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下午两点,“吴门缥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活动之“飞檐斗拱藏巧思”在苏州第二图书馆成功举办,共有12组少儿读者和家长报名参与。

时值七夕佳节,七夕自古又称“七巧”“乞巧”,古代庆祝七夕的方式有很多,例如与“巧”有关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以及拜巧姐、做巧果等。而七月七日也恰好处于夏季最炎热的时间,阳光强烈,古人多在此日晾晒衣物和书籍,以防虫蛀、霉菌的损毁。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宋会要》记载,宋朝仪制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当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为晒书会。

本次活动所“晒”的古书就是苏州造园大师计成的著作《园冶》。这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据序言可知,此书完成于明崇祯四年(1631),初版于崇祯七年(1634)。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本著述在出版后沉寂埋没了近300年,直到1931年前后被《喜咏轩丛书》收入,才得以重见天日,为国人所知。《园冶》论述了宅园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总结了造园经验,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同时,《园冶》采用清雅秀丽的骈体文,虽论造园,行文却充满诗意,在文学上亦有不俗成就。可以说,计成的慧心巧智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

园宅殿宇的建造离不开理论指导,更离不开能工巧匠的劳作。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自古闻名,故宫、天安门、苏州园林等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以蒯祥、姚承祖为杰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人,用超群的建筑技艺,在中华建筑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
“香山帮”匠人建造的园宅宫殿不仅美观,还极为牢固。曾有外国匠人感到疑惑,为什么中国的木构古建筑在经历几十次地震后依然能够屹立不倒?为解开谜题,他按照1:5的比例,复制出一栋中国古建筑微缩模型,并对它进行地震模拟测试,而实验的结果竟是这栋木结构的建筑,在经历几十秒的9级地震后,依然纹丝不动,到底是什么让木构建筑如此牢固?答案就藏在飞檐下的斗拱之中。
在了解斗拱的结构以及减震原理后,大家对这种神奇的构造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少儿读者们体验了与斗拱构造方式相同的益智玩具——鲁班锁,在亲手拆解和组装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那些饱经风霜的建筑中所凝结的智慧与巧思。

此次活动将传统节日习俗、古籍知识的讲解和非遗技艺的体验相结合,积极挖掘古籍资源的内涵并赋予其新的推广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苏州图书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