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希林 | 文
辽宁省图书馆馆长、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
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也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精神,结合辽宁省图书馆的工作实际,我认为今后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推进古籍保护工作。
01、古籍的保护维度
辽宁省共有3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工作基础、文献资源、思维观念、人员素质等方面各有差异,使得各古籍单位的工作呈现出很大的不均衡性。近年来,我们通过督导、培训、小微修复室建设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更充分地发挥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引领作用,更有效地均衡省内地区差异、馆际差异,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同时,与古籍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性、艰巨性相比,古籍保护专项经费不足仍是困扰古籍工作深入开展的一大问题。
古籍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的古籍工作中,需要我们有更为系统的思维。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建设,积极申请古籍保护专项资金,在古籍存藏条件、古籍修复、人员培训、古籍数字化等方面,将经费向均衡全省古籍地区差异、馆际差异倾斜。今后在工作的组织、文献的利用、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也要不断探索思路,发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引领作用,深化合作,实现省内古籍收藏单位间的有效联动。
02、古籍的阐释维度
作为古籍工作者,传承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文献优势。我们在整理古籍文献的时候,一方面要进行编目、句读、校注、入藏等工作。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在古籍文献的深度开发上下大功夫、有所作为。将古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准确地梳理出来,呈现出来,并用思辨的眼光来分析、诠释,使之服务于当代社会,引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共鸣,进而获得文化上的认同。
古籍的整理出版,应要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今后的古籍工作,我们要着力实现“两手抓”。也就是既要服务于从事传统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员,也要重视普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文献整理需要小心考证,对文献的阐释也需要深入浅出,形成学术性、普及性兼备的文献成果。
结合辽宁省图书馆古籍的存藏特色,将古籍工作更好地与讲述辽宁故事、阐释辽宁精神结合起来。比如古籍方志中对于辽宁山川、风土、人物、物产、实业的记载,对于创建文化城市、旅游城市,都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通过把海量的古籍文献条理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辽宁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以文创设计、文旅协同、展览展示、文化体验、整理出版等方式予以揭示,予以挖掘,予以阐扬,进而逐步打造辽宁文化的亮丽名片。
古籍工作需要更加专业的人才队伍。对于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我认为要创新路径。做好培训的反馈、监督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保证人才队伍稳定。
要充分用好古籍传习所和古籍人才保护基地职能,在师资力量、课程安排、专家引入等方面统筹安排。利用辽宁省图书馆的文献优势,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在馆员互换、修复理论、古籍文献的科技支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通过编纂《中华古籍总目·辽宁卷》等重大文化项目,让年轻的业务骨干逐步成熟起来,保证古籍工作有人做、做得好。
此外,今后也应加大对古籍展览策划、营销、公众心理学、计算机、美术等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吸引力度,并让他们在古籍保护工作中施展才华。
在古籍宣传展示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古籍志愿者的作用,形成有一定规模、有传统文化素养、热爱古籍工作的志愿者队伍。
匠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回归的精神之一。古籍工作中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匠心。无论是古籍版本的考证、古籍文本的校注、破损古籍的修复、古籍书影扫描、古籍编目等,都需要古籍工作者能安于平淡、甘于俯首,为传承传统文化默默奉献。因此,在工作中,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符合古籍自身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实干精神。要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热爱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梯队。
03、古籍的合作维度
今后,应加大古代典籍与现代科技的有效融合和对接。可以说,建设智慧图书馆,打造古籍智慧化服务,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是古籍工作者的使命所在。我认为,在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方面,古籍工作在这方面仍做得不够,当然潜力也是巨大的。
如何做?我认为一是可以与专业的文化科技公司开展社会化合作。这方面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等,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二是积极参与2021年开始的“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这样可以集中图书馆的资源、技术和智慧,最终打造一体化的智慧图书馆模式。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实现对古籍文献资源的精细化揭示,进而达到古籍的知识化、专题化服务。
此外也可以与省内外专业的出版机构密切合作。双方利用各自优势,通过整理、影印、校注等方式,系统挖掘辽宁古籍资源,展示地方人文、宣传地方文化特色,实现古籍整理的精准和精良。并由此可以形成一批能带动全省文化发展的示范性项目,达到1+1>2的效果。
对辽宁而言,还可以利用辽宁文化集团优势,做好重大文化工程的分工协作、统一协调和资源整合。辽宁文化集团整合了辽宁大部分的文化资源,聚集了省内优秀的文化人才,涵盖了辽宁文化服务的大部分职能。古籍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文艺创作、文化演出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同样,利用集团的人才优势,也可以让传统文化传承有更为丰富多元的表达样式,更加贴近生活。可以实现“文献、文化、演艺、文艺”各要素流动起来,是辽宁省的独特优势。
04、古籍的传承维度
古籍工作不能“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要学会主动“吆喝”。虽然近年来通过读书节、文化遗产日、馆庆等时间节点,我们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但实事求是地说,尚未打造出叫得响的辽沈传统文化品牌,对公众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依然有限。
我觉得,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古籍工作者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必须要考虑受众群体心里所想所需。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古籍宣传的受众面,让晦涩的古籍更能为大众所接受。
以常规的古籍展览为例。在展览中一定要有新意,避免出现单一化、同质化的趋向。在展览内容的设计上,也要选取趣味性、知识性、互动性高度融合的专题,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同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献特色,做好定位,在挖掘文献深度、广度上下功夫,形成自己的风格。
此外,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要结合时代、融入生活。如古籍中有关修身养性、家规家训、劝善诚信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就像陈年的老酒,至今仍难掩其浓郁的醇香。要以思辨的眼光来分析、诠释,让古籍保护这种小众工作大众化,让大众热爱传统文化常态化,使其更好服务于当代的社会。
大力推进传统文化的全民阅读,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整链条。让古籍通过原典、普及读物、讲座、视听、APP等多种形式走近大众。多视角、多元化打造面向公众的立体浸入式传统文化之旅,对现有的宣传品牌进行整合、升级,给予受众更为优化的文化体验,形成一个可辨度高,感召力强、影响力大的整体IP。让古籍成为传统文化沟通的桥梁,将图书馆打造成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
古籍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在实践中也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图书馆人要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守,“担道义,著文章”,用好古籍载体,挖掘古籍原典,讲好古籍故事,阐扬古籍智慧,不负人民、不负时代。
(转自“图书馆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