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6年第3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目录

·敦煌文献研究·

现存最早的粘叶装书籍——敦煌遗书斯05478号《文心雕龙》装帧研究 方广锠(3)

“李师仁”实乃稽胡离石刘萨诃 张善庆(14)

敦煌古藏文文献P.T.113号《大论致沙州安抚论告牒》小议 王东(25)

·海外遗珍·

欧洲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综述 (英)何大伟撰,许海燕译,(德)邵玉书、刘楠楠审校(31)

《三体诗幻云抄》等日本室町时代抄物写本书写符号的识读 刘玲(51)

哈佛燕京学社藏东巴经两册“崭新”经书考 张春凤(60)

·中外文化交流·

《宋史筌·食货志》析论 姜锡东(73)

瑞士传教士韶波《儒教衍义》的文献价值 吴青(86)

·文史新探·

出土墓志所见唐翰林学士黎幹考 卢燕新(96)

也谈《三分事略》与《三国志平话》的刊刻年代及版式异同 罗筱玉(106)

《耆旧续闻》作者非陈鹄考 许勇(124)

《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辨伪 朱莉韵 李成晴(134)

《广新闻》为顾广圻所作考 张振国(138)

也谈“段顾之争”——时代风气与个人治学的交织 袁媛(145)

徐松敦煌考察说献疑 李军(160)

《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考论 任荣(172)

清末决定《元史新编》未能列入“正史”的关键文献 王建伟(181)

内容摘要

·敦煌文献研究·

现存最早的粘叶装书籍——敦煌遗书斯05478号《文心雕龙》装帧研究    方广锠

内容摘要:本文考察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斯05478号《文心雕龙》,指出该遗书的装帧形式为现知最早的粘叶装,抄于684—690年间,形态成熟。提出中国书籍中的粘叶装,最迟在公元七世纪末已经出现。考虑到汉文书籍不少新的装帧形式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指出由于初唐以来的社会安定、文化大发展,引发社会上文化学习普及,书籍需求量增大,加之外来佛教典籍装帧形式的影响,使得中国书籍装帧形态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关键词:《文心雕龙》  斯05478  粘叶装  书籍装帧

“李师仁”实乃稽胡离石刘萨诃    张善庆

内容摘要:凉州瑞像因缘故事共有两个版本:《续高僧传》和唐天宝《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李师仁”这个角色,碑文刊布之后引发了学界的讨论。通过梳理可知,“李师仁”实际上是刘萨诃与凉州瑞像故事在中古时期河西民间传播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其原型就是“离石人”稽胡刘萨诃:刘萨诃籍贯是离石,而中古时期“李师仁”和“离石人”读音相近或相同;其传记也具有共同性,在唐朝小说中留下了身影。“李师仁”的产生体现出历史撰写的层累特质,也展示了口头文学的特点。

关键词:刘萨诃  李师仁  离石  凉州瑞像

敦煌古藏文文献P.T.113号《大论致沙州安抚论告牒》小议    王东

内容摘要:敦煌古藏文文献P.T.113号《大论致沙州安抚论告牒》与吐蕃王朝对宗教人士授予告身的规定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界深化对吐蕃告身制度特别是授予对象的理解,也可以了解整个王朝时期对僧侣所授告身的阶段性变化,并最终取消对宗教人士授予告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关键词:P.T.113  敦煌古藏文文献  告身  僧侣  吐蕃政治

·海外遗珍·

欧洲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综述    (英)何大伟撰,许海燕译,(德)邵玉书、刘楠楠审校

编者按:2002年4月,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了“《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何大伟先生在会上提交了论文《英国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201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获得牛津大学及大英图书馆仿真影印出版其馆藏《永乐大典》的授权,并在何大伟先生的帮助下,陆续与欧洲其他《永乐大典》的收藏机构取得联系,分别获得出版授权。目前,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及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已经出版,大英图书馆及英国阿伯丁大学图书馆藏即将于2016年出版,欧洲藏其他《永乐大典》也将陆续出版。以此为契机,何大伟先生在2002年所撰写的论文基础上增补有关信息,修订完成此文。由于原文系由英文撰写,恐不便学界使用,故特为译出,以飨读者。

关键词:《永乐大典》  欧洲  收藏情况

《三体诗幻云抄》等日本室町时代抄物写本书写符号的识读    刘玲

内容摘要: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显示,室町时代的抄物写本的文献价值极高。但如何正确识读,亟待解决,否则可能造成文不达意,严重者甚或歪曲原文。本文以《三体诗幻云抄》等四种三体诗抄物为资料,针对“踊リ字(Odoriji)”、“插入符(Sounyuufu)”、“転倒符(Tentoufu)”、句读符等四种基本书写符号,列举具体案例,一一摘录其图片,分析、说明如何正确识读。

关键词:室町时代  抄物写本  书写符号  识读

哈佛燕京学社藏东巴经两册“崭新”经书考   张春凤

内容摘要:本文对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藏两册“崭新”的经书进行考证,确定为生活在丽江龙蟠乡中村的洛克经师和华亭所写,抄写年代在1928年至1936年之间。这两册经书看似崭新,但书写年代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也应纳入民族古籍范围。

关键词:哈佛燕京学社  纳西东巴经  和华亭东巴

·中外文化交流·

《宋史筌·食货志》析论    姜锡东

内容摘要:朝鲜国王正祖李祘及其臣僚删改元朝所编《宋史》而成《宋史筌》,在中朝中韩交流史和文化史上是一重要事件。本文介绍了《宋史筌》一书的三大特色和研究现状,对《宋史筌·食货志》与《宋史·食货志》做了比较全面而细致的对比和论述:比较分析二书《食货志》序论的异同和短长,揭示二者对程朱理学与宋代财政相互关系的重视、歧义;按照23个专题(子目),对《宋史筌·食货志》删削改编《宋史·食货志》的大体情况及其优劣得失逐一进行比较评判,认为其删改工作基本成功,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或浅显的失误。最后指出,18世纪后期的朝鲜学界对于宋代历史文化既非常尊崇,又不迷信,力图理性地加以取舍,这是《宋史筌》一书出现的大背景。

关键词:朝鲜  李祘  《宋史》  《宋史筌》  《食货志》

瑞士传教士韶波《儒教衍义》的文献价值   吴青

内容摘要: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基督新教传教士承担了重要角色。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瑞士巴色会传教士韶波所著《儒教衍义》即是一部反映清末民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著作,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该著站在中西比较的立场上,从儒教人性论出发,对儒教中人的德性、五伦关系、教育以及强国富民措施等都提出了较为深刻的批评和看法。虽然这些批评和看法有的地方不免偏激,但仍对儒学思想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反映了戊戌运动中传教士的思考和参与,是研究清末民初政治、思想变革的重要历史文献。

关键词:韶波  《儒教衍义》  文献价值  史学意义

·文史新探·

出土墓志所见唐翰林学士黎幹考    卢燕新

内容摘要:据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之《翰林学士壁记注补》、《补唐代翰林两记》以及傅璇琮《唐翰林学士传论》、《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等研究成果,唐玄宗朝至唐哀帝朝翰林学士,已考者二百三十馀人。然,可考者尚存。本文据出土墓志考得黎幹一人。黎幹至德初应诏入仕,做过短期的左骁卫兵曹参军,至德末,以太子通事舍人充翰林学士,约上元元年,迁荆州时出翰林院。出院后,历江陵少尹、京兆尹、刑部侍郎、桂管观察使、兵部侍郎等。德宗大历十四年,赐死。

关键词:出土墓志  唐翰林学士  黎幹

也谈《三分事略》与《三国志平话》的刊刻年代及版式异同    罗筱玉

内容摘要:本文将《三分事略》与《三国志平话》重加比勘,并对《事略》与《平话》的异文、正误等详加分析,发现现存《事略》很可能是由元末建安书堂刊于至正甲午(1354)年间,是在原《事略》(可能刊刻于后至元年间)旧板基础上覆刻刊补而成,是一个供人阅读却甚为粗恶的翻刻坊本。

关键词:《三分事略》  《三国志平话》  刊刻年代

《耆旧续闻》作者非陈鹄考    许勇

内容摘要:自明代以来,陈鹄一直被认为是南宋笔记《耆旧续闻》的作者,经《四库全书总目》考证以后,广为学界所认同,当代学者大都沿着四库馆臣的思路,从笔记内容、笔记命名出发,考察作者的生平事迹,但收效甚微。然而对于《耆旧续闻》作者晚出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笔者从这一现象出发,关注《耆旧续闻》的两种署名方式:“南阳陈鹄录正”、“陈鹄西塘撰”,并结合明代沈周《客座新闻》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署名“西塘陈鹄录正”,加以对比考证,认为陈鹄是明代人,并非《耆旧续闻》的作者,仅仅是一位抄录者。“西塘”、“南阳”都可能是陈鹄的自号。而在《耆旧续闻》的流通区域内,恰好有一位浙江籍进士陈鹄。进士陈鹄是否是抄录者陈鹄,由于资料所限,笔者不敢妄下雌黄,且备一说。

关键词:《耆旧续闻》  陈鹄  《客座新闻》  西塘  南阳

《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辨伪    朱莉韵、李成晴

内容摘要:《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被学界当作朱彝尊的杜诗学论著,时见研究引及或著录。通过对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原刻本进行考辨,可知卷首《朱竹垞先生原跋》实为抄撮何焯《义门读书记》而成的伪文,且落款亦与朱彝尊生平行止不合。陈衍《石遗室诗话续编》中记载了朱评过录本的流传情况,并对《评本》的真确性提出质疑。将《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与刘濬《杜诗集评》所收录朱彝尊评语相比较,并无一条相同。综合观之,可考定题为朱彝尊评点的《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系伪托之作。

关键词:朱彝尊  《朱竹垞先生杜诗评本》  庄鲁駧  何焯  陈衍  《杜诗集评》

《广新闻》为顾广圻所作考    张振国

内容摘要:《广新闻》为清乾隆间产生的一部志怪传奇小说集,作者署“无闷居士”。关于无闷居士的真实身份,《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认为是金匮孙洙,而国家图书馆等图书检索目录中均注为阳湖陆鼎翰。根据作者别号以及《广新闻》中提到的有关其籍贯和交游等情况考证,该书作者无闷居士应为清代文献学家元和顾广圻。

关键词:《广新闻》  无闷居士  顾广圻  孙洙  陆鼎翰

也谈“段顾之争”——时代风气与个人治学的交织    袁媛

内容摘要:清代乾嘉间著名学者段玉裁与顾广圻梳理各自校勘理念,形成了两套立场鲜明的理论,对校勘学发展影响深远,后人称之为“段顾之争”。通过梳理当时的历史情境可以发现,这场争论与当时学术风气、二人治学门径关系密切。这既是乾嘉时期两种校勘倾向的一次正面碰撞,又包含着段顾二人对两种倾向的审视和深化。段玉裁将古籍文本的校勘纳入小学研究的体系中,通过校勘获得“可靠”的文本,以支持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的考证,因此主张突破传世古本的限制。顾广圻的“不校校之”则是从自己长期从事版本鉴定、古籍校勘实践的经验出发提出的富有现实意义的校勘模式。

关键词:段玉裁  顾广圻  校勘学  “不校校之”  小学

徐松敦煌考察说献疑     李军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对《西域水道记》稿本与刻本中有关敦煌及莫高窟记载的差异比较,揭示出清代著名学者徐松并未亲历敦煌,更没有游览和考察过莫高窟的历史事实。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其考察过敦煌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徐松《西域水道记》中关于敦煌及莫高窟的记载和描述,得之于《重修肃州新志》及《西域图志》等官方文献,更得之于敦煌知县许乃穀的《千佛岩歌》等时人著述及碑文收藏。

关键词:徐松  《西域水道记》  敦煌  莫高窟  许乃穀  刘喜海

《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考论    任荣

内容摘要:《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是一部有关琉璃厂的钞本文献合集,存有《琉璃厂书肆记》《琉璃厂书铺表》《琉璃厂古玩铺表》三篇及未定名日记和金石书画古籍目录各一部。其中《琉璃厂书肆记》系李文藻所撰,其馀四部文献作者不明。本文根据未定名日记中作者交游、家世等相关信息的考证,认为日记作者为清代学者王仁俊,目录与《琉璃厂书铺表》《琉璃厂古玩铺表》中的内容也与日记可以对应,故亦为王仁俊所撰。该目录系王仁俊在京师公干期间寻访金石、书画、古籍时所撰录,所记宋元善本、明清钞本以及名家所藏金石书画甚多,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日记记载了王仁俊交游、问学的相关情况,对研究王仁俊的生平、治学具有参考意义。《琉璃厂书铺表》《琉璃厂古玩铺表》乃《琉璃厂书肆记》后第二部详细记载清末琉璃厂状况的文献,是研究琉璃厂和中国旧书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  王仁俊  琉璃厂

清末决定《元史新编》未能列入“正史”的关键文献    王建伟

内容摘要:作为决定《元史新编》在宣统年间未能列入“正史”的关键文献,新发现的录副奏折《国史馆总裁孙家鼐等奏为简员校阅故员魏源元史新编已竣呈缴原书并附呈校勘记事》,不仅可以与《随手登记档》、《上谕档》等原始资料相互印证,为清末“钦定正史”这一重要事件提供确凿可信的历史细节,纠正某些文献在时间节点上的讹误与疏漏,同时也揭示了隐藏于该事件背后详细的人事关系。本文通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档案与其他私人笔记所构成的史事链条,基本上可以完整再现清末“钦定正史”的全过程。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元史新编》未能列入“正史”的具体经过及其原因,并从侧面说明为何柯劭忞在反对将《元史新编》列入“正史”一事上,难逃后人“瓜田李下”之讥。

关键词:《元史新编》  清末“钦定正史”  柯劭忞  鹿传霖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