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年第5期目录与内容摘要

目录

·版本目录研究·

宋史研究与版本问题——以孙应时《烛湖集》为例 黄宽重(3)

朱熹《楚辞集注》初刻考辨 唐宸(14)

《北平谢氏藏书总目》编者考略 李振聚(23)

《四库提要辨证》对《东坡别集》的误解 江枰(31)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

专栏导言 荣新江(35)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写经残片册”的文献价值 包晓悦(36)

唐代书信缄封考——以中国人民大学藏和田出土书信文书为中心 刘子凡(48)

P.t.1291号敦煌藏文写本《春秋后语》再研究 沈琛(69)

《秦妇吟》之敦煌传播新探——学仕郎、学校与诗学教育 田卫卫(90)

·稿抄本研究·

藕香簃抄本《蒲庵集》献疑 朱家英(101)

孔尚任朱批《平叛记》钞稿本述略 王晓兵(107)

手稿本《栖云山馆词续》考述 谭燚(121)

·名人书札·

中山图书馆藏“张之洞书札手迹”考辨 刘正刚 张启龙(129)

日本新近发现康有仪书札选注 吕顺长(136)

徐森玉致那志良信函二通考释 徐婉玲(144)

·文史新探·

《燕丹子》考论 杜志强(148)

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的特点与贡献 聂巧平(160)

《潜丘札记》存收汪琬《跋家礼》、《跋素问》二文考述 李圣华(171)

清代刘文蔚所编科举参考书四种及其阅读传播 马强才(180)

内容摘要

·版本目录研究·

宋史研究与版本问题——以孙应时《烛湖集》为例     黄宽重

内容摘要:目前学界广泛利用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烛湖集》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与清嘉庆八年重刊的静远轩藏本《姚江孙烛湖先生》存在若干差异,本文特追溯其源流,并从篇名错置、静远轩本漏抄、文渊阁本删漏、静远轩本增附朱熹答孙应时书等方面,以具体事例、内容,呈现其差异,借以提醒宋史学界注意不同版本对宋史研究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比较现存不同阁本《四库全书》的异同。

关键词:孙应时  《烛湖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静远轩本

朱熹《楚辞集注》初刻考辨     唐宸

内容摘要:朱熹《楚辞集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其初刻时间,学界一般认为是朱熹在世时的庆元四年,并以日本大正三年《内阁目》和南宋《中兴馆阁书目》的著录作为依据。本文考证认为:大正三年《内阁目》未著录庆元四年本《集注》,转抄者误抄《内阁目》中的庆安四年本为庆元四年本,《楚辞书目提要》沿袭此误,近年出版的重排本《楚辞书目提要》又将嘉定四年本的行款混入本不存在的庆元四年本条目中,遂使学界再度产生误解;《中兴馆阁书目》成书在《集注》之前,故不可能著录《集注》,民国赵士炜《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误辑了《玉海》中有关《集注》的文字。所谓的庆元四年本《集注》其实是不存在的,《集注》在朱熹在世时并未刊刻流传。台湾所藏嘉定四年杨楫刻本,才是《集注》的初刻本。《集注》的成书和刊刻是“庆元党禁”到“嘉定更化”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朱子学境遇改变的反映。

关键词:《楚辞集注》  初刻本  《中兴馆阁书目》  庆元党禁

《北平谢氏藏书总目》编者考略    李振聚

内容摘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抄本《北平谢氏藏书总目》一书,考证之语简洁精要,在有清一代版本学发展长流中占有一席之地。然其作者长期无考。本文根据抄本《诗人主客图》书中钤印和谢宝树之跋、嘉庆刻本《岁寒小草》书前小传等确定该书作者为清代嘉庆道光时北京地区重要藏书家谢宝树。其人精于典籍版本的鉴别与内容的考订,勤于收藏,日事丹铅,抄校不辍。然后人对其行历与藏书活动的记述多语焉不详,致使其人隐微而不彰。

关键词:《北平谢氏藏书总目》  谢宝树  藏书  校书

《四库提要辨证》对《东坡别集》的误解    江枰

内容摘要:《四库提要辨证》认为陈振孙著录的《东坡别集》是苏峤所刊建安家集,而赵希弁著录的《东坡先生别集》、《续别集》则是《东坡别集》的补遗。实际上二人所著录的应是一书,只是赵氏所录为其初版,陈氏著录乃其合编增补版,所收为苏峤刊刻建安家集时删削的篇目。没有证据表明建安家集为分类合编本,但《东坡别集》作为其删略文字的结集,则应是采用了分类合编的体例。

关键词:《四库提要辨证》  《东坡别集》  建安家集  陈振孙  赵希弁

·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

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写经残片册”的文献价值     包晓悦

内容摘要:本文对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写经残片册”中的十件(缀合成八种)典籍类写本残片进行了比定和初步分析,其中既有中原传统典籍,也有佛经和道教经典。根据早期收藏者王树枏、梁玉书等人的题跋,这些写本残片多出自吐峪沟佛寺遗址,年代在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之间。它们保留了典籍较为原始的面貌,具有一定的文献校勘价值,同时也展示出中原与西域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与联系。

关键词:日本书道博物馆  敦煌  吐鲁番  文献

唐代书信缄封考——以中国人民大学藏和田出土书信文书为中心    刘子凡

内容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和田文书中,有相当数量的唐代书信封皮及背面写有封题的书信,为唐代书信缄封方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本文主要使用这些材料,并参考库车、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相关文书,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出加封皮直封和随信折封两种缄封方法的具体程序。借助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唐代有函封、直封、斜封、折封四种缄封方式,它们在轻重和使用场合上有区别。

关键词:唐代  书信  缄封方式

P.t.1291号敦煌藏文写本《春秋后语》再研究     沈琛

内容摘要:P.t.1291号敦煌藏文文书曾被今枝由郎、王尧、陈践等藏学家误断为《战国策》,并进行了翻译。1984年马明达先生撰文指出其应为《春秋后语》,这一比定亦为研治《春秋后语》的文献学家所证实。由于对译文本的改变,将藏文本《春秋后语》重新还译为汉文显得非常必要。本文通过比对汉文本《春秋后语》原文,对P.t.1291号藏文写本进行了重新翻译,纠正了以往译文中存在的一些谬误,比对出一些新的藏文词汇,希望能够推进《春秋后语》的文献学研究,也为中古汉藏文化交流提供一个文献上的实例。

关键词:《春秋后语》  敦煌文书  藏文还译  P.t.1291

《秦妇吟》之敦煌传播新探——学仕郎、学校与诗学教育    田卫卫

内容摘要:韦庄《秦妇吟》自再现于敦煌藏经洞以来,虽有诸多学者从史学、文学、思想、艺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但鲜有从教育角度详细探讨者。而从现存《秦妇吟》文本来看,半数以上的写本都留有学士郎书写的题记,且分处于寺学、私学等不同的教育背景之下,体现出其本身教材性质的一面,以及敦煌地区教育情况的一角。本文根据一应题记,梳理《秦妇吟》在敦煌的传播情况,分析其作为教育内容进行传播的范围和原因。

关键词:《秦妇吟》  敦煌  教育  题记

·稿抄本研究·

藕香簃抄本《蒲庵集》献疑    朱家英

内容摘要:《蒲庵集》为元末明初僧人来复见心作品,现存洪武、正统两种刊本,并多种抄本。台湾僧人明复据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洪武刊本影印,编入《禅门逸书初编》第七册,又将清末缪荃孙藕香簃抄本《蒲庵集》作为补遗附录于后。附录包括书札六十八则、文三篇、七言古近体诗二百九十四首等,以其内容能补洪武刊本之缺,弥足珍贵。然而通过考察,可以得知内中书札六十八则并非出自来复见心之手,而是属于时代较早的另一僧人大诉笑隐的作品。缪荃孙的藕香簃抄本《蒲庵集》因系杂抄众书,未加拣析,故而出现了错讹的情况。

关键词:《蒲庵集》  藕香簃抄本  书札  大诉笑隐

孔尚任朱批《平叛记》钞稿本述略     王晓兵

内容摘要:本文对现藏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图书馆的孔尚任朱批《平叛记》钞稿本概貌、版本考证、递藏源流、版本价值和资料价值、孔尚任朱批点订价值等作介绍,并将此本中独有的序文、增补的签条内容、孔尚任的朱批和补正的内容,录附文中,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平叛记》  钞稿本  孔尚任  毛霦  毛贡

手稿本《栖云山馆词续》考述    谭燚

内容摘要:《栖云山馆词续》系晚清黄锡禧《栖云山馆词存》之续作词集,为光绪十年手稿本,未经刊刻。此稿本50余首词作,多为锡禧与当时扬州词人群体聚会、唱和之作。今将锡禧身世生平、其书版本特征及递藏、词人交游状况略加考述,以供晚清词学研究者参考之用。

关键词:《栖云山馆词续》  黄锡禧

·名人书札·

中山图书馆藏“张之洞书札手迹”考辨    刘正刚、张启龙

内容摘要:中山图书馆藏《张之洞书札手迹》一书,计29篇书札,内容多涉及山东黄河水患整治、救灾以及商讨烟威海防军务等事宜,这与张之洞生平及其所涉政务有较大出入。结合这批书札中的“合肥相国东来”,“弟自担任(巡抚)以来”等细节分析,可以判定这批书札作于光绪二十四年底,作者应为山东巡抚张汝梅,而非张之洞。

关键词:《张之洞书札手迹》  张汝梅  光绪二十四年  山东政务

日本新近发现康有仪书札选注     吕顺长

内容摘要:日本高知市立自由民权纪念馆所藏康有仪致山本宪书札5通,内容主要涉及戊戌政变后康有仪及其塾师山本宪等人为援助康、梁等维新变法派人物所作的努力以及康有仪在横滨《清议报》馆的工作以及回国后不久的活动等。这些书札为了解康有仪1898年春赴日后约两年间的活动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关键词:康有仪  山本宪  维新变法  康有为  《清议报》

徐森玉致那志良信函二通考释    徐婉玲

内容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徐森玉致那志良信函二通,分别作于1938年9月6日和12日,集中谈论故宫存筑文物拟移至昆明保存、徐森玉奉命赴昆明寻觅庋藏文物处所之事,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关键词:故宫文物南迁  徐森玉  那志良  信函

·文史新探·

《燕丹子》考论    杜志强

内容摘要:《燕丹子》的产生时间,学术界歧见纷呈,其与《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史记·荆轲传》孰先孰后,更是讨论的焦点。本文认为,《燕丹子》与《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均产生于《荆轲传》之前。燕国灭亡后,流落到咸阳的燕地文人记录了刺秦过程,这些民间记录就是后来刺秦故事的文献来源。司马迁借夏无且的讲述来验证以往的记载,选录了《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并补充了荆轲身世、高渐离筑击秦始皇等情节。刺秦事件在秦汉民间广泛流传,至少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有了乌头马角、白虹贯日等传说。相较于六朝小说,《燕丹子》呈现出更为成熟的风貌,是因为六朝小说乃有意为之,要志人、志怪,而《燕丹子》则要传(传记)人,两者写作初衷不同;《燕丹子》产生于纵横之风尚炽的时代,语言纵横铺排,亦多细节描写,而六朝世风则遗貌取神,这深刻影响到六朝小说。今天来看,《燕丹子》是一篇小说,而作者的初衷,很可能就是为人立传,只不过其中有许多民间传说而已。

关键词:《燕丹子》  《战国策》  《史记》  荆轲刺秦

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的特点与贡献    聂巧平

内容摘要: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包括“他注”与“己解”两大部分,该注本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张溍本人的解评方面。张注顺承元、明两代以兴象注杜的趋向,以“解”杜为出发点,以宏扬诗道之正统为旨归,其评杜解杜或从宏观上揭橥杜诗的根本要义和精神实质,或从细节上对杜诗的言情体物和遣词造句阐幽显微,在钱谦益、朱鹤龄注本之外独树一帜。该书引录的《千家注》之“原注”涵盖了自十一世纪下半叶至十七世纪的所有重要杜诗注本,可谓一部五百余年的杜诗注释史。

关键词:张溍  《读书堂杜工部诗文集注解》  杜诗注释史

《潜丘札记》存收汪琬《跋家礼》、《跋素问》二文考述     李圣华

内容摘要:阎若璩《潜丘札记》眷西堂刻本中所收《跋素问》、《跋家礼》二文,未见于此前的王闻远家抄本。此二文应为汪琬所作。阎学林编刻眷西堂本时,保存了一些“古人旧说”,以明其祖的“疑而未订之义”,《跋素问》、《跋家礼》即属此例。吴玉缙删定本去取未一,仍存二文。《四库全书总目》虽批评眷西堂刻本“漫无体例”,四库本却据吴玉缙删定本收录二文,遂致造成学界普遍误解。今考阎若璩“疑而未订之义”,可知其手录《跋家礼》缘于与汪琬礼学论争,节录《跋素问》盖与其自身多病有关。

关键词:阎若璩  《潜丘札记》  《跋家礼》  《跋素问》  汪琬

清代刘文蔚所编科举参考书四种及其阅读传播    马强才

内容摘要:山阴刘文蔚是乾隆时代乃至整个清代最为重要的科举诗赋类参考书的编辑者之一。在乾隆二十二年科举考试减判增诗以后,他应时而动,陆续推出《诗韵含英》《诗学含英》《唐人应试赋选》和《唐诗合选详解》等书,供村塾蒙学和读书士人准备应试诗赋之需。这些书籍在清代中晚期曾有多家书坊大量刊行,常见于清代中后期读书人的案头,阅读范围甚广,至今存世数量较大,为科举制度变动而影响书籍出版的典型现象。与刘氏所编之书相类,清代中后期大量版刻流传的科举参考书,反映了科举文化大背景下,知识生产和出版文化的某些特色,而要考察清代的书籍出版、社会思想文化,必须重视科举制度的影响。

关键词:刘文蔚  科举  乾隆新政  参考书  知识生产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