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6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目录

方寸存真:北堂书的藏书印与藏书签 赵大莹(3)

·版刻研究·

《弇山堂别集》成书与版本考 吕浩(50)

沈用济选刻《岭南三大家诗选》考述 王富鹏(61)

·稿抄本研究·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稿本考略 许可(68)

大连图书馆藏抄本《圣宋皇祐广乐图记》伪书考 陈艳军(80)

·书札整理研究·

袁枚集外手札二十二通考释 赵厚均(97)

端方友人书札四通考释 蒋信(113)

·文史新探·

魏秘书郎刘璠非刘弘之子刘璠考 杨青芝(124)

《历代三宝纪》三题 陈志远(127)

《吴郡图经续记》编纂与刊刻探微 高柯立(134)

《虎丘十咏》诗跋形成及东传日本考 江静 许 语(141)

由王遂佚文解《晦庵续集》成书之谜——兼辑补王遂文四篇 王娇 王可喜(154)

《新安文献志续编》考 冯剑辉(163)

明代三级科举录的文献价值——以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为中心 龚延明(180)

内容摘要

方寸存真:北堂书的藏书印与藏书签     赵大莹

内容摘要:由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所搜集和经营的教团图书馆藏书,以北京南堂藏书最为知名。随着历史变迁,以南堂藏书、北堂藏书等为大宗,各地教堂藏书和一些主教藏书最终汇聚于北京西什库教堂,形成近代图书馆史上重要的北堂藏书,即北堂书。学界对北堂书形成的历史研究和讨论成果颇丰,但揭示北堂书的印章和藏书签等信息的成杲尚不多见。本文拟将笔者经眼的北堂书藏书印、藏书签的内容和形制加以分类总结,并尽可能地确认这些藏书印的使用年代和用途,以加深对北堂书外观特征的认识;同时辑录与北堂图书馆藏书可能有关的其他教会、机构的藏书印于后,作为认识可能存在于近代北堂图书馆和其他机构之间的文献流动线索,希望可以推进对北京教团藏书整体特征的研究。

关键词:耶稣会士  北堂书  藏书印  藏书签

·版刻研究·

《弇山堂别集》成书与版本考     吕浩

内容摘要:王世贞史学是明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六经皆史的观念下,王世贞把他搜集到的明代史料归入《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说部”,而《弇山堂别集》的成书正是依赖那些从《四部稿》中剥离的史料,并进而有所修订和增补。《别集》成书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梓人翁良瑜初刊于金陵雨金堂。初刊本并没有万历庚寅年的刊刻木记,而另一个有着“大明万历庚寅孟冬穀旦金陵镌行”木记的版本有刻工蔡朝光,这个所谓“万历庚寅本”在版式和内容上明显可以看出是一个经过修订且重新刊刻的版本,它的刊刻年代应晚于万历十八年。据《弇州山人续稿序》、《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皇明盛事述》(手抄本)等文献可推知,这个修订重刻本很可能刊刻于万历二十年或稍后。清代《四库全书》本和广雅书局本的底本都是重刻本。

关键词:王世贞  《弇山堂别集》  翁良瑜初刊本  蔡朝光刻本

沈用济选刻《岭南三大家诗选》考述     王富鹏

内容摘要:沈用济编《岭南三大家诗选》鲜有知者。沈选虽然缘于王隼选本之不足,但选诗的起因,却是受梁佩兰之托。沈选分屈大均《道援堂集》、梁佩兰《六莹堂集》和陈恭尹《独漉堂集》,分别单独刊行。三者当中可以确信已经刊行且存世的只有屈大均《道援堂集》十卷,其余二者,当亦刻成印行。沈用济选三家诗始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四十五年夏前全部选就,之后陆续刊出。惜在乾隆时期曾遭禁毁,故罕见于世。

关键词:屈大均  梁佩兰  陈恭尹  沈用济  《岭南三大家诗选》

·稿抄本研究·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稿本考略     许可

内容摘要:台北故官博物院藏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稿本,共五十册,是目前可见该书最早的版本。桂馥于嘉庆八年(1803)完成此手稿,并亲自校对过一遍,为刊刻做了一定准备。两年后,桂馥去世,所以该稿本当为“绝笔定本”。在稿本流传过程中,孔宪彝、莫友芝等学者所作的题跋,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学术界交往的认识,也说明稿本与今刊刻本并非一路。根据稿本上保留的篆文字头、古文形体等信息,我们可以推断桂馥研习《说文》时是以大徐本为主,兼收段玉裁等人的研究成果。另外,稿本第五十册中的校记文字,为罕见的桂馥手书小楷,是研究桂馥书法艺术的珍贵材料。

关键词:桂馥  《说文解字义证》  稿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连图书馆藏抄本《圣宋皇祐广乐图记》伪书考     陈艳军

内容摘要:王子霖《古籍善本经眼录》著录清影宋刊传抄本宋代乐书《圣宋皇祐广乐图记》八十一卷,今存大连图书馆。本文首先从书名题署分歧、序文所署年代与序文内容的矛盾、目录与正文内容之不合、援引著录与原书不符等方面发现其书之伪迹,进而对书中抄录的内容的出处一一溯源,论证此书非影宋刊传抄本,而是书贾炮制的一部伪书。

关键词:《圣宋皇祐广乐图记》  抄本  伪书

·书札整理研究·

袁枚集外手札二十二通考释     赵厚均

内容摘要:本文辑录二十二通书札均为袁枚亲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袁枚日常生活的林林总总:友朋雅集赋诗、替人润色文字、料理友生家务、举荐接济友朋、婚嫁宴请、刊书谋利、出游聚财等等,文章结合其诗文创作与交游情况进行参证,勾勒出袁枚的生活图景。

关键词:袁枚  手札  辑佚  交游

端方友人书札四通考释     蒋信

内容摘要:端方为清末名宦,官至二品,在金石文物的收藏研究方面卓然大家,本文所揭四通端方友人书信便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晚清的一些历史:汪大燮函对研究晚清革命党人的活动,中日外交史、教育史颇有价值,同时也可匡正已有研究的疏漏;周树模函既有涉时政,亦对周个人研究不乏意义;孙宝琦函于清廷的衰落,民国的更替,以及端方、袁世凯官场的浮沉提供了重要的佐证;袁励准函则形象地反映出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现状,特别是东北的改制在函中有真确的描述,足可丰腴史乘。

关键词:端方  书札  晚清史  外交史

·文史新探·

魏秘书郎刘璠非刘弘之子刘璠考    杨青芝

内容摘要:《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义》、《毛诗笺传是非》是魏秘书郎刘璠所作。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说刘璠生平不详。刘毓庆和牟玉亭根据《三国志·魏书·刘靖传》认为刘璠是荆州刺史刘弘之子。然《晋阳秋》载刘弘生活在西晋,《晋书》所载刘弘及其子刘璠亦西晋时人,且并无此刘璠在《诗》学方面成就的任何记载。则魏秘书郎刘璠与荆州刺史刘弘之子刘璠并非一人。

关键词:诗经学  刘璠  刘弘

《历代三宝纪》三题     陈志远

内容摘要:《历代三宝纪》的作者费长房,据《续高僧传》和法琳《辩正论》,可考其本名费节。此书《代录》部分引据的诸前代目录,多有伪妄之处,但其中收录的南北朝经序,史料价值不容忽视。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所藏圣语藏写经保存了历代大藏经失收的真谛译《金光明经》僧隐序,此序为费长房所引录。本文据图版勘定录文,并梳理了其学术史。本文最后指出,在各版大藏经的刊刻过程中,《历代三宝纪》有以道宣所撰《大唐内典录》校订的痕迹。其文本形态的变化也值得注意。

关键词:《历代三宝纪》  费长房  圣语藏写经  《大唐内典录》

《吴郡图经续记》编纂与刊刻探微     高柯立

内容摘要:北宋朱长文所撰《吴郡图经续记》,因其体例创新,在宋代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宋代方志开始定型之作。但以往的研究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据此所构建的宋代方志历史变迁,忽视了历史本身的曲折和偶然性,显得过于线性。本文经过对《吴郡图经续记》编纂与刊刻过程的细致考察,认为它在当时仍然没有取代图经的地位,地方官和地方士人都是将其作为官府修纂图经的资料而已,南渡后地方官之所以用它来暂时代替图经,主要还是受到战争的影响,官府“图籍散亡”,具有偶然性。同时,地方士人关注和参与地方志的编纂,并逐渐受到地方官的注意,到南宋时期形成地方士人编纂地方志的高潮,这是从《吴郡图经续记》开始萌芽的,这一趋势的出现与宋代地方官员和地方士人对于社会教化的共同关注和推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吴郡图经续记》  宋代  地方志  地方士人

《虎丘十咏》诗跋形成及东传日本考     江静、许语

内容摘要:《虎丘十咏》是南宋高僧虚堂智愚在苏州虎丘山云岩寺担任藏主期间为虎丘山十景所作的十首七言绝句。从元至明,至少有包括一名日僧在内的十三位僧人为此诗题跋。15世纪末,在云南五华寺住持雪谷宗戒、云南武定望族公子郭省斋和日本遣明使的共同努力下,《虎丘十咏》诗跋传到了日本。《虎丘十咏》诗跋的流传经纬揭示了元明禅林诗文的流播形式、僧人的诗文创作态度以及中国诗文东传日本的某种具体途径与方式。来华日僧历尽艰辛欲将《虎丘十咏》诗跋东传日本的行为反映了日本对中国文化和禅宗祖师的尊崇,中国僧人促成《虎丘十咏》诗跋东传之举反映了中国僧人弘法东瀛的愿心,这种尊崇和愿心建立在两国共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说明当时的禅宗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东亚的文化,是中日两国共同创造的文化。

关键词:禅僧  虚堂智愚  虎丘十咏  遣明使  中日交流

由王遂佚文解《晦庵续集》成书之谜——兼辑补王遂文四篇     王娇、王可喜

内容摘要:朱熹著作有《晦庵集》(《正集》)、《续集》、《别集》三部分。《正集》、《别集》因有序文,编者及编定时间较为明确,惟《续集》无序,何人何时何地所编至今成谜。江苏丹阳东王村民国《王氏宗谱》及金坛岳阳村民国《王氏宗谱》,存王遂《晦庵先生续集序》,解开了《晦庵续集》成书之谜,即:王遂主导收集,以蔡模所“抄录”的底本为主体,经刘忠考订、校勘、编撰而成,淳祐五年五月刻印于建安。另辑得王遂佚文二篇。又,《全宋文》之《节斋蔡先生墓志铭》显系嘉靖《建阳县志》所节录,今据《蔡氏九儒书》卷三《节斋公集》附录所存《节斋先生墓志铭》予以补全。

关键词:朱熹  《晦庵续集》  王遂  佚文

《新安文献志续编》考    冯剑辉

内容摘要:黄山学院图书馆所藏汪世清先生遗赠《新安文献志续编》晚明刻本一册,系该书的第七、八卷,收录唐代至明代徽州文献九十五篇,其中包含多篇稀见的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如卷中收录了众多的明代徽商文献,是晚明时期徽商繁荣和社会观念变化的生动体现。书中的一些篇章,对考证徽州典故很有价值,对明史研究也有帮助。由于现存卷中没有关于编纂者的任何信息,使得确定该书的编纂者与刊行年代较为困难,通过对存世徽州文献的综合考察,推测该书的编者可能是晚明休宁人程廷策,该书则刊行于隆庆末或万历初。

关键词:《新安文献志续编》  徽州  程廷策  汪世清

明代三级科举录的文献价值——以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为中心     龚延明

内容摘要:中国一千三百年科举史,明以前留存下来的《登科录》仅《绍兴十八年进士登科录》、《宝祐四年登科录》和《元统元年进士录》三种,而明代保存至今的《登科录》据统计有58种,其中天一阁独家所藏明代《登科录》就有41种。且迄今为止,未发现唐、宋科举时代的会试录和乡试录。而天一阁庋藏明代《会试录》38种、《乡试录》277种,《武举录》11种,《武乡试录》8种。这三级科举录共同构成研究明代科举制度最原始、最基本、最权威的文献。让天一阁珍藏明代殿试登科录、会试录、乡试录,通过修复、整理、出版,面向社会,流动起来,为广大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宝贵的学术价值,这是学术界的呼声和期待,也是文物图书馆业界的使命与担当。

关键词:天一阁  明代  登科录  会试录  乡试录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