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8年第2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目录

·批校题跋研究·

碧筠斋本:今知最早的《西厢记》批点本 杨绪容(3)

徐行可校订《玉台新咏校正》考述 张蕾(16)

郭嵩焘未刊题跋四种辑释 李鹏连(23)

·辑佚与辨伪·

朱熹佚文两篇考辨——兼说胡古潭其人 杜春雷(30)

沈德潜佚序辑考 林春虹(35)

清代《郑志》辑本六种考论 朱天助 (46)

明清契约文书辨伪八法 李义敏 (57)

·文史新探·

《史记》早期流传补论 张昊苏(68)

名物、民俗释证与诗歌文本解读——以阴铿《广陵岸送北使》 杨晓斌 (74)

白居易笔下的元宗简——兼谈长安东南隅与中唐文人的交游空间 李丹婕 (80)

赵士炜《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辑引《山堂考索》辨正 翟新明 (90)

元顺帝宣文阁改址及其学术价值 赵利光 (102)

天一阁藏《国朝诸臣奏议》纸背公文复原与价值新探——以个人撰拟公文为中心 宋坤 (109)

《唐世精华》的编者及选诗标准 孙欣欣 (126)

《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稿》关系新证 刘净净 (133)

清代内府刻书用“开化纸”来源探究 易晓辉 (154)

论时曲、说唱艺术的《牡丹亭》 朱恒夫 (163)

北大藏《王念孙手稿》价值述略 赵晓庆 (173)

杨树达《虚词释要》讲义探析 侯倩 (183)

内容摘要

·批校题跋研究·

碧筠斋本:今知最早的《西厢记》批点本   杨绪容

内容摘要:《碧筠斋古本北西厢》刻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被徐渭称作“真正古本”,被王骥德归入“前元旧文”。碧筠斋本在明清《西厢记》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不仅是徐渭《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田水月山房北西厢》和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的底本,是明后期《新订徐文长先生批点音释北西厢》、《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以及李廷谟刊订《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的最早渊源,还是毛奇龄论释《西厢记》及潘廷章评《西来意》的重要参校本。根据后人的引述可知,碧筠斋本是有批注的,可说是今知最早的《西厢记》批点本,代表了中国戏曲评点从文字注释向思想艺术批评演变的关键环节。碧筠斋本早佚,同治十年抄《碧筠斋古本北西厢》是个杂凑的赝本。

关键词:西厢记   碧筠斋本   戏曲批点本

徐行可校订《玉台新咏校正》考述   张蕾

内容摘要:清纪昀所作《玉台新咏校正》广为传抄,抄本品质各异。徐行可朱笔校订本堪称其中的精校本。其校订之功包括校改抄本讹误、修正稿本疏误、遵循择善而从的校勘原则等诸多方面。严谨细致的校勘工作,使其品质得以超越同一版本系统的其他抄本。尽管尚存偶见漏校、臆改之憾,仍不掩其优异之处。

关键词:徐行可   纪昀  《玉台新咏校正》

郭嵩焘未刊题跋四种辑释   李鹏连

内容摘要: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中国首任外交使节、晚清著名学者郭嵩焘的未刊题跋四种:《正学编》、《御纂性理精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解》、《唐韩昌黎集》,尚未为学人所知。此四种未刊题跋揭示了郭嵩焘对先儒关于为学、性命、修身、治国、阴阳、五行等方面的理解,既能反映郭氏对先儒理学观的继承与发展,又能管窥其治学之门径,也为晚清经学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郭嵩焘   任凯南   题跋   批注

·辑佚与辨伪·

朱熹佚文两篇考辨——兼说胡古潭其人    杜春雷

内容摘要:朱熹著述丰富,佚文众多,今人整理其文集,曾据《翰墨大全》辑收《祭李三溪文》《祭胡古潭文》。文题中“三溪”“古潭”系别号,经考辨,“李三溪”即李南金,“胡古潭”即胡翼龙,二人皆为江西庐陵人,生活年代在朱熹之后,可知两篇祭文实非朱熹所作。今人多不知胡古潭与胡翼龙为同一人,可从诸籍中勾稽其事迹及佚诗(五首)。胡翼龙现存词作十三篇,《全宋词》所列其小传,可据胡古潭相关事迹作出补充。

关键词:朱熹   佚文   李南金   胡翼龙

沈德潜佚序辑考   林春虹

内容摘要:沈德潜是清代康乾时期颇有影响的诗人,与同时代文人的文字交往很多,因而其不少作品未能收入全集,亦被今人整理的《沈德潜诗文集》所遗漏。此十篇佚文皆是沈德潜晚年之作,多数是为其好友诗文集所作之卷首序,叙述和评论其创作情趣、出版缘由、内容主旨等。少数文章属应酬之作,但所包含思想依然值得研究者关注,对于了解沈德潜晚年诗文理论亦有助益。

关键词:沈德潜   序文   辑考

清代《郑志》辑本六种考论   朱天助

内容提要:通过辑录清儒辑补《郑志》六种,详录清儒批注内容,梳理各辑本传抄先后及其源流,可以发现,清儒辑佚《郑志》互相传录,故各辑本互为依傍。梳理辑本源流,也略见清初辑佚的经过。

关键词:《郑志》   辑本   传录   源流

明清契约文书辨伪八法   李义敏

内容摘要:在借鉴传统书画、敦煌文献以及明清档案等辨伪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历史学、档案学、文字学、文献学、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试总结出明清契约文书的辨伪八法:验纸张、观墨色、辨字体、鉴笔迹、核印信、识形制、考内容、查来源。

关键词:契约文书 辨伪方法 古文书学

·文史新探·

《史记》早期流传补论   张昊苏

内容摘要:通过对《汉书·艺文志》中“省”字例的考察,可认为冯商受诏重新整理《史记》,很可能在刘向生前完成四篇、最终完成七篇补亡,其动态过程见于《艺文志》著录。该本在单行以后被合并入扬雄续史中,故其名不彰。另外,在民间流传中,《史记》可能存在一百二十四篇的残本。诸种版本最终汇合成至今仍通行的百三十卷本《史记》。通过这一研究,可初步确定早期《史记》的流传谱系。

关键词:《史记》  冯商   早期流传   续补   流传谱系

名物、民俗释证与诗歌文本解读——以阴铿《广陵岸送北使》   杨晓斌

内容摘要:诗歌文本解读的基础是对相关文献的正确理解和阐释。从名物来历、形制及民俗文化方面考察,樯乌是古代用来观测风向、风力大小的仪器,刻为乌形,立在桅杆顶上,可随风旋转;同时樯乌也是祥瑞的标志,象征可以战胜灾难、出行吉祥。结合版本校勘和文字训诂,可以确定阴铿《广陵岸送北使》中诗句当作“樯转向风乌”。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文本解读:《广陵岸送北使》一诗前四句叙写的是主客双方所代表的官方身份与行为。下文主要叙写友人离别的场景,并在叙事和描写中抒情。“亭嘶背枥马,樯转向风乌”二句表现主客即将分别,各奔前程。马儿的嘶鸣声中,蕴含着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樯乌的转动中,体现出对行人一帆风顺、前程美好的祝愿。

关键词:名物考释 民俗释证 文本解读 《广陵岸送北使》

白居易笔下的元宗简——兼谈长安东南隅与中唐文人的交游空间   李丹婕

内容摘要:元宗简是白居易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文友,也是中唐长安城颇具知名度的诗人,但其诗文早已湮没,未得流传,至南宋已几乎无人知道其诗名。通过细读白居易及其他相关友人的诗文,可以钩沉元宗简的仕宦经历和写作风格,揭示时人对文体的评价系统和分类标准;同时,借助这些零散诗作,我们还可得见中唐文人交往过程中的某些生动细节,发现这些因科举而结识的文士之间的交游、特别是在朝堂之外日常互动的特色,鉴赏诗文、参观胜景、寻访名植是其中主要内容,宅第与园林等长安城的公私空间因此焕发出独特的意义,成为这些士人的情感与记忆所系之所。

关键词:元宗简   白居易   中唐   长安   文人交游

赵士炜《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辑引《山堂考索》辨正   翟新明

内容摘要:《中兴馆阁书目》是南宋时期一部重要的官修书目,旋因战乱而久佚。民国期间赵士炜作《中兴馆阁书目辑考》,使得《中兴馆阁书目》以辑本形态再次进入学术视野。此辑本首次引用南宋重要类书章如愚《山堂考索》达近百条,但在具体辑录过程中,既存在文字讹脱,也有原非《中兴馆阁书目》引文而被赵氏辑入的情况。以赵士炜辑本与其所辑引的《山堂考索》元刻本和宋刻本参校,可以考见其辑引《山堂考索》的体例及其存在的错讹与不当之处。

关键词:赵士炜   章如愚  《中兴馆阁书目辑考》  《山堂考索》  《玉海》

元顺帝宣文阁改址及其学术价值   赵利光

内容摘要:奎章阁、宣文阁及端本堂分别为元文宗、顺帝及其太子专属文化机构,在元代文化史上曾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学界对二阁沿革及宣文阁与端本堂的关系定位上存在一定失实。通过考辨正史、诗文集等史料,可证实宣文阁在奎章阁旧宫仅暂设一年便迁址大内,并于至正九年在奎章阁、宣文阁旧址设立端本堂,执掌太子教育。宣文阁改址表明其与端本堂并非设在同一宫阙,因此二者并非从属关系。

关键词:奎章阁   宣文阁   端本堂   改址

天一阁藏《国朝诸臣奏议》纸背公文复原与价值新探——以个人撰拟公文为中心   宋坤

内容摘要:宁波天一阁藏《国朝诸臣奏议》为宋刻明印公文纸本,纸背公文均为正德二年(1507)三、四、五月南京各卫仓场收纳税粮、马草及日常管理事务中形成的实用文书。在刊印《国朝诸臣奏议》之时,原始公文被裁剪,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错简问题。通过对其中个人撰拟公文的缀合与复原,可见这批公文对于研究明代税粮的交纳及解运、卫所馀丁的差役、明代公文制度等均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公文纸本  《国朝诸臣奏议》  明代仓场

《唐世精华》的编者及选诗标准   孙欣欣

内容摘要:《唐世精华》的编者余俨为明代晚期会稽人,一生仕途不畅,酷好唐诗。其所编选《唐世精华》受晚明性灵思潮的影响,冲破了明中期以来复古派以盛唐为尊的思维定式,将人的个体“性情”作为选诗标准,在明代诗歌思潮发展中以独特的选诗方式彰显着编者的个性主张,在明代诗歌流派纷争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唐世精华》  余俨   性情

《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稿》关系新证    刘净净

内容摘要:《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稿》的关系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在详细梳理前人观点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从史料和书目内容两方面进行了详细考察。在史料方面,通过系统考察相关史料记载,将黄虞稷入明史馆编纂时间由张明华等认为的十年之久缩短至三五年,推定其入史馆前应有相应底本。在书目内容方面,通过书目内容的比较和实证研究,提出了后出者校正前者错误著录的考证思路和方法。具体而言,《千顷堂书目》中的重复著录和错误著录,于后出之《明史艺文志稿》中得以校正,从而得出《千顷堂书目》为黄虞稷入史馆前所作,是修《明史艺文志稿》之底本的结论。

关键词:《千顷堂书目》  《明史艺文志稿》  黄虞稷  《明史·艺文志》

清代内府刻书用“开化纸”来源探究   易晓辉

内容摘要:在文献史上享誉颇盛,清宫内府刻书大量使用的“开化纸”及“开化榜纸”一直被认为产自浙江省开化县。然而经过研究发现,清宫刻书所用“开化纸”实为一种“连四纸”,“开化榜纸”实为“泾县榜纸”,二者产地都在安徽泾县一带。相关纸样经检测发现其纤维成分为100%青檀皮,青檀皮造纸为安徽泾县所特有。文献考证的结论跟纸样分析的结果相吻合,表明清宫内府刻书用“开化纸”和“开化榜纸”应属泾县宣纸体系。

关键词:开化纸   开化榜纸   连四纸   泾县

论时曲、说唱艺术的《牡丹亭》   朱恒夫

内容摘要:至迟在清代乾隆年间,就产生了根据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改编的时曲,有【西调】、【黄鹂调】、【一江风】、“湖阴曲”等几十种。说唱曲艺对于《牡丹亭》的改编也十分热衷,有牌子曲、高淳送春、扬州清曲、飏歌、木鱼书、子弟书、滩簧、弹词、南音等。比起汤显祖原作,说唱曲艺的《牡丹亭》,有三点特色:一是更加细腻地叙事写人,二是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所抒之情更加浓郁,也更加动人。

关键词:汤显祖   《牡丹亭》   时曲   说唱曲艺   特色

北大藏《王念孙手稿》价值述略    赵晓庆

内容摘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大量王念孙未刊学术遗稿,皆署名为《王念孙手稿》,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该手稿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如《合韵谱》已四声列古韵廿二部,比《古韵谱》三声列古韵廿一部及江有诰四声列古韵廿一部更早且更加完善;《谐声谱》可见王氏已较早区分了《说文》谐声层级。我们还发现王念孙《释大》来自稿本中的《声转义同谱》,王引之《经传释词》来自稿本中的《虚词谱》等等。由此,一些有关清代学术史及高邮王氏父子的重要问题将可重新厘定。

关键词:王念孙   手稿   音韵学   文献

杨树达《虚词释要》讲义探析   侯倩

内容摘要:杨树达任职清华学校时期的讲义《虚词释要》是《词诠》的前身,该稿本素未被学界所关注,故而有研究介绍之必要。通过对杨树达日记、回忆录等文献的考证,可以勾勒《虚词释要》的学术背景和成书旨趣。与《虚词释要》相比,《词诠》在体例上有很大改进,增注了词类和词位;《词诠》重视语法作用的说明,且对古代特殊的语法现象随宜指出;在讲义的基础上,《词诠》于词下义项或增补,或删除,或抽换例句,并统一进行了书面语雅化。《虚词释要》是《词诠》成书史的重要一环,有助于研究杨树达在虚词领域学术思想与方法的演进。

关键词:杨树达  《虚词释要》  《词诠》  清华学校   虚词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