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家讲坛
名家讲坛
古保论坛 | 景一洵,周余姣:徐崇立的藏书故事与古籍保护思想

  徐崇立(1872—1951),字健石,又作健实、剑石、建石,号兼民,一号瓻翁,别号心佛居士、兼翁、灵台旧馆主人,晚号瓻叟、晚霞老人、瓜牛老人、抱关老人、旄( 耄)学老人等。徐崇立是我国清末民国时期湖南知名的藏书家和文人学者,其生于长沙望族徐氏, 远祖可追溯至汉代著 名的“南州高士”徐稚,唐代徐浩,南唐徐铉、徐锴兄弟。长沙徐氏世代以科第阀阅名于晚清,徐崇立族祖父为清代书法家徐棻(1811—1896),系道光甲午(1834)科优贡,乙未(1835)科顺天乡试举人,掌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凡二十五年,藏书数十万卷,有诗文集《鹿鸣雅 咏》行世。其族父徐树钧(1842—1910)为咸丰七年丁巳(1857)举人,诰授资政大夫,官职显赫,以得王献之《鸭头丸帖》真迹而名其室曰“宝鸭斋”,收藏金石碑帖极丰, 著有《宝鸭斋题跋》。

  作者/ 景一洵 周余姣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

  徐崇立幼时在长沙求学,曾随著名藏书家叶德辉学习古文。光绪二十九年(1903),徐崇立考中举人,次年又获授内阁中书。在此期间徐崇立在京师为官,同时也开始了金石书画收藏。不久徐崇立再调北上,于吉林将军处任职,并在吉林省成立官报局,创办了吉林第一份白话文报纸《吉林白话报》。随后徐崇立返回京师,又再度南下入其发小谭延闿(1880—1930)幕下,与好友刘善渥(1879—1920)同居永州军幕。永州多摩崖石刻,徐崇立与好友在闲暇之余常常购求金石碑帖,互相交流讨论,留下了诸多题跋。1920年谭延闿三次督湘失败,徐崇立也结束了他的军幕生活。1923年秋冬两季,徐崇立又在湖南华容县任职知事,随后开始了他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生活,这段经历对他的身体和精神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晚年的徐崇立生活逐渐安定,但身体每况愈下,这段时间他的题跋中多悲天悯人,也多了许多纪念亡友的文字,尽显其暮年心态。总体来看,徐崇立一生经历丰富,交游甚广,友朋中志趣相投者甚多。其曾与谭延闿、谭泽闿、刘善渥、王运长、范腾端、沈曾植、韩笠渔、马叔容、齐白石、萧俊贤、叶启勋等人相交,结下了深刻的书缘,其所著的《瓻翁题跋》中也对其“朋友圈”多有记载。

  一、雅好藏书的徐崇立

  可能是受家族的影响,徐崇立自幼便开始了对碑帖拓片以及古籍的收藏。徐崇立《瓻翁题跋》共收录442篇题跋,皆是介绍其所见所藏之物。其全部跋文中,记载个人收藏之物占多数,且对大部分藏品都记载了来源。其藏书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继承家族长辈的遗物,如其族父徐树钧、父亲徐树锟均有部分遗书留给徐崇立。二是购买,徐崇立所得藏品十之八九来源于这一途径。在他为官、担任帐下幕僚期间,甚至中晚年南北漂泊期间,均购有碑帖拓片。徐崇立购求金石碑帖多数是依据自己的喜好,从不以古为贵,更看重藏品保存程度、内容好坏、递藏源流等情况。对于一些采用珂罗版印刷的影印本也不拒绝,反而更加喜欢其中的精品。三是友朋相赠。徐崇立一生交友无数,其友人多是文人学者、官宦子弟,自然会相互之间寄赠书画碑帖以作纪念。四是遗札墨迹。徐崇立之好友多为文人墨客,其中也不乏谭延闿、谭泽闿这样的书法大家。通过这四种渠道,徐崇立积累下了数量可观的碑帖、古籍和墨迹。

  1951年,在徐崇立去世之后,其后人将其部分藏书、著述稿本等约67种捐赠给了湖南图书馆。徐崇立一生藏书刻书,自然也留下了诸多印章,如“徐崇立”“徐崇立印”“崇立印信”“徐崇立读书”“徐崇立读书记”“徐崇立藏书记”“徐崇立读碑记”“徐崇立鉴藏金石书画”“长沙徐氏崇立鉴定金石书画图像之章”“肄业求忠书院徐崇立”“瓻叟题记”“瓻翁题记”“瓻翁五十岁后所作”“瓻园墨缘”“健实”“健实六十岁作”“健实六十岁后作”“剑石手装”“长沙徐剑石藏书印”“盍先收藏经籍艺文”“盍簪馆收藏经 籍艺文”“耄学斋”等,这些藏书印章大致可分为四类:姓名字号类、读书藏书类、书画碑帖鉴赏类、书斋印等。

  

  ▲《瓻翁题跋》内页之《唐栖霞寺明征君碑跋》

  二、具有文献研究价值的《瓻翁题跋》

  通过题跋这一种文体,藏书家们记载了他们购书、藏书、护书、为学等史实,为后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材料。历代学者大家的题跋多为后人所推崇,如著名的黄丕烈题跋,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武慕姚等题跋研究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但这些藏书家的题跋多散在他们的藏书上,后人须慢慢地搜集才能窥见整体。徐崇立则不同,他在生前就将题跋编为一帙,名之为《瓻翁题跋》。其所撰写的题跋,类型多样,不仅记载了所写之物的信息,也记述了生平经历,而且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增进对《瓻翁题跋》的研究,有助于后人更好地认识题跋这一文体。

  《瓻翁题跋》共八卷九册,线装,原为徐崇立所写之稿本,现被收入湖湘文库,载于《湖南近现代藏书家题跋选》一书。原稿本第七卷缺失,所以现整理的《瓻翁题跋》共七卷,前六卷出自原作稿本,第七卷均从《瓻翁文钞》中录出。《瓻翁题跋》中一共收录有题跋442篇,内容涉及金石、碑帖、古籍、墓志、佛经、尺牍等诸多方面,其中碑帖题跋占据题跋总数的64%左右,这与其爱好书法,曾钻研碑学有关。从《瓻翁题跋》中记录的时间来看,徐崇立最早的一篇题跋作于光绪乙未(1895)年间,而最晚的一篇题跋作于庚寅(1950)年。徐崇立去世于1951年,可见其一生治学勤勉,笔耕不辍。这些题跋记录了徐崇立一生中诸多时期的经历,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题跋中的古籍保护思想

  对徐崇立《瓻翁题跋》开展的研究须建立在对《瓻翁题跋》的文本阅读基础上。对其中的442篇题跋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尤其是对其代表性题跋,诸如《跋毛诗手写本》《宋拓礼器碑跋》《郑固残石》《钟绍京书转轮王经真迹跋》《颜鲁公三表真迹跋》《谭张遗迹跋》等进行深度阅读,可以从中总结其藏书与治学思想,而最大的发现是徐崇立的古籍保护思想。

  其古籍保护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是其对古籍修复原则的深刻认识。徐崇立每藏一书都会关注藏书的保存情况,没有装具的古籍碑帖,会重新制作函套进行保护,在不影响古籍原本面目的情况下进行最大的保护,这与我们现在一贯秉承的“最小干预原则”是相同的。在《宋板后汉书、北史题笺》中其谓:“此宋纸原装,其卷帙亦与今装法不同,是当补缀,加护其外,以存古式,焉可去耶?”其提出此观点时为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一些大馆修复时还未确立“修旧如旧”的思想,因此显得难能可贵。徐崇立又在《旧拓淳化阁帖跋》中谓:“先君所遗碑帖数种,丛帖唯存是本。此虽明肃府重开本,谛审为白绵纸拓,且为明拓明装。故虽册角磨方为圆,中缝破裂,而装池犹未脱浆,完整如故,非当日良工精裱,安能耐久 至今?崇立谨守楹书,重加补缀,未敢轻付装褫,转失故步,惜中有残佚无可补苴耳。”《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明肃府拓本亦十分珍贵。这里也反映了他“不遇良工,宁存故物”的思想。

  关于古籍的影印再生方面,徐崇立为新的影印技术鼓与呼。珂罗版印刷是晚清自日本引进的新印刷技术,是印制书画作品常用的方法,只要不超300余份,印刷质量极高,可表现出画面的多种层次感。徐崇立所藏的多是碑帖拓本,如用珂罗版技术影印与原拓本几无差别,且易获得。徐崇立对此技术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其在《张长史郎官石记序跋》言:“自西学入中国,而古学浸微,抑自西法入中国而文学转盛。唐以来,碑版法帖流传人间者,愈久愈亡。唐宋拓本稀如星凤,非有势力者无由蓄藏。寒士之处穷乡僻壤者,终其身求一见且不可得。自晚近珂罗版出,唐宋名贤墨迹亦日出人间,一日可印万遍,神形俱备,毫发无憾,岂唯下真迹一等哉?”此外,他在《唐卫景武公碑跋》称“然珂罗版将原字拓大,此本虽残,而旧遇字之明显者,神采完足,气韵远胜放大之失故步者”。在《赵文敏龙兴寺碑真迹跋》中称“闻有珂罗版精本,当更求之”。在《薛少保信行禅师碑跋》中称“自珂罗版影印之法行,使旷古名迹无不传之秘,使人得睹庐山真面”。可见,其对古籍的保护与传播持开放的态度。同时这也与我们所提倡的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想法不谋而合。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主要包括对古籍的影印出版、数字化保存等,通过拓宽古籍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使之“化身千百”,以将古籍所蕴含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出生传统书香世家的徐崇立在接受古典文化培养的同时,也学习着先进的西方思想。其为官生涯中创办白话文报纸、鼓吹新学、接受新的科学技艺,但又以传统文人身份自居。以徐崇立为代表的这类藏书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题材,也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清末民初那段时期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而这些藏书家的题跋是记录那个文化变迁时代的最直接的记录。

  《瓻翁题跋》中所记载的题跋时间从1895年到1950年,横跨了56年的时间,几乎贯穿了徐崇立的一生。其得享高寿,即便在晚年目不能久视、笔不能久握的情况,仍不改勤奋学习的态度。他所留给我们的财富不仅仅是《瓻翁题跋》和他的其他论著,更是他的藏书中所蕴载的精神和思想。据称,目前湖南图书馆在整理其日记,如能出版,必能带来更多的研究资料,并丰富对湖南藏书家以及湖南古籍保护史的研究。

  图片

  (转自“古籍保护”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电话:010-88544649
传真:010-68476406
扫描关注我们
保护计划
简介
工作机构
政策法规
规划
标准规范
工作简报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各省保护中心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4317  ©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版权所有