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张志清:发挥高校科研师资优势,提升古籍保护利用质量

  高等院校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的积极倡导和参与者。2007年1 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教育部参加了由十部委共同组成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推动和督促检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古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教育系统古籍收藏单位在古籍普查登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修复、 整理研究、数字出版、保护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1、回顾:高校积极参与,为古籍保护事业注入活力

  回顾“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16年来的发展历程,全国高等院校古籍保护工作已是硕果累累。

  一是全面参与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古籍底数日渐清晰

  全国教育系统中,包括高校和中学在内的126家单位,出版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共 262135条;47家单 位发布了古籍普查登记数据144923条;106家高校收藏的 266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8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一批新的库房建成,古籍存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立,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稳中求进

  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中山大学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和贵州民族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等四所古籍保护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等单位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培养古籍保护专业硕士,截至2022年,合作高校已经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267人,毕业169人。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 地,举办了大量古籍保护人才培训班。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和首都联合职工大学等建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聘请古籍修复领域的著名专家担任导师,进行古籍修复技艺的传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联合高校举办了5期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研讨古籍保护学科的概念、范围和未来的发展。目前不少高校在信息管理、古典文 献、历史文献、科技、艺术学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古籍保护课程。中山大学新增了文献与文化遗产保护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在专业设置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此外,举办全国大学生中华典籍文化保护与传承大赛,刚刚在苏州举办的首届古籍保护人才发展论坛上,数十家高等院校参与研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是加强古籍原生性保护,提高古籍科学修复水平

  2009年,中山大学图书馆成功入选为全国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成为全国高校系统唯一入选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为提高高校硬件修复条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为29家高等院校配发了古籍修复设备、工具和材料。如除尘修复工作台、超声乳化修复仪等, 共112台,总价值237万余元。

  四是汇聚高校科研优势,大力开展古籍整理和保护研究

  近年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依托高校的优势资源,与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合作编辑出版专业学术期刊《古籍保护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10辑。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掌握海外中华古籍存藏情况,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还委托山东大学编纂《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委托复旦大学编纂《韩国藏中国古籍总目》,支持山东大学开展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协力推进海外中华古籍的普查与回归。

  五是推动古籍数字化建设,助力古籍资源发布共享

  为了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对古籍阅览的需求,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发挥业界引领作用,着力推动和带领全国古籍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工作,并得到了诸多高校图书馆的积极响应。其中浙江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内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等四家高校图书馆都参加了国家图书馆组织的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面向社会发布了部分馆藏特色的古籍资源。现在全国各个馆联合发布的古籍数字资源已经达到了10万部(件)。

  在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 “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支持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共同研发“《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于2023年2月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发布。2023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大学、抖音集团在京签订《共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框架协议》,三方将以古籍智慧化服务为突破口共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与新兴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六是开展古籍保护宣传推广活动,向在校师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年到2021年间,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和南京大学图书馆都携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不同主题的册府千华系列展览,展出珍贵古籍500 多种。2017年到2019年,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历史学系、中文系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孔子·儒 学·儒学·儒藏:儒家思想与经典”“稽 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风雅 风骨风趣: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篇”三个系列讲座,讲座邀请著名学者33位, 举办讲座34场,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讲座稿集结为“国图名家讲座系列丛书”,于2019年出版。2017年在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挂牌成立了中华经典传习所,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出版书刊、传播文化四方面的工作。此外,全国各地高等院校还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的组织引领下,广泛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及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项目。高等院校参与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对基本完成全国公藏单位的古籍普查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展望:发挥高校优势,推动古籍保护利用提升质量

  古籍保护事业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古籍保护利用、数字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与高等院校还有更多合作共赢的空间有待探索。国家古籍保护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人才队伍建设是影响未来古籍保护事业的首要因素之一。经过多年实践,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探索出培训班、高等院校和传习所“三位一体”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是这“三驾马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应用型古籍保护人才的重要阵地。

  放眼未来,我们对于未来高校古籍保护事业也提出几点建议:期待高校充分研讨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制、就业需求等,探索古籍保护高水平学历教育的路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在必要的资金和项目上给予支持。目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计划开展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推进古籍保护系列培训教材的编纂出版,面向高等院校开展科研项目,建立全国古籍保护人才平台,开展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者服务行动项目。此外,利用社会力量,引入公益资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人才储备蓄水池,调动古籍收藏单位积极性,改善机制,充分支持高校古 委会开展古籍保护、修复和利用方面的建设。

  高校图书馆馆藏古籍宏富、科技保 护力量突出,各个学科综合实力强劲,高等院校可以充分发挥科研和师资优势,进一步推动古籍保护整理、出版研究和数字化建设等,提升古籍保护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使古籍真正化身千百,嘉惠学林。

  注:本文据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全国高校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会议上的致辞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来源:藏书报)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