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名家谈·
谈谈文献学的方法、理论和学科建设 杜泽逊(3)
·出土文献研究·
从敦煌遗书谈中国纸质写本的装帧 方广锠(14)
唐代佛教徒的《老子》讲说——国图藏敦煌遗书BD.14677研究 樊波成(23)
一首新破解的敦煌回文诗——S.3046性质新考 武绍卫(32)
诸葛亮《将苑》考补 聂鸿音(43)
·版本研究·
钱求赤钞本《周易注疏》考实 顾永新(52)
覆宋严州本《仪礼》考论 蒋鹏翔(66)
新见《永乐大典》残卷引“礼记类”诸书及版本考 瞿林江(78)
《东国史略》的版本及其流传 杜慧月(87)
《回疆志》初纂本考 吴华峰(99)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存世本考论 潘牧天(109)
秦恩复校刻《鬼谷子》考论 马昕(124)
《虞初新志》版本考 李小龙(135)
国图藏元至正七年本《佛祖历代通载》发微 杨志飞(151)
明初别集《四库》写本考源辨证四题——从明别集《四库》本之底本存世情况谈起 李圣华(160)
朱有燉杂剧原刻存本考 罗旭舟(174)
·学术信息·
东亚笔谈文献研究的回眸与瞻望——“东亚笔谈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边明江(190)
内容摘要
·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名家谈·
谈谈文献学的方法、理论和学科建设 杜泽逊
内容摘要:文献学的核心内容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延展内容是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相关学科是古代文学、历史学、哲学、经学、小学、科技史、宗教学等。由此形成文献学的主要分支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以及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文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哲学文献学、经学文献学、小学文献学、科技史文献学、宗教文献学等。而入门之学仍是目录学。这些分支学科的理论、历史和相互关系研究,构成文献学理论研究的主干内容。各分支学科的科学建构也就是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目录学 文献学方法 文献学理论 文献学学科建设
·出土文献研究·
从敦煌遗书谈中国纸质写本的装帧 方广锠
内容摘要:本文对什么叫“装帧”作了新的定义,并对现存汉文敦煌遗书的各种装帧形式进行探讨,指出在汉文敦煌遗书中共存在卷轴装、梵夹装、缝缀装、粘叶装、混合装、经折装、旋风装、棍夹装、单叶粘边装、单叶装等十种装帧方式,并对这十种装帧方式的起源做了简单的考索。
关键词:书籍装帧 敦煌遗书 写本装帧
唐代佛教徒的《老子》讲说——国图藏敦煌遗书BD.14677研究 樊波成
内容摘要:国图藏敦煌遗书BD.14677过去被认为是道家或道教学者撰作的“老子义疏”或“疏义”。其实它是唐代佛教讲说《老子》的残卷:形式上,写卷采用了佛教的专门词汇、科判结构和讲经格式,与传统的“义疏”形式相去较远;内容上,写卷以讲解《老子》的形式来宣扬隋唐佛教思想,其内在主旨与华严宗法藏的著作最为接近。结合BD.14677的文本信息和梵译《老子》论战、唐玄宗御注《老子》等历史事件,推测写卷内容的撰作时代可能在公元647—735之间。这一时间段恰好属于法藏担任国师的高宗武周时期,当时李唐王朝的尊《老》传统正经历着佛教的挑战。BD.14677名注《老子》,实崇佛法,是佛教徒把道教经典纳入自身思想体系的一次尝试,反映了佛道两家思想在“求同”和“存异”之后的进一步融合。
关键词:敦煌遗书BD.14677 《老子》 华严宗 法藏
一首新破解的敦煌回文诗——S.3046性质新考 武绍卫
内容摘要:S.3046历来被视为“随手杂写”,但实际上却是一首设计别出心裁的回文诗。这首回文诗既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佛教唯识宗和禅宗发展的产物,也是敦煌佛教徒受唐代文人习作杂体诗风气浸染而创作出的作品。回文诗作者与书者将回文形态、僧诗内容与个人宗教信仰巧妙结合在一起,使这首诗成为敦煌杂体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同时,此件回文诗的发现对我们认知敦煌地区诗人的知识构成、文人情趣及时代风尚等也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敦煌遗书S.3046 回文诗 般心赞 双勾布局
诸葛亮《将苑》考补 聂鸿音
内容摘要:宋人托名诸葛亮所著的《将苑》凡50章,存世本最早不过明代。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个西夏文译本残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书初编时的面貌。这个译本缺少“东夷”、“南蛮”、“西戎”三章,为当初的翻译底本残佚,其馀部分表明早期的《将苑》只有42章,今本多出的八章为后人增补。西夏译者的翻译手法在已知的文献中最为灵活,译文并不像佛经译本那样严守原文语句,但整体意思的表达简明无误。
关键词:诸葛亮 《将苑》 西夏文 翻译
·版本研究·
钱求赤钞本《周易注疏》考实 顾永新
内容摘要:明末清初藏书家钱求赤钞本《周易注疏》(清人多称之为“钱本”)参校宋刻经注本、单疏本和八行本,保存了重要的异文资料,在宋刻八行本和单疏本流传不广的时代,它是《周易注疏》最重要的校本。因此,清人十分重视,先后有卢文弨传校,陈鳣庋藏并迻录卷首和卷一部分,阮元主持编修《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时又据卢氏《周易注疏辑正》(其书已佚)转录钱本异文。钱本恐已不存于天壤间,我们根据卢、陈二氏提供的线索,追本溯源,探赜索隐,在最大程度上复原钱本的原始样貌,并揭示其书的性质和价值。对于钱本的属性,清人大多以为系单纯地据“注疏本”(八行本)影钞。经过详尽的文献梳理和细致的文本比勘,我们推断钱本并非影钞本,而是以宋刻宋元递修八行本和明万历北监本为主体,兼及单疏本和经注本,汇校各本异文重构而成的、新的校定本。
关键词:《周易注疏》 钱本 钱求赤 卢文弨 陈鳣
覆宋严州本《仪礼》考论 蒋鹏翔
内容摘要:清嘉庆年间,黄丕烈覆刻宋严州本《仪礼》。因此书刊成时,黄丕烈与顾广圻早已绝交,故通常认为此书与顾氏无关。但通过校勘经注、分析跋语,可以发现兹事因顾氏而起,此覆刻本实为顾、黄最后一次合作的成果。黄氏覆刻本与清张敦仁刻《仪礼注疏》均号称恪守严州本文本原貌,然而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异文,这些异文主要是因为张本漏校严州本或直接迻录通行注疏本造成的,并不能证明黄氏覆刻本曾主动校改底本。黄丕烈校勘严州本所得的《校录》《续校》保存着一些稀见的版本信息,但仍存在校本选择失当、有意泯灭异同、立论犹疑识见平庸等弊端,这也是其失去顾广圻帮助后,不得不独力校书的结果。
关键词:《仪礼》 覆刻严州本 黄丕烈 顾广圻
新见《永乐大典》残卷引“礼记类”诸书及版本考 瞿林江
内容摘要:2014年发现于美国亨廷顿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残卷共有两卷,属于《永乐大典》中的“子”目,正文包括《礼记•文王世子》篇中的“教世子”至“终之以仁也”,小字注文部分共征引历代《礼记》相关研究著作13部,其中吕祖谦《音点旁注》、陈栎《礼记集义》和史駉孙《经义》三部著作今已佚。因为分段相同、文本近似,所以我们断定此《大典》残卷主体传抄自宋十行本《礼记注疏》。只是由于抄写者不谨慎,其校勘价值远不及宋十行本,讹脱衍倒以及错简现象十分普遍。
关键词:《永乐大典》 亨廷顿图书馆 《礼记注疏》 宋十行本
《东国史略》的版本及其流传 杜慧月
内容摘要:《四库全书》史部收录的《朝鲜史略》,是朝鲜王朝时期文人编撰的前代通史,原题《东国史略》。壬辰倭乱时期,随军东赴朝鲜的冯仲缨将此书赍归中国,万历三十八年为藏书家赵琦美所借抄,万历四十五年又刊刻行世,且各又产生诸多钞本。它原本是纂略节要性质的朝鲜士林读物,但在中国却被推为“良史”,这一评价使其成为藏书家珍视的异书,在传入中国的朝鲜史籍中影响最大。通过对四库《朝鲜史略》提要的辨证,进而考察此书的作者、刊刻、传抄与阅读,澄清四库所收此书与《四库全书总目》所论者版本不合的问题,呈现出汉籍在东亚传播的样态。
关键词:《东国史略》 版本 流传 《四库》提要
《回疆志》初纂本考 吴华峰
内容摘要:《回疆志》是现存清代最早关于西域南疆的方志,它的成书经历了永贵、固世衡初纂,苏尔德增纂,达福补订三个阶段,各有抄本传世。增纂本与补订本较为常见且使用最广,初纂本则长久以来为人忽视。清人李文田曾推测《西域地理图说》即《回疆志》。通过对《西域地理图说》与增纂本《回疆志》内容比较,及其成书年代、体例安排的判断,能够确定所谓《西域地理图说》就是《回疆志》的初纂本。《西域地理图说》为《回疆志》初纂本的确定,弥补了《回疆志》成书过程的缺失环节,对考察清代西域方志草创时期的体制形态和编纂思路都不无裨益。
关键词:《西域地理图说》 《回疆志》 初纂本
《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存世本考论 潘牧天
内容摘要:宋李道传编《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又称《池录》,是最早的朱熹讲学语录汇编本,现存宋刻本七卷及明抄本十一卷,共十四家录文,约2275条,二十七万馀字。据其避讳、编排方式、抄写笔迹以及注文错乱、阙版等,可证明抄本《池录》据宋刻本抄录,而黄士毅编纂《朱子语类》所参考的《池录》版本即现存宋刻本。朱子语录在历代刊刻中形成语录和语类两大系统,《池录》按时序编排,确立了《饶录》、《饶后录》、《建别录》等语录汇编本的体例范式,与黄士毅、黎靖德《朱子语类》的编排方式不同,存朱子讲学语录的原生态状貌,保留了大量不见于后世语录诸本的佚文及近万条异文。从中可探语录到语类的发展及门人后学传播与接受朱子学的价值取向,不仅具有历史文物价值,而且作为至今仅存的宋椠,在文献学、语言学、朱子学、理学乃至思想史、宋史研究等方面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 宋刻本 明抄本 《朱子语类》
秦恩复校刻《鬼谷子》考论 马昕
内容摘要:清代著名校勘家、刻书家秦恩复,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和嘉庆十年(1805)先后两次校刻《鬼谷子》,这两个版本分别被视为《鬼谷子》两大版本系统中的杰出代表。本文梳理秦恩复两次校刻《鬼谷子》的具体过程,并且深入到版本内部,对其校勘得失做出新的评价。秦恩复刻印乾隆本时,坚持“不校校之”的校勘原则,但因为采用“先天不足”的底本,造成很多缺憾。刻印嘉庆本时,虽然底本选择精良,但放弃了“不校校之”的原则,因其大量改字行为而使嘉庆本同样问题重重。研究使用《鬼谷子》一书时,应对此复杂情况有所了解。
关键词:《鬼谷子》 秦恩复 校勘 “不校校之”
《虞初新志》版本考 李小龙
内容摘要:《虞初新志》的版本颇为复杂。辑刻者张潮曾分三个阶段刊完此书。然而,目前世存之所谓康熙本多非康熙刻本原貌。乾隆时期,文网渐密,尤其对钱谦益著作的大力抽禁,使得其时重刊的诒清堂袖珍本开始删除与钱谦益有关的文字,此后的罗兴堂本更是直接用他人作品替换。乾隆中后期,张氏后人方对康熙原板进行剜改替换,从而成为现今所存的所谓康熙本。这一过程从上举数本的互勘便可窥见其蛛丝马迹。此外,和刻本也为这一考察提供了线索。而咸丰本乃至二十世纪初的开明书店铅排本都为当下流行的《虞初新志》添加了新的成分。
关键词:《虞初新志》 张潮 康熙本 诒清堂本 罗兴堂本 和刻本 咸丰本
国图藏元至正七年本《佛祖历代通载》发微 杨志飞
内容摘要:国图藏元至正七年本《佛祖历代通载》先后经清代允祥的安乐堂、弘晓的明善堂、杨氏海源阁到北平图书馆,再到今国家图书馆,递藏有序。从版式、刊记、刻工、字体推测,至正七年本应是元浙本。将至正七年本与五山版、宣德本、万历本等对勘可知,是书在至正四年初次刊刻,后念常又在初刻本基础上进行了增补,是为至正七年释念常募刻本。作为最终定本的至正七年本较为晚出,时初刻本已广泛流传,五山版、宣德本、万历本、《永乐北藏》本等皆从初刻本衍出,而至正七年本传本极少,弥足珍贵。
关键词:《佛祖历代通载》 念常 至正七年本 五山版 宣德本
明初别集《四库》写本考源辨证四题——从明别集《四库》本之底本存世情况谈起 李圣华
内容摘要:《四库全书》收录明别集240馀种。《四库》写录所据究为何本,原本是否尚存,原本不存者是否可探知底本,《四库》写本与底本之间关系如何?诸如此类问题,皆待深入探讨。迄今为止,已知《四库》底本尚存者约占《四库》本明别集四分之一,原本不存而所据刊本尚传者亦数十种。《四库》所收高启《大全集》、张羽《静居集》、朱右《白云稿》、方孝孺《逊志斋集》为明名家之集。《静居集》底本,学界已悉其为旧抄本,馀三集所据底本久未明。今比勘诸本,探本溯源,知《大全集》所据为清康熙间竹素园刊本,而非景泰间徐庸原刊本;《白云稿》底本为旧抄本;《逊志斋集》所据为明嘉靖四十年王可大刻本,而非正德十五年顾璘原刊本。发覆《四库》写本与底本之间异同,可清晰了解《四库》本改易之况及其价值得失。
关键词:《四库全书》 底本 《大全集》 《静居集》 《白云稿》 《逊志斋集》
朱有燉杂剧原刻存本考 罗旭舟
内容摘要:明代朱有燉作杂剧31种,诸剧周藩原刻本主要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经调查梳理,可知天一阁、天津图书馆以及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等处也收藏有部分原刻本。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有朱氏杂剧16种刻本,经与国图藏本仔细比对,可知其与国图本同版,亦为朱氏杂剧原刻存本。考察各处原刻存本及其收藏来源,可了解朱氏杂剧的传承及各存本之关系,并可互校缺漏,以加深对朱氏杂剧作品全貌的认识。朱氏剧作原刻本的版式,具有齐整规律的时次特征,可以构建一个创作时序的参照系,据此可以推断朱氏五种年代未明杂剧的刊刻年代。同时,今天所见原刻存本仍存在一些可加细究的问题,推测今存本很可能是原刻书版在嘉靖年间的重刷本。
关键词:朱有燉 杂剧 版本 周藩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