解章”初揭——现存最早经传合璧的《孝经》抄本 苏成爱
内容摘要:在出土后的将近50年时间里,定县汉简《儒家者言》的第24章一直未得到确切的考释。其实,简文与《风俗通义》所引《孝经》相同,以此为突破口,可以确定此章为带有经说的《孝经》,是现存最早的经传合璧的《孝经》抄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关键词:定县汉简 《儒家者言》 《风俗通义》 《孝经》
肩水金关汉简释文勘补 王锦城
内容摘要:肩水金关汉简为汉代西北边塞屯戍生活的实录,主要以官私文书和簿籍为主。整理者对其所作释文中尚有一些释读有误或暂未释出的文字,本文据字形和文义作了一些勘补,共计十九则。
关键词:肩水金关汉简 释文勘补
肩水金关汉简“通道厩谷出入簿”编连与研究 姚磊
内容摘要:本文对肩水金关汉简“通道厩谷出入簿”的编连展开研究,认为简册至少有七十八枚简,时间上至少是分布在连续两年里的七个月份的记录,并借鉴居延汉简永元器物簿的编连,对“通道厩谷出入簿”进行初步的编联。还讨论了过客、传马、当食者、误书等问题。
关键词:肩水金关汉简 通道厩谷出入簿 编连 研究
399年宝贤写卷即东晋昙无兰抄略《千佛名号》考——兼论5世纪前的古法唱导与佛名抄略本的关系 李灿
内容摘要:本文首次公布安徽博物院藏399年宝贤写卷的完整录文,并通过对比宝贤写卷与昙无兰《〈千佛名号〉序》中的记载,证明其真实身份很可能就是东晋昙无兰抄略自《贤劫经》的《千佛名号》(或称《贤劫千佛名经》)残卷,而该文献此前久已失佚。文中进一步推测,作为现存最早的抄略类佛名文本,写卷(即《千佛名号》)制作最初可能是基于唱导古法(即5世纪之前的唱导作法)的仪式实践需求——古法唱导中的两个主要仪式程序,可能分别催生了佛名和因缘譬喻故事两类抄略本,二者在古法唱导仪式中可能存在伴生关系。同时,这件写卷不仅为研究古法唱导提供了首件实物例证,也有助于理解5世纪前中国佛教八关斋日的仪式活动实践。
关键词:宝贤写卷 昙无兰《贤劫千佛名经》 《千佛名号序》 古法唱导 贤劫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考——兼论陆修静目录“未出一卷”和“卷目”问题 郜同麟
内容摘要:伯2861+伯2256号“灵宝经目录”中的“卷目”是指陆修静所见经书的题目,并非某种目录的简称。“灵宝经目录”中的“未出一卷”,当从大渊忍尔等学者从上读,是指两卷的《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有一卷未出。“灵宝经目录”中所说的“智慧上品三(大)戒三卷,二卷已出”,二卷是指《罪根经》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在陆修静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罪根经》仅有一卷。《正统道藏》中《罪根经》卷下的主要内容是后人根据“灵宝经目录”或类似文献中《罪根经》两卷的传说造作的,其造作的依据包括《法轮经》《明真科》《黄录简文》等。另外,有学者认为《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的成书晚于《罪根经》一类的“元始旧经”,这也是靠不住的。
关键词:《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 《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 灵宝经目录
从敦煌写本看失传类书《籯金》的编撰目的与编排体例 高天霞
内容摘要:从敦煌遗书中保存的9件与《籯金》相关的写本可见,《籯金》为唐人李若立所编的一部分类简明、注重时需的小型类书。《籯金》的编撰目的在于纠正当时类书分类苛细、不便检索的弊端,以突出类书的实用功能。《籯金》百篇,分为五卷,基本编排体例是“先录其事,后叙其文”。然由于该书成于一人之手,受当时的编纂条件及个人编纂能力所限,且在流传过程中又经过后人的改编和删略,故今日所见《籯金》众写本存在诸多不完善。
关键词:敦煌写本 类书 《籯金》 体例
郭茂倩题衔与赵子游墓志——一件出土碑刻上的宋代人物信息 陈瑞赞
内容摘要:《乐府诗集》的编者郭茂倩曾于北宋元符年间知温州永嘉县事,在县治华盖山蒙泉刻立观音海神像碑。此碑后于南宋绍兴末年被采作赵子游的墓志石,2015年出土于赵子游墓室。观音海神像碑有郭茂倩题衔,可以补充郭茂倩的仕履信息。赵子游曾知南外宗正事,墓志的出土,也可以补充《宋史·宗室传》有关赵子游记载的不足。
关键词:郭茂倩 题衔 仕履 赵子游 墓志
明万历十年舟曲《丈地均粮碑》考释 马振颖、赵世金
内容摘要:甘肃舟曲的《丈地均粮碑》刊刻于万历十年(1582),碑中详细记载了万历年间在舟曲实行赋税改革的起因缘由及经过结果,再现了舟曲地区“丈地均粮”这一历史事件。目前学界研究“一条鞭法”在北方的施行情况时面临不少问题,如资料较少、范围不够大、程度不太深入,舟曲的《丈地均粮碑》恰是万历年间“一条鞭法”在陇右地区推行的实例,对于明代赋役制度及经济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舟曲 丈地均粮碑 万历 欧阳策 “一条鞭法”
·国图园地·
《甲骨文合集》《补编》等所著录国图藏甲骨校勘记之一 赵爱学
内容摘要:对照国家图书馆藏8415至9917号甲骨实物,校勘补正《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等著录书及相应释文书,可补缺拓背面、正面8例,校勘拓片不清晰导致的释文错漏109条,校勘手误或技术性错误导致的释文错漏12条,补充《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字编》等未著录或稀见字形、辞例、骨形等23例,补正《甲骨文合集》及《补编》“材料来源表”错漏27条,汇总重复著录24组,“材料来源表”漏藏地“北图”及重复著录者多出自《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上)二书。可见甲骨实物校勘的重要意义,以及梳理清楚甲骨的递藏源流及著录脉络,对编纂集成性甲骨著录书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照相关释文成果,可见“汉达文库——甲骨文库”的释文虽稍有疏漏,但较为精审,校勘较为全面。
关键词:善斋甲骨 释文 校勘 漏拓 来源表 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