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9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四十周年纪念特刊·

目录

·建馆110周年纪念之典籍旧事·

文津阁《古今图书集成》追踪记 李致忠(3)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发现史之再发现 吴真(12)

·文献学笔谈·

先秦文学文献学的性质、特征及研究方法 傅刚(31)

谈谈版本学与校勘学的相互为用——以《十三经注疏汇校》为例 杜泽逊(35)

当前古籍整理诸问题刍议——兼谈对《文献》杂志的小小建议 漆永祥(44)

·文献研究·

甲骨部首整理研究 黄天树(54)

从“咠”字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巴方” 赵平安(62)

《尚书》“孺子”考及其他 廖名春(76)

汉魏六朝诗歌韵脚字异文校考 杜晓勤(90)

从“诏书”到“制书” 孟宪实(106)

出土墓志所载唐诗考述 胡可先(120)

古小说与新材料——从《太平广记》谈起 贾二强 李胜振(136)

再论《河西译语》 聂鸿音(144)

稿本《揖云斋集》与钮琇的文言小说创作 郑志良(154)

《老残游记》写作缘起新考 苗怀明(168)

王国维所编《罗振玉藏书目录》原本及罗王互赠藏书考 黄仕忠 徐巧越(181)

内容摘要

·建馆110周年纪念之典籍旧事·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发现史之再发现   吴真

内容摘要:1938年5月《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在上海出现,早在“发现者”郑振铎发表论文之前,已有上海的“新陈”1938年7月在日本《书志学》期刊上发表首篇研究论文《元剧之新发见》,此文对后来的相关研究影响颇深。此“新陈”就是民国时期推动戏曲文献整理与出版的版本目录学名家——陈乃乾,他同时也是一位旧书买卖的职业中间人,正是他中介促成了郑振铎收购国宝。陈乃乾的中间人角色清晰之后,以往论者所持“杨孙潘合谋论”亦需重新讨论。郑振铎在抗战前后两篇关于此次收购经过的文章,说法不一,恰恰就是在陈乃乾这个人物上面出现重大分歧,这其实与陈乃乾的“亲日”立场有关。本文利用相关信札、日记等新出文献,对照以日方记录,将《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发现与购藏经过,放置于1938年日本侵华时期“江南文物遭劫最甚”的时代背景之下,重新讨论这批珍籍所牵涉旧书业的人事与利益。

关键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郑振铎  陈乃乾  也是园  旧书业

·文献研究·

甲骨部首整理研究   黄天树

内容摘要:拼音文字依据音符(字母)检索,音符(字母)数量少又有固定的排序,方便检索。反观汉字,主要依据独体形符(部首)检索,独体形符(部首)数量多又无固定的排序,不便检索。本文整理出商代甲骨部首240部,主要是独体形符,并就其数量的控制、排序的先后阐述其理由。比较甲骨部首240部、《说文》部首540部和《字汇》部首214部,可以看出,不同时代、不同字体使用的部首的数量大致维持在240部左右。确定甲骨部首240部并加以排序,将极大方便甲骨文字的检索。

关键词:甲骨部首  数量  排序  整理研究

从“咠”字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巴方”  赵平安

内容摘要:著名学者唐兰把甲骨文释为巴,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流风所及,谈巴蜀的历史,最早都追溯到甲骨文。本文从可靠的战国文字资料出发,通过破译咠字的结构,追溯源头,认为甲骨文是揖的初文,根据在甲骨文地理网络中的位置和揖的读音,认为可能就是《左传》宣公十五年的稷,春秋属于晋地,在今山西省稷山县境内。实际与巴无关。

关键词:  甲骨  竹简 《左传》  巴  咠  揖  稷

《尚书》“孺子”考及其他   廖名春

内容摘要:《尚书•金縢》《洛诰》《立政》三篇的“孺子”,从文义来看,完全应该是“嗣子”。《左传》《国语》《孟子》《公羊传》《纪年》《晏子春秋》《礼记》等早期传世文献里的许多“孺子”,都是承嗣子,都当作“嗣子”,与《尚书》里的“孺子”本质相同。清华简《楚居》《系年》《郑武夫人规孺子》《治邦之道》等篇屡见的“王”或,字面上为“孺子王”或“孺子”,但本质上当是“嗣子王”或“嗣子”。这都是“孺”“嗣”二字形近相混所致。《尚书•君奭》《无逸》以及《左传》中的“嗣”字,《魏三体石经》可以写作“”、“”,也就是“乳”,而“乳”可以读为“孺”。楚简《周易》需卦的“需”,释文有作“嗣”的,也有作“乳”的,说明“孺”“嗣”二字形近易混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词:《尚书》  孺子  嗣子  形近相混

汉魏六朝诗歌韵脚字异文校考   杜晓勤

内容摘要:现存的汉魏六朝诗歌作品中有些韵脚字存在异文,这些异文的产生大多是因后世传抄或雕版时校雠不精,还有因后人不明古音为了合韵而擅改所致。本文主要从诗歌用韵的角度,同时结合辞义、诗意、对仗及版本等因素,对逯钦立所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汉魏六朝诗歌作品中的失韵之处,尤其是一些韵脚字的异文,综合分析,进行校勘。

关键词:汉魏六朝诗歌  中古音  韵脚字  校勘

从“诏书”到“制书”   孟宪实

内容摘要:“王言之制”是关于皇帝最高命令的文书规定,具有法律地位,受到法律保护。作为皇帝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秦汉以来总体稳定,但也有具体变化。武则天时改“诏书”为“制书”就是变化之一。武周政权只有武则天一代皇帝,李唐复辟之后,宣布一切回归唐高宗时代,但“制书”并没有改回“诏书”,这与唐中宗、睿宗的具体状态有关。于是制书的使用也如同武周新字一样,具有年代学意义。

关键词:王言之制  诏书  制书  武周

出土墓志所载唐诗考述   胡可先

内容摘要:新发现的唐代墓志当中,有一部分墓志载有诗歌。这些载录唐诗的墓志对于唐诗辑佚与来源追溯、唐代诗体与志体的交融渗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考察唐诗创作繁荣的文学环境、家族氛围和思想因素。本文集中考察二十方墓志,其中丁元裕、李符彩、王素、张晔、阳修己、李澄霞、李浑金、韦希损、韦志杰、张敬之、杨筹、谢迢、卢广、崔文龟、崔璠等十五方墓志,可以发掘墓志中唐诗以及相关诗歌叙事所承载的文学背景、创作过程和艺术内涵;皇甫映、刘元贞、赵睿宗、张氏亡女、王容等五方墓志,则是诗体墓志的实例,这些墓志具有诗体与志体交融渗透的文体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出墓志  唐诗辑佚  文学环境  家族氛围  思想因素

古小说与新材料——从《太平广记》谈起   贾二强、李胜振

内容摘要:古代史研究,需要新材料,而新材料的获取,往往依赖于考古发现。本文认为,如能转变视角,对于已往不为人重视的传世非传统史料文献,进行深入开掘,善加利用,可以化旧为新,开拓出更为丰富的史料来源。本文以《太平广记》为例,分析论述古小说类材料的撷取和使用方法,并提出采择这类材料研究史实的若干要点。

关键词:古小说  《太平广记》  志怪  史料应用

再论《河西译语》  聂鸿音

内容摘要:鉴定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河西译语》抄本所记的语言是公认的难题。学术界迄今能够从中认定的蒙古语词和阿拉伯语词数量极少,应该忽略不计,而波斯语的外来词则大多可以确证。《河西译语》记录的是13世纪末到14世纪末阿难答秦王统治地区使用的一种未知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但不是西夏语的后代,而且与周边的语言都没有亲缘关系,其在使用过程中曾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强烈影响,但随着当地居民在明代以后转用汉语,所谓的“河西语”便消亡了。

关键词:河西  元代  西夏语  波斯语  《华夷译语》

稿本《揖云斋集》与钮琇的文言小说创作   郑志良(154)

内容摘要:山东省图书馆藏有清初著名文言小说家钮琇的稿本《揖云斋集》,集中有文言小说多篇,其中有些篇目被收入钮琇的文言小说集《觚剩》,还有一些篇目未被收入小说集中。对照稿本,发现钮琇对一些小说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当是钮琇受明遗民思想的影响,秉笔实录,以作史之补遗;另一方面,在清初的政治环境下,钮琇有惧祸的心理,时有曲笔,在他出仕为官,进入清政府的官僚体系之后,又有意删除小说中的违碍内容。比较《揖云斋集》与《觚剩》中的小说,可以看出钮琇复杂的小说创作心态。《揖云斋集》中还有很多小说未收入《觚剩》,这些作品有助于加深对钮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揖云斋集》  钮琇  《觚剩》  文言小说

《老残游记》写作缘起新考   苗怀明

内容摘要:刘鹗出于资助朋友连梦青的目的而创作《老残游记》,此说出于其子刘大绅,几成定论。但从近年来陆续发现的一些资料来看,此说难以成立。沈荩案是因沈荩参加自立军起义等反清活动引起,与中俄密约泄密无关;连梦青未在沈荩案中受到牵连,他虽然于1903年夏天去上海,但不是为了避祸,也没有出现经济窘迫需要朋友帮助的情况。刘鹗应连梦青之邀为其《邻女语》写评语,由此萌发创作《老残游记》的念头。在创作过程中,他受到《邻女语》的启发,有所借鉴,两书由此形成一些相似之处。   

关键词:刘鹗  《老残游记》  连梦青  《邻女语》

王国维所编《罗振玉藏书目录》原本及罗王互赠藏书考   黄仕忠、徐巧越

内容摘要:王国维于1916年初离开京都回国前,从罗振玉藏书之复本中挑选了部分书籍,并以所藏词曲作为回赠。王氏在1912年春曾为罗氏藏书编制目录,《王国维全集》认为日人稻叶岩吉钞本《罗振玉藏书目录》即为其本而予收录。今核其中集部词曲书籍,颇多出自王国维回赠之书,故知此目并非王氏所编定者。稻叶氏钞本系过录本,已失旧貌。今访得其底本犹存于京都大学图书馆,凡七册。其中二册题“宋元本之部”和“钞本之部”,应为王国维所编罗氏书目之“善本目录”;另五册则为罗氏所藏普通书籍,实据今题“大云精舍藏书目录”的稿本补充修订而成,此稿本才是王国维所编之原目。此本内,经、史两部之复本,多有被涂抹删去痕迹,这些被涂抹者,即是王氏挑选的复本。从所选书籍,亦可印证王国维学术转向情况。

关键词:王国维  罗振玉  《罗振玉藏书目录》  《大云精舍藏书目录》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