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馆长访谈|张如意:河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保护之路

  从2015年至今,张如意教授在河北大学图书馆馆长任上已经8年。回首河北大学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他自称非图书馆专业的“外行人士”,却做得风生水起——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馆藏被充分揭示、利用迈出较大步伐。

  

  □《藏书报》记者 张维祥 冯惠丽

  在2022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河北省内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核查工作中,河北大学图书馆的成果为全省树立了标杆。“去年6月,河北省古籍工作交流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全省的国家级和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馆长们都来这里交流经验,这是对我们古籍工作的一种肯定。”张如意对记者说。

  1、学者“变形记”

  张如意毕业于河北大学日语专业,曾到日本访学、留学,研究方向是日语语言文化、日中翻译。8年来,张如意既做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又做图书馆的掌门人。然而,这个掌门人却不大好做——藏书体量大,条件却有限。

  河北大学图书馆收藏古籍20万余册,体量、质量 在河北位居前列,存藏量占到全省的五分之一。据张如意介绍,开展古籍登记工作后,先后发现了宋刻本《思溪藏》和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唐写经,形成了唐宋元明 清至民国线装本不断代的古籍体系。其特色体现在五大方面,一是方志,种类、数量为全省第一,全国也排名靠前;二是家谱,在河北省遥遥领先;三是舆图,以镇馆之宝《坤舆全图》为代表的馆藏舆图有60多幅,清晰展示了清代人对世界的认知;四是名人手札,尤其是明清时期著名官员等的信件手札;五是外文古籍库,在河北大学整理出来的外文古籍中,除了法文、俄文、英文、日文文献外,还包括上世纪70年代中国红色文献的外译本,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这些外文古籍从版本学上也非常珍贵,其装帧、印刷都很精致,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现在我们提倡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而那会儿外国人有关中国的记录和认知,从学术研究角度来说很重要。”张如意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馆藏外文古籍达1.5万册。”

  这样完备的古籍收藏体系,在全国高校系统来说都不可小觑。但由于经费有限,这些“宝贝”长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古籍善本都存藏在河北大学老校区—— 五四校区,这里建筑大多老旧,图书馆则是一座并不起眼的五层楼,刚开始很多书库的门窗都是破损的。

  张如意接手后,对馆舍进行了维修。记者看到的已经是古朴典雅、充满时代感、足以让人沉下心来读书、思考的书香空间。调布局、换门窗、铺地毯,很多经费 都是张如意从他的办公经费中挤出来的。“除了对馆舍进行基础维护,我还对陈列结构进行了统一调整。比如, 在二楼的主体古籍区,专门辟出一个区域做外文古籍区和民国书籍区。”记者刚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一楼的保安室里指导施工队施工。“现在的经费情况改观一些,但还是不足,所以很多事情推动起来很难。例如硬件的更新、文献资源建设,都是大课题。”

  2022年6月,河北大学图书馆获得了1000万元的国家贴息贷款,这些贷款都用在了为河北大学图书馆增加恒温恒湿书架、函套等原生性保护工作上。

  2、这样理解“古籍

  对图书馆事业以及古籍工作,张如意有着他独到的理解。“作为图书馆馆长,最好同时是一位学者,这样兼具两种角度,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我本人为例,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学者,但长期的科研经历能帮助我更加了解世界的文化大势,这就是我对古籍工作的认知基础。”

  在赴任馆长之前,张如意没有接触过古籍,但他对于古籍的理解比较清晰,经过多年的实践,他的认识更深刻了不少。他认为,当前的很多观点觉得中华典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私有品,这种观点正确但狭隘,应该说中华古籍是人类文明成果、文化瑰宝,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是在为全人类作贡献。习总书记说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文化不可或缺。从世界大势观察,文化至关重要,中华古籍得到极大重视,说明我们有了“世界眼光”。

  3、“立法”迫在眉睫

  “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种并存的局面自然也反映在古籍事业的发展上。” 在张如意看来,机遇主要体现在国家的重视上。虽然此前就很重视,但是由于认识、财力不足,远远达不到良好保护的程度。他认为现在的古籍保护极大程度上是在弥补过去的欠账,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有相当的财力,在此基础上国家更加重视文化自信自强。

  挑战则体现在怎么发展古籍保护事业、怎么建设文化产业上,“不仅仅是建个修复室,利用技术革新进行数字化,这些都是基础的原生性保护,难的是开发性保护, 也就是有生命力的保护。”

  张如意认为,解决挑战难题,需要古籍保护的立法,如果不上升到法律层面,古籍保护就难以得到财力保障、人才支持、社会认同,难以做到人人自觉。比如人才培养层面,古籍保护人才极度匮乏,在张如意走访的全国各地的高校图书馆中,古籍保护人才均屈指可数,有些国家花大气力培养出来的人才,还缺乏有效途径获得工作岗位。

  4、高校应是古籍保护的“高地”

  张如意觉得高校的古籍保护与社会性古籍保护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高校有更 加得天独厚的智力条件——借助学科优势, 人才更加充裕。“高校中设有各个学科, 天文、地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分类很细,这也使得我们对古籍的研 究利用更系统,专业人才的参与也更便利。”

  在张如意看来,整理古籍旧藏的过程就是在“淘宝”,说不定会找出什么闪光的宝藏,最近河北大学图书馆就翻出来徐世昌和顾随的手稿。“我来河北大学图书馆任职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逛图书馆,我发现当时外文古籍存放凌乱,且没有窗帘保护,就由着日头晒着,所以我让每个学院抽调一些学生整理,看目录写签。开辟的外文古籍库,最终清点出来一万五千册,目前先用恒温恒湿设备保护起来,但是整理工作还没有完全结束,等我退休之后,就可以来图书馆帮助整理日文古籍。”

  张如意把一间利用率低的阅览室改成了民国书库,在图书馆五层打造出了一个 立体的古籍展示区。“没有开发条件的时候我们要先保护起来,有了条件之后再利 用,我们现在整理也进行了一部分,做了一些影印本的出版,开发和利用仍需努力, 将来更会全部数字化。”数字化是一种更稳妥的保护利用形式,也是必然趋势。数字化之后古籍的开发利用会更加便利,没有版权限制,可以对社会公开。说到这里, 张如意再次提起立法的重要性,他谈道,如果没有法律保护,未来的数字化过程会 有很多的纠纷和模糊地带。同时张如意还重视古籍的展示推广工作,他表示,条件 成熟后也会利用网络平台,让更多的人感受文化氛围,毕竟古籍文献除了有教学科 研的功能,还有文化传承、教书育人的作用, “古籍通过文字传承,承载着思想和精神,有其他文物代替不了的作用。”

  5、“早春”好时节

  河北大学古籍出版的成果最显著,种类主要有影印出版和整理出版,自2010年到现在共出版古籍图书30余册。影印出版包括《河北大学稀见方志丛刊》《河北大学馆藏珍本丛刊》《河北大学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图录》《河北大学图书馆藏家谱图录》《坤舆全图·坤舆图说》等,还通过校注、点校等方式出版了《畿辅通志》《冀州图经》《昆弋腔选曲二十种》《寒玉堂集》等。河北大学图书馆注重出版古籍的价值, 在这方面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未来更会继续向前推进。

  “古籍工作还在早春时期,虽然已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但是还没有让人觉得暖和起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张如意认为,推动古籍事业不断发展需要各方努力。

  他提出,在人才培养方面,图书馆科目的人才储备还不错,但是古籍方面的人才则严重短缺。目前河北大学只设立有文献学学科,关于古籍修复方面的相关内容更不足,即使培养出了人才,利用程度也不高。张如意笑言:“包括古籍讲解人才也有欠缺,目前如果有来访人员,我作为馆长还需要亲自参与讲解。” 河北大学目前建立起来了古籍修复室,未来也会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参加一些培训,“培养自己的人才需要过程,国家方面也需要投入一些力量,我觉得不要每个学校都做,这样浪费资源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好, 我建议重点高校开设相关学科,还可以联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对于“古籍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张如意觉得也很有必要。“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古籍,我们在河北大学新校区建有坤舆阁,那里不仅有《坤舆全图》影印件的展示,还设有雄安文库、校友文库等,核心展示的就是古籍影印本,面对学生开放。”疫情闭馆期间,学生们常去坤舆阁学习,这让张如意这位朴素的学者有了成就感。他超前做的这些事情,都出于一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拳拳之心,“未来我们也会联合社会力量探索更多古籍进校园的形式。”

  谈起计划,张如意也为我们描绘了他心中的路线图。河北大学图书馆近期会集中力量建立民国文献库,并进一步充实外文古籍库,首先完成保护工作;中期则重点集中在整理发掘工作上,通过立项的方式修复破损古籍;更长远的计划是对古籍进行开发利用,让古籍服务当代社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

  (来源:藏书报)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